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平 龐秀花
疏肝法治療情志病誘發(fā)復(fù)雜性癥狀淺議
張立平 龐秀花
近年來, 隨著時代的變化, 人們要處理極其復(fù)雜的社會、家庭、工作、婚姻、情感等矛盾。從上學(xué)的兒童, 到工作的成人, 以及退休的老人, 臨床中所見情志病的發(fā)病率亦不斷增長, 這些患者大多數(shù)有憂慮、焦慮、悲哀、恐懼等情志內(nèi)傷病史, 情志病的發(fā)病率幾乎涉及到整個人群,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曰“悲哀憂愁則心動, 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及”怒則氣上,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 思則氣結(jié)”;“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等, 都精辟地說明了情志活動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guān)。
情志病, 病名首見于明·張介賓《類經(jīng)》, 系指發(fā)病與情志刺激有關(guān), 具有情志異常表現(xiàn)的病癥。其表現(xiàn)不一, 復(fù)雜多變, 故龐老師多稱其情志綜合征, 情志病多由喜、怒、憂、思、悲、傷、恐、驚七情引發(fā)。若情志不暢, 暴受驚恐, 或郁怒久傷, 性情抑郁, 精神苦惱, 皆可使臟腑所耗, 陰陽失血失調(diào), 氣機郁滯不暢, 而生郁疾。而氣機郁滯所致之病, 多并發(fā)出現(xiàn)氣滯、血瘀、痰結(jié)、火郁、濕蘊、食積等病理產(chǎn)物,甚至出現(xiàn)郁久傷神的神志異常之癥, 故而臨床可見復(fù)雜的情志病癥, 而種種之病理癥結(jié), 總不離氣郁二字。而肝主生發(fā),主疏泄, 調(diào)暢氣機, 故調(diào)理肝氣為之道。臨床實踐中, 以疏肝為大法, 隨證變化, 統(tǒng)治諸郁。龐秀花主任從醫(yī)30余年,對于以疏肝法治療此綜合征多有心得, 臨床上以疏肝法治療每每收獲良好效果, 作者有幸跟隨龐老師出診年余, 將所見總結(jié)如下。
肝主疏泄, 性喜條達(dá), 憂思郁慮, 憤滿惱怒等精神刺激,均可使肝失條達(dá), 氣機不暢, 以致肝氣郁結(jié)而成氣郁, 此為郁之主要病機, 肝失其養(yǎng), 難以維護(hù)肝的疏泄功能, 而致氣機不暢, 氣機郁結(jié), 出現(xiàn)胸鑊脅兩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脹痛不適等病理現(xiàn)象, 故治療上予疏肝理氣為其法, 如下。
案1:患者王某某, 女, 47歲, 平素喜生氣, 右乳房乳腺增生、纖維瘤, 如蠶豆大小, 經(jīng)前乳房脹痛, 左附件炎, 月經(jīng)提前5天, 口苦, 心慌, 白帶多, 色黃, 胸悶, 氣短, 入睡困難,便稀, 舌尖稍紅苔薄白, 脈弦細(xì)。診為乳腺增生方藥:
郁金 10 g 、香附10 g、青皮10 g、陳皮10 g、川楝子 10 g、黃芩 10 g、黃連 6 g、赤芍 15 g、白芍 15 g、丹皮 15 g、路路通 10 g、絲瓜絡(luò)10 g、桃仁 10 g、合歡花 10 g、合歡皮10 g、薤白10 g、丹參 30 g、石菖蒲10 g 制遠(yuǎn)志 10 g 炒棗仁 15 g紅花 10 g、炒枳殼10 g、珍珠母30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生甘草10 g、柴胡10 g。7劑后諸癥好轉(zhuǎn), 后此方化裁1月, 無明顯不適, 復(fù)查乳腺彩超增生較前縮小。
因氣為血帥, 氣行則血行, 氣滯則血瘀。氣郁日久, 影響及血, 因此氣機的郁結(jié), 會導(dǎo)致血行的障礙, 形成血瘀, 或為瘢積, 腫塊, 予疏肝為主的基礎(chǔ)上加用行氣活血通絡(luò)之藥。
案2:鄭某某, 男, 39歲, 平素喜怒,近日工作勞累后出現(xiàn)頭暈, 惡心無嘔吐, 手麻木感, 頸部不適, 時有汗出, 舌暗紅, 苔薄白, 脈弦。診斷:頸椎病, 治予疏肝活血通絡(luò)止痛,方予柴胡10 g、炒枳殼10 g、郁金10 g、香附10 g、青皮10 g、陳皮 10 g、赤芍10 g、丹皮10 g、川芎15 g、 葛根 10 g、川牛膝10 g、雞血藤30、全蝎6 g、地龍10 g。3劑后頭暈明顯減輕, 后繼服2周后頭暈痊愈。
