程麗蓮
語文素養(yǎng)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yǎng)等要素。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方法很多,其中,閱讀教學和閱讀訓練指導對于形成與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還是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一、高中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1.閱讀過程忽視了學生的意義建構者角色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②。由于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影響,許多語文老師沒有認識到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沒有認識到只有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上教師的閱讀幫助指導,學生才能真正對閱讀的作品產生感、理解和體驗,語文素養(yǎng)才能不斷地提高。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講解太多,學生領悟得太少,教師分析太多,學生辨析太少,甚至有的教師就一言堂,存在以講代“讀”、以聽代“讀”、以講代練的弊端,忽視了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是閱讀作品意義建構者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這種模式,造成了學生沒有辦法主動去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文學表現形式,沒有機會去體驗、領悟、想象、創(chuàng)造。
2.閱讀目標單一,限制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閱讀是讀者和作品產生的共鳴過程,閱讀就是我們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情感體驗的過程。語文閱讀就是通過閱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敏捷性、準確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是語文素質教學的目標。
3.學生課外閱讀結構不合理,缺乏必要的指導
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過程是長期的,歷史上優(yōu)秀的作家名家的文化底蘊都是來源于大量的作品的閱讀。在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自讀課文,但是在教學中,我們很多語文教師存在著重講課文、輕自讀課文的現象。高中學生閱讀的課外書刊寥寥無幾,即使有的學生喜歡課外閱讀,也讀了一定量的作品,但是閱讀結構多不合理,大都是以卡通化、“快餐文化”、大眾通俗文化為主。對中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過調查顯示,50.2%的中學生閱讀是以消遣為目的,唐詩宋詞,四大名著等很少涉及,這種不合理的閱讀結構,造成了學生文學素養(yǎng)越來越差,學生閱讀量少,閱讀面窄,閱讀結構不合理以及缺乏科學方法的指導,導致了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嚴重缺乏。
二、改進閱讀教學,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措施
1.實施創(chuàng)造思維的閱讀教學,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語言和思維同步,思維活動時離不開語言,語言活動時思維相隨。閱讀活動是訓練學生語言的重要活動,它可以使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的同時把握作者思維活動的特點。優(yōu)秀的教師都善于利用課外閱讀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多看中外名著,開闊視野,名著是經過歷史證明的具有濃厚的文學意味和人文氣息,蘊藉著跨越歷史時空的審美性和情感性的文學作品。
2.開展多樣性的閱讀教學,提升人文底涵
開展多樣性的閱讀教學就要打破教材的唯一性,實行開放性的閱讀教學。比如由《林黛玉進賈府》引導學生閱讀《紅樓夢》;由《守財奴》引導學生閱讀《人間喜劇》。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讀有所獲。其次,閱讀教學中應該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由情入境,與作家一起分享生活的情感,與作品產生共鳴。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得到語文知識和能力,還有品德、情感、審美等多方面素質的提高。再次,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定期開設課文閱讀講座,引導學生擴大閱讀范圍,提高人文素養(yǎng)。
3.改進閱讀教學方式,培養(yǎng)語感
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敏銳感,迅速領悟和把握的能力?!翱梢哉f它是語言能力多種因素的綜合”,語感是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語言優(yōu)美,文章的韻味,語意的正誤、形象、情感等諸方面。此外,還可以進行精讀,引導學生在選材、句式、修辭等方面進行語感訓練。
【注釋】
① 秦志強. 享受閱讀[J]. 人民教育,2003(12).
② 李文俊. 提高語文素養(yǎng),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J]. 山西教育,2003(9).
(作者單位:廣西省貴港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