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次追問,屢次承諾,屢次失約,“高考改革”方案公布的過程本身,已證明其對中國社會的重要意義,和中央政府在對其“頂層設計”上的慎之又慎。
9月4日,千呼萬喚的“高考改革”終于以《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面目由國務院高規(guī)格正式公布。這份方案經(jīng)近4年調(diào)研,數(shù)易其稿,最終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不過,方案公布后,討論與質(zhì)疑仍在繼續(xù)。
《中國新聞周刊》走訪了早已在實施這份方案中部分內(nèi)容的地區(qū)。如江蘇省,已在“文理不分科”的方向上嘗試了6年,而浙江,則一直在探求高校錄取制度上的變革。相信他們的得失與經(jīng)驗,都將成為進一步討論和改革的營養(yǎng)。當然,我們更想探討,究竟哪些因素,是高考——這個與中國每個家庭密切相關的制度——進一步深化改革的羈絆。
高考+改革=?
答案未知。
因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漸進的、策略性的和階段性的,是在用“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