肝氣郁結(jié), 氣機不暢, 心情抑郁, 日久亦可化火后上刑于肺, 或下擾于腎, 而致五臟失和, 氣郁久而化火, 而形成火郁, 治予疏肝清熱涼血之法。
案3:鄭某, 男 , 13歲, 顏面或胸背部散在與毛囊一致的丘疹, 色淡紅, 頂端呈黑色, 皮膚油膩, 口干鼻燥, 煩熱,喜冷飲, 大便干, 小便黃。舌紅, 苔薄黃, 脈浮數(shù)。診為痤瘡。治則:疏肝理氣, 解毒涼血, 方予柴胡10 g、炒枳殼10 g、郁金10 g、香附10 g、青皮10 g、陳皮10 g赤芍10 g、丹皮10 g、川芎 10 g、薄荷6 g、蒲公英 10 g、苦地丁 10 g、白蘚皮10 g、玫瑰花 10 g藿香10 g、佩蘭10 g、全蝎3 g、炒僵蠶6 g、生甘草10 g、白茅根30 g、凌霄10 g。連服14劑后患者痤瘡基本平復(fù)。
情志不遂, 肝郁抑脾, 或有所愿不遂, 精神緊張, 家庭不睦, 境遇不幸, 憂愁悲哀, 使脾氣郁結(jié), 肝氣郁結(jié), 橫逆侮脾,導(dǎo)致脾失健運, 不能運化水濕, 水濕內(nèi)停, 凝為痰濁, 治予疏肝健脾化痰。
案4:李某, 女, 78歲, 患者近半年家庭不睦, 精神緊張,近兩周出現(xiàn)胃部脹痛或牽連至肋背部, 噯氣吐酸, 不欲飲食,煩躁,舌暗紫,苔黃膩, 脈弦滑。治予疏肝化痰。方予柴胡10 g、炒枳殼10 g、郁金10 g、香附10 g、赤芍15 g、丹皮15 g、白芍15 g、青皮10 g、陳皮、10 g旋覆花10 g、煅赭石30 g、川芎10 g、降香10 g、合歡花10 g、合歡皮10 g、半夏10 g、煅瓦楞子15 g 、海螵蛸15 g 、瓜蔞 10 g、竹茹10 g、生甘草10 g。連服7劑后諸癥好轉(zhuǎn), 后次方化裁7劑而愈。
龐老師認(rèn)為,情志綜合征之癥候, 繁雜紛亂, 祖國醫(yī)學(xué)認(rèn)為情志病因七情內(nèi)傷而成。過于強烈或持久不能緩解的七情因素, 超過了人體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范圍, 就會造成氣機逆亂,氣血失調(diào), 成為疾病, 王安道說:“凡病之起, 多由于郁, 郁者,滯而不通之義?!奔m其本源, 因郁證而成, 氣機郁滯則克脾犯胃, 脾為后天之本, 脾胃之氣為一身之氣的樞機, 中氣虛弱則樞轉(zhuǎn)氣機被郁,氣機升降失常, 氣血津液輸布失司, 臟腑、經(jīng)絡(luò)、器官功能發(fā)生障礙, 導(dǎo)致多種疾病紛雜而至, 故謂內(nèi)徑云:“百病皆生于郁”。即百病無不由于氣者, 氣機阻滯則成郁。《雜病源流犀燭·諸變源流》說:“諸郁, 臟氣病也, 其原本于思慮過深, 更兼臟氣弱, 致六郁之病生焉”。故而治療需切中病機, 即本于疏肝解郁之法, 隨癥加減, 有此癥則用此藥。故疏肝法中柴胡清輕, 長與疏達(dá)走竄, 辛散善行, 疏風(fēng)解郁;白芍之補養(yǎng)陰血見長, 能柔肝平肝, 與柴胡相伍一散一收, 既能疏肝解郁以治肝用之不達(dá), 有能柔肝益陰以補肝體, 郁金舒肝理氣解郁, 活血止痛, 香附辛微苦甘,平,理氣解郁, 調(diào)經(jīng)止痛, 乃氣病之總司, 柴胡與郁金、香附相伍其疏肝解郁之功更顯著, 白芍與郁金、香附同用 其止痛之效更強, 枳殼《本草經(jīng)疏》云, 氣味所主, 其氣散, 其性緩,故其行稍遲, 是以能人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腸也,有苦泄辛散之功, 與柴胡同用一升一降, 加強疏肝理氣之功, 以達(dá)郁邪;青皮性味苦、辛、溫, 有疏肝破氣, 消積化滯之功, 陳皮性味辛、苦、溫, 入脾、肺經(jīng), 有行氣健脾, 燥濕化痰, 降逆止嘔之功,二者均能行氣, 用于氣滯癥, 理脾氣而又疏肝氣,調(diào)理中焦氣機升降。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 調(diào)理氣機之功。故而郁證夾雜縱有多端, 氣滯、痰結(jié)、瘀血、濕蘊、食積、郁火, 而其癥結(jié)則在于肝郁、氣機不暢。治療中或散結(jié), 或化痰, 或活血, 總不離疏肝化郁, 郁解則氣血調(diào)和, 氣機條達(dá),隨之則痰消, 瘀、結(jié)散而如常, 臨證把握病機, 守一法應(yīng)百法,執(zhí)一方而愈諸病。
102300 北京市門頭溝中醫(yī)院內(nèi)一科
張立平 E-mail:zwp7898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