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上海東臺路篤底——我們成長的搖籃

      2014-05-08 09:42:12集體回憶施良駒整理
      中外書摘 2014年4期
      關(guān)鍵詞:東臺

      集體回憶+施良駒+整理

      施燕華,曾任外交部翻譯室主任、駐盧森堡大使,其父母共生育了9個兒女,本文是他們的集體回憶。

      遷入上海東臺路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全家于1939年遷到南陽橋安納金路(現(xiàn)在的東臺路)。就此一住就是好幾十年。我們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四個在這里出生,而前面幾個哥哥姐姐則是在這里成長和走上工作崗位的。所以每當我們說起東臺路時,總有一種割舍不去的親近感。

      東臺路南起肇周路,北到崇德路,原本是直通的。后來因為在復興中路以北的一塊地建了房子(東臺路180號),把路分隔成南北兩段。我們家就在這北段靠近最南端的地方。如果叫三輪車或告訴別人如何尋址,說“東臺路篤底”就行。180號里住的是一戶有錢人家,一棟三層的與眾不同的大樓房很氣派,至少有十幾間房間。樓前還有一個小花園,用竹籬笆與外界隔開。平時大門緊閉,養(yǎng)著一條大狼狗,我們不太清楚里面住的是什么人。到了20世紀50年代,大狼狗不養(yǎng)了,夏天乘涼時我們經(jīng)常進去與他們家的小孩一起玩,摘鳳仙花染指甲。“文革”中,這里的房子被沒收分給許多家老百姓,也變成了亂哄哄的“72家房客”。小花園現(xiàn)在成了社區(qū)老人鍛煉的場所。我們家是175號,斜對著他們。

      離家不遠有一條街叫順昌路。路的北段是“小吃一條街”,陽春面、生煎饅頭、菜肉饅頭、油豆腐線粉湯……價廉物美,應有盡有。這就是有名的“太平橋”,可以催出我們兄弟姐妹許多口水的地方。兒時的記憶歷歷在目:每當下午有客來訪,爸爸就會派我們小孩去太平橋買生煎饅頭招待客人,我們抬起“飛毛腿”直奔太平橋,心里別提有多高興,因為我們肯定可分得一兩只吃吃解饞。這個地方現(xiàn)在建成了太平橋綠地和新天地商業(yè)區(qū)。

      沿著東臺路向北走,穿過自忠路不遠,就到了有名的“殺牛公司”。殺牛公司的后門在東臺路的北端、崇德路和柳林路的交界處。如果哪天正好有牲口運到,又是刮北風的話,一股難聞的臭騷味會隨風飄進我們家。有時經(jīng)過殺牛公司,正好有一車豬或牛送到,它們沿著一個斜坡被趕入屠宰場,豬哇哇嚎叫著不肯往前走,牛則是默默地流著眼淚,沒有鞭抽就釘在地上不走。我們見狀覺得它們很可憐,以后就不想經(jīng)過那里了。

      沿自忠路往東100米就到西藏南路,那是法租界和老城區(qū)的分界線,曾經(jīng)是用鐵門分割開的。

      在180號的兩邊各有一條小弄堂,它們通向復興中路、吉安路和西藏南路。這條篤底馬路看似封閉,其實是四通八達。電車11、17、18、23、24路的車站都在五分鐘內(nèi)可以到達,非常方便。

      篤底馬路風情多

      篤底馬路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方便和樂趣。首先,沒有車輛經(jīng)過,整條馬路很安靜。尤其是冬天從陽臺上往下,看行人稀少,有一種凄涼的感覺。而在夏天,則是我們乘涼的好去處,可以肆無忌憚地把小板凳放在馬路中央圍著坐,講故事、做游戲、看天上的點點繁星(現(xiàn)在由于地面的光污染,已經(jīng)看不到多少星星了)。有的鄰居甚至用兩條板凳擱上一塊鋪板睡覺。其次,我家的二樓陽臺就好像戲院的包廂,可盡情欣賞平民的眾生相——三輪車夫坐在小矮凳上,端著一大碗粥喝,遇到有賣臭豆腐的小販,買上一串油炸臭豆腐,涂上鮮紅的辣椒醬,有滋有味地嚼著;有時一群蘇北老鄉(xiāng)圍在一起拉琴唱淮劇,旁邊圍著一群小孩看熱鬧;我家斜對面有一家道觀,做起道場來幾乎占半條馬路,我們就在陽臺上看道士們念經(jīng),大熱天還穿著長袍走來走去……有一對侏儒夫婦每天從這里經(jīng)過,卻總是被不懂事的小孩們追著罵:“老牌矮子!老牌矮子!”令人同情。而小小的良騮看到他們,以為是怪物嚇得直哭,往屋子里面逃……夏日之夜,當時(20世紀50年代)的居委會經(jīng)常在這里拉起幕布放宣傳衛(wèi)生的幻燈片,還搭起舞臺舉辦納涼晚會,滬劇、越劇、活報劇、滑稽戲應有盡有。對我們小孩來說,真是“不出鈔票看白戲”,很開心的。

