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倩
那些四處旅行的人,出書、拍電影、上電視,火了一把,之后卻像煙花燃放過后一樣,瞬間寂靜了。
我好奇,他們周游完世界,然后呢?
突然想到《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那個水晶店的老板,他的夢想是跨越沙漠去麥加朝圣。年少時太窮,為了實現(xiàn)這趟旅行,他開了一個水晶店,可有錢后他卻不再愿意撒手生意遠走他鄉(xiāng),同時也發(fā)現(xiàn)把夢想放在一邊擱置得久了,結果變成了一種依賴——成為他活著的動力。他害怕實現(xiàn)夢想后的空虛,于是只能和它保持距離,小心翼翼,既不走遠也不靠近。
難道實現(xiàn)夢想以后,就是空虛嗎?那這樣說來,周游完世界再回歸家鄉(xiāng),我們都活不下去了?
對于許多人而言,離家出走只是生命的一小段旅程,或者說某個階段,回來之后的大部分時光繼續(xù)歸于平凡。當然,這種平凡的定義因人而異,不過最明顯的特質就是不再拍照,不再為了一點小事而驚喜,對一切感覺麻木,對世界的看法回到從前,依然認定外面有一個更好的世界。
這些過起“平凡生活”的人,他們仰望的就是一生持續(xù)在旅途中。把家鄉(xiāng)永久設定為遠方的人們。人類最大的特性是幻想別人的人生是多么燦爛與精彩,看到他人快樂,就對那條路一哄而上,適合不適合自己是其次,看起來不錯才最重要。
也就是這樣,我更喜歡那些真正自由的靈魂,他們追尋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別人看起來的幸福。書中的牧羊少年圣地亞哥有一段話,大意是,讓一個旅人忘記周游世界的,往往是一個地方令他牽掛的某個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結局是:圣地亞哥為了尋找寶藏,跨越了千山萬水,歷經生死,可他辛苦追尋的財富,其實就在他平常放羊的山腳下。
看了三遍這個結局,我終于懂了。
我相信,你在哪里出生,你成長的背景是怎樣的,都會成為抹不去的底色。母親從小在貧困的石庫門里和外婆生活,還要照顧妹妹,吃苦是她生活的底色,最便宜的東西對她最有吸引力。如今我工作了,家境也漸漸好轉,住在現(xiàn)代的房子里,但她依然舍不得給自己買好東西。
這一層底色并不意味著恥辱,不過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環(huán)境罷了。往往越是想要急切甩掉的,最后越會成為夢魘。我見過那些來自鄉(xiāng)鎮(zhèn)的女孩,拼命用名牌包和名牌香水掩蓋家鄉(xiāng)的貧困,以及對父母的嫌惡。她們做的百般努力,只是為了旁人的眼光。又或者,在外總有這樣的留學生,在衣著打扮、說話方式上模仿外國人,被認出是中國人時卻百般不承認。但任何人終究都無法逃離自己的底色。我遇到過許多人,對自身的認識越來越迷茫,問題必然在于一開始就成了“自己的陌生人”。
這些年的經歷,使我重新看待過去,我不會因為在弄堂里像個野姑娘,穿著破爛涼鞋奔跑的童年底色而羞愧,不會因為生在一個平凡、普通的家庭而自慚形穢。那是如今的自己的必經之路,沒有曾經,就沒有現(xiàn)在,更沒有無比期待專屬自己的未來。
周游世界的真正意義,在于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的底色,學會接納它,甚至感激它,然后用現(xiàn)在和未來,拿著顏色筆,畫一個喜歡的自己。既然周游世界最后只是為了認識自己,并且追逐想要的未來,那么不去也照樣可以實現(xiàn),不是嗎?
牧羊少年的答案是,如果不曾有過那一段驚心動魄的奔走,就不會見到金字塔,就不會在水晶店打工,就不會遇見心愛的女孩,甚至連被騙走所有的錢,都是讓他將來懷念的經歷。
所有在旅途中的人都明白,有些錯的路,是必須走一通才能發(fā)現(xiàn)的,然后才能到達最終的目的地;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錯的路也是對的路,它們指引著你為了抵達目的地而不斷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