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昱
摘 要:主要從三方面分析探討了激活歷史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教學方法;人格魅力;師生關系
筆者對2009~2010學年初中學生進行歷史學習心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的初中生喜歡歷史,但討厭上歷史課;有的初中生對歷史及歷史的學習富有濃厚的興趣,但歷史成績總是不盡如人意;學習動機不明確。探究原因:學生主要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不理解;大部分老師照本宣科,教學形式枯燥。要解決存在的問題:筆者嘗試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設計教學課堂;展示教師的人格魅力,融洽師生關系進行闡述。
一、多種方法點燃學習熱情
1.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好奇是思維的前提,能誘使人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并激發(fā)人對知識的求知和學習的興趣。初中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為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有意識地從學生的好奇心出發(fā)。筆者在教學中常常注意會給學生設置懸念,以激起學生好奇的心理,學生在課上的注意力就顯得格外集中,表現(xiàn)出較強的求知欲。比如,針對一些歷史方面的電視劇,我在講到相關內容時就告知他們,你們這節(jié)課上完就會發(fā)現(xiàn),與電視劇里歷史事實是有出入的,這樣學生上課會顯得格外認真。
2.運用故事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運用故事敘述的方式講解歷史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把歷史史實編成有趣的故事,通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惟妙惟肖的語言來吸引學生,把他們帶進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海洋,使學生對歷史充滿了渴求,也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恰當?shù)剡\用故事敘述對教材重、難點也能深入地理解。例如,在講《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時,通過讓學生講述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晉文公的“退避三舍”、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最后把吳國滅掉,使其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當中。
3.利用興趣遷移
對某門課程感興趣的往往起源于對任課老師喜愛的程度。因此,每位教師都應努力得到學生的認同,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把對教師的感情遷移到所教的課程上來。同時教師也應不斷地培養(yǎng)學生對課程本身產生興趣,把學生因教師而產生的對課程的喜愛轉化為對課程本身產生的興趣。
二、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設計教學課堂
要引起學生的興趣,改進教學方法,一般要遵循直觀性、參與性與新穎性原則及適合學生心理特點。
1.精心設計教案,啟發(fā)學生興趣
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備教法。比如,對導入的設計要有啟發(fā)性;創(chuàng)設什么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如何進行設問等,都要一一精心設計。通過不同的學案設計,給學生形、聲、色的直感,給學生提供條件施展才華,開拓學生的積極思維,從而激發(fā)興趣。
2.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
初中生特別是七年級的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較高,基于以上的心理特點,我在教學時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利用多媒體,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對歷史的求知欲。我還在教學過程中曾經嘗試過歷史知識競賽、分組活動的教學模式,如,在學習“張騫出使西域”時,我在課中設計了“張騫發(fā)布會”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暢所欲言,不僅使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印象更加深刻。同時,也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表現(xiàn)欲強的特點得以展現(xiàn)。
3.合理利用多媒體,提升課堂實效
(1)制作課件要體現(xiàn)科學性。在制作教學課件時,要以學生為中心,有彈性,也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及學生的認知水平。一般來說,初中生主要以機械記憶和形象思維為主,但抽象思維較差,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素材選擇時要側重于有聲、有色的視頻、圖片。同時“拿來主義”是要不得的,課件制作時必須經過精心的篩選,不要一味拿來就用,要細細地斟酌。
(2)協(xié)調多媒體輔助教學與教師主導性的關系。教學案例:在剛接觸多媒體時,比較盲目,在制作課件時每張都寫滿了文字,都穿插了圖片。我最初的本意是想讓學生在聽課時參閱屏幕的文字,便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更能親近歷史,圖片的目的是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可結果卻恰恰相反,媒體一播放學生便一味地去記,基本顧不上聽課,只是看熱鬧,造成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不能發(fā)揮。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雙邊關系,教師要肩負起組織課堂的責任,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同時不要把多媒體當成課堂的主角。教學時要做到課件播放的時間不要過長、頻率也不要太快,只有這樣才能處理好教師精講與學生參與兩者的關系,對學生反饋的信息教師才會有時間進行提取,學生也會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理解,只有這樣利用多媒體才會實現(xiàn)師生的互動,體現(xiàn)多媒體的輔助性,提升課堂實效。
三、展示人格魅力,融洽師生關系
1.不斷學習,充實自己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的教學理念、教材、教法的挑戰(zhàn)、學生知識層面的不斷拓寬,如果教師不去學習,不接受新的理念,對所教學科和相關學科的前沿動態(tài)不了解,是很難順應時代的步伐,所以教師必須不斷地豐富自身的知識儲量,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2.打破陳規(guī),轉變思想
在當今社會,教育改革的靈魂是轉變教育思想。它的轉變實際上也決定著學校教育及教學改革的方向,所以教師必須做到打破陳規(guī),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教與學的問題。教師首先要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師在教學時也要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學會結合生活實際、社會的熱點,發(fā)現(xiàn)問題,學會運用課本的知識來分析、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有勇氣猜想、創(chuàng)新,甚至對教師提出新看法。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與學生的心理相容,是形成融洽學習氛圍的前提,也是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融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心情,對歷史產生學習興趣。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做到先行,努力做到公平、平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我在教學上對學困生和后進生多關照、多鼓勵,多給他們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使他們找到自我的價值。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努力用心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我也創(chuàng)造機會與學生拉家常、聊心事,放下架子真心地與學生交朋友,尊重學生,從而大大減少了師生之間的陌生感。
以上是本人根據學生的歷史學習心理激活課堂的點滴體會。我認為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對教師了解、認識學生,搞好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
(作者單位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七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