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前鋒
摘 要:初中科學學科的知識和規(guī)律較為抽象,必須注重實驗教學,才能促進學生對科學學科知識的理解。實驗對于初中科學學科教學而言有哪些作用呢?本文就小實驗在激發(fā)學生科學學科學習興趣、組織概念教學、內化知識、復習課教學等幾個方面的具體作用結合實踐談幾點筆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學實踐。
一、實驗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習科學的目的不僅是給學生灌輸程式化的知識和規(guī)律,而且更應注重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的過程,應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fā),通過實驗的過程,將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等多元感官均充分地調動起來,最大程度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將實驗現(xiàn)象所包含的各種科學屬性及含義都刻入大腦形成表象,并由此牽連和發(fā)散出更為豐富的科學感覺,學會科學觀察和思考。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都能感受到學生對實驗課的喜愛,學生一聽到要去實驗室做實驗都分外激動,見到教師上課前提著實驗器材進入教室也都圍到講臺不愿離開。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學生喜歡生動、真實、情境化的學習模式,照本宣科式的“填鴨教學”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缺失了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興趣的參與,科學學習的效果勢必低下。當然,在運用小實驗組織科學教學時,首先借助于實驗器材和實驗現(xiàn)象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學課堂中來,接著引導學生要觀察什么現(xiàn)象、如何觀察、這些現(xiàn)象與哪些科學規(guī)律相聯(lián)系,通過這樣的提示和引導,學生的眼、耳、手、腦并用,觀察和思維變得有序,課堂學習變?yōu)橛幸庑?、目的性的活動,科學素養(yǎng)在科學實驗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和提升。
例如,在實驗時,無論是力學中的長度測量,還是電學實驗中電壓、電流的測量,我在給學生提供實驗器材時,通常采用富足供給的方式,讓學生首先結合實驗的目的進行測量工具的選擇,這一過程看似耗時間,但是學生為了正確選擇器材,就一定會去了解實驗器材的量程、最小刻度值,熟悉實驗儀器的功能,實驗素養(yǎng)和實驗能力得到發(fā)展。
借助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然后引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經(jīng)歷“觀察—分析—推廣—得到結論”一系列科學思維過程,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例如,筆者在和學生一起學習“摩擦力”這節(jié)課,摩擦力的方向是教學的難點,因為學生看不到,為此,我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小實驗,從刷子毛彎曲的方向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了摩擦力的方向,繼而在頭腦中形成穩(wěn)定的科學表象,對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就更為全面了。
二、用實驗創(chuàng)設概念教學環(huán)境
學習不可離開教學情境的引導,小實驗能夠起到創(chuàng)設情境的作用,我們在平時的新課教學或是復習教學都應該多做實驗,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容易找到的器材出發(fā)自主設計并完成實驗,這一做法對于知識復習效果更佳,有效消除灌輸教學的生硬感,促進教學趨于有效,教學更具條理性,效果自然更佳。
例如,筆者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壓強”這一個概念前我要求學生拿起手邊最為常見的鉛筆(一端削尖),用兩個食指夾住這支鉛筆,接著用力。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切身感受,然后就感受出發(fā)進行討論和分析:“兩端施加同樣大小的力,與削尖了的一端相壓的食指會感覺比鈍的一端要痛,說明了力的作用效果存在著差異,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力不相等?進一步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力是相同,那么根源在哪里?一個尖、一個不尖,即根源在接觸面積不同。一個小小的實驗構建了輕松、愉快的概念學習環(huán)境,為了比較力的作用效果,“壓強”這一概念也應運而生了:“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
再例如,筆者在和學生一起學習“慣性”這一概念時,“慣性”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教材中有演示實驗,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并深化學生的印象,除了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建立“慣性”的概念外,我還補充了一個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小實驗“挑雞蛋”:我展示了生、熟雞蛋各一個,提出問題:“在不敲壞雞蛋的前提下,如何將熟雞蛋挑出來?”讓學生想辦法,然后我再演示,其實很簡單就是放在桌上一起旋轉,其實驗原理是什么呢?與什么科學概念相聯(lián)系呢?很自然地與剛剛得到的“慣性”的概念相聯(lián)系,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真實的實驗現(xiàn)象有助于突破難點
“科學難,難在哪里呢?”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之所以我們同學覺得科學難學,主要原因有如下兩個方面:(1)概念容易混淆;(2)學習前科學概念的負遷移。要解決這兩個因素導致的科學難學的問題,應該對癥下藥,從實驗現(xiàn)象出發(fā),突破難點。
1.解決容易混淆的認識
在科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概念和描述,這些往往是學生容易出錯和混淆的地方,如果空洞地說教,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疑慮還是存在的,時不時地還會出錯,如果用生活化的小實驗,讓學生能夠看到真實的現(xiàn)象,尤其是對比度、可見度比較高的小實驗,透過實驗現(xiàn)象,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提升。
例如,和學生一起學習“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這一概念時,從文字角度學生理解上總覺得疙疙瘩瘩的,灌輸式教授只能在學生大腦里留下淺淺的痕跡,有時容易出現(xiàn)“豎直”與“垂直”相混淆,如果我們給學生創(chuàng)設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真實地看到浮力的方向,那么概念就會在學生的大腦里深深地刻上一筆,筆者在教學中設計對比性實驗,實驗結果如圖2所示,可以清晰觀察到兩個燒杯中的繩子處于平行狀態(tài),與水平面垂直, “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概念自然形成,與此同時再引導學生運用平衡原理,還能進一步加深重力方向豎直向下的認識。
2.有效消除學習前概念的負遷移
在初中科學概念教學中,對于學生科學前概念中的相異構想一定要及時地予以糾正,實驗演示的方法可以建立概念間的聯(lián)系,促進思維條理化、系統(tǒng)化。
例如,在和學生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學生從日常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同一個物體速度大滑行距離長,速度小滑行距離短?!庇谑怯小盎瑒幽Σ亮Υ笮∨c運動速度有關”的相異構想。針對這一錯誤的物理前概念,直接講解學生難以理解,為此筆者設計了如圖3所示的實驗:A物體疊放在B物體上,豎直墻壁與A之間用一彈簧測力計相連,現(xiàn)用力拉物體B使其以不同的速度運動,觀察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學生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無論B的速度多大,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都是相同的,運用二力平衡條件,得到A、B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大小不變。通過多次實驗,“滑動摩擦力大小與運動速度有關”這一前概念多次被事實所否定,正確的概念和結論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