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素勤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才能寫出好文章。
關鍵詞:植物;動物;語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鼓勵自由表達和創(chuàng)意的表達?!敝匾曌杂杀磉_,拋開各種限制,在寫作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寫出有創(chuàng)意的習作,才是我們教學的真正目的。
中年級學生觀察目的性、持續(xù)性、細致性和概括性都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可以通過觀察獲取周圍世界真實的形象,并用文字把由這些形象產(chǎn)生的表象和感受準確地表達出來。針對此現(xiàn)象,我特意在我所帶的三年級開展觀察訓練項目,指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
一、種植蠶豆或其他植物
這是靜物觀察描寫,并給學生設計表格,讓學生隨時記下自己所觀察到的植物生長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興趣,并及時布置觀察日記。親身經(jīng)歷是最好的寫作素材。有了親身的體驗,寫出來的文字就會透露出純真、可愛。批閱這樣的日記,心中真是歡喜。如,學生日記《千姿百態(tài)的青菜芽》中寫道:語文老師種下的青菜籽兒發(fā)芽了。小芽千奇百怪,有趣極了。有的剛出殼,露出嫩黃色的小腦袋,頭上還有一頂赤褐色的小帽子呢;有的垂著頭、彎著腰,像是從土里鉆出來的時候累壞了;有的筆直地站著,就像站崗的士兵;有的小芽綻開了笑臉;有的還沒有完全綻開,好像口渴似的,張大了嘴巴;有的像個蝴蝶結(jié);有的像個“丫”字;有的像一把小傘……小芽可真有趣呀!(李揚倩)再有日記《蠶豆寶寶長大了》:種蠶豆時,我的心情很緊張,生怕把它弄壞就長不出來了。過來好幾天,別的同學都紛紛說,他們的蠶豆發(fā)芽了,而我的蠶豆還沒長出來。我失落地回到家,突然,我發(fā)現(xiàn)小蠶豆長出來了。我興奮極了!我真想快點看到它開花、結(jié)果,好在同學面前驕傲一番,真希望它快點長大。(馬欣瑜)
二、飼養(yǎng)蝸牛或蠶
動物界的鳥獸蟲魚千姿百態(tài),指導學生觀察時要注意發(fā)現(xiàn)特征,抓住事物的特點,使觀察活動處于積極狀態(tài),讓學生開動各種感官,觀其行,聞其聲,激發(fā)學生充滿知識欲望的觀察,滿足好奇同時又增長知識,從而正確認識事物,區(qū)分事物,提高觀察的能力。如,我養(yǎng)了兩只蝸牛,一只大,一只小,我就給它們?nèi)∶写笪?,小蝸。我一有空就看看它們,小蝸每天爬得都很快,而大蝸總懶洋洋地縮在殼里睡大覺。它們每當爬到桌子的拐角時,眼睛伸得老長,脖子也伸得老長,好像遇到困難一樣。(盛燦)蠶有剪刀似的小牙齒,蠶吃桑葉的時候,把腳固定在葉子上,用嘴先在葉子邊咬一口,之后就上下咬,吃得可歡了。吃的時候蠶背上還會一張一合,很好玩,背后面有一個小刺一樣的東西,很軟,是淡黃色的。(潘峣)
學生們在觀察種子發(fā)芽、蠶兒吃葉等活動中,要引導他們留心觀察,學會按一定順序、有重點地觀察,邊看邊聯(lián)想,并用日記的形式,自然清晰的語言寫下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提倡“勤鼓勵”“打高分”,讓學生有信心、有動力,產(chǎn)生被重視、被表揚的快樂體驗,從而讓學生了解到,作文的素材無處不在,只要留心觀察,寫好作文一點也不難。
葉圣陶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富,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誠然,生活這一巨大寶庫為作文提供了無窮無盡的素材。作文是用筆說話,而要有話說,就要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