      東臺路住的多數(shù)是貧窮的外地移民,還有一部分是做小生意的,很少是有錢人。人口大部分來自蘇北,其次是浙江,還有就是山東、廣東等地。

      從解放前到20世紀80年代,這條馬路上開過不少店。有茶館、煙紙店、木器店、道觀、紙盒店、老虎灶、裁縫店、腳桶店等等。隨著時間的遷移,這里的店差不多都關(guān)掉了,只有小小的煙紙店和一家老虎灶倒是一直開到21世紀。

      夜晚,小孩們?nèi)胨痪?,會聽到寧靜的街道上傳來清脆的叫賣聲:“桂花赤豆湯!白糖蓮心粥!”那香氣宜人、煮得爛爛的桂花赤豆湯經(jīng)常進入我們的夢鄉(xiāng)。住在樓上的,可以把碗和錢放在一個竹籃子里面,然后用繩子把它們放下去。不多久,一碗熱氣騰騰的點心就放在籃子里,把繩子拉上來就可以吃了。不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家很少買這種“閑食”(零食)。

      清晨,天還蒙蒙亮的時候,樓下就喧鬧起來了。車夫們把門板缷下,用板凳一擱,就成了一條長桌。于是他們就圍著長桌吃早茶(飯)。小販們不失時機,跑來賣草蘿餅、油條、唔酥豆,還有大壺的熱茶。半根油條裹上幾粒焐酥豆,咬一口,喝一口茶,味道很香,真是一種享受。車夫們吃飽肚子后出車,又開始他們一天的勞作。在他們吃早飯時,還可看到有人牽著奶馬緩慢地走街串巷,馬身上披著薄毯子,脖子上掛的鈴鐺清脆作響。這是現(xiàn)擠現(xiàn)賣馬奶的,一般只有富裕一點的人家才吃得起。

      在東臺路上最吸引我們的,就是每天搭在人行道上的“小書攤”了。書攤上琳瑯滿目地擺著各式連環(huán)畫書,我們稱之為“小人書”,交一分錢就能坐在很矮的條凳上,看《西游記》《水滸傳》里的故事,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野豬林》等??赐暌豁?,用舌尖舔一下食指,翻一頁。有的書已經(jīng)很破舊,雖然“其貌不揚”,但內(nèi)容很吸引人。爸爸不允許我們在那里租書看。他說書太臟,要染上毛病的。沒辦法,我們有時站在別人的后面貓著腰,伸著頭“揩油”,還看得津津有味。我們稱這為“張小書”(張,寧波話念jiang,張望之意)。爸爸在陽臺上如果見我們在“張”別人的小書,認為是沒志氣,也要毫不客氣地叫回家來。解放后小人書就叫連環(huán)畫了,而且越畫越好,我們在學校、單位里就能看到了。每當我們看到小人書時,還總是想起東臺路上的小人書攤,那是孩子們的最愛啊?!靶鴶偂辈粌H租書,還有許多糖果、杏梅、芒果干之類的小吃賣,花一分錢就可解饞。endprint

      到了春節(jié)前夕,小書攤擴大了地盤,增加了爆竹、面具、大刀等等孩子們喜歡的玩具,晚上張燈結(jié)彩十分喜慶。元宵節(jié)晚上,大人小孩提著各種燈籠在街上慶祝,爸爸經(jīng)常用竹子給我們扎兔子燈或圓燈,讓我們提著燈籠到街上玩,這是我們最高興的時候。

      延續(xù)幾十年的簡陋生活

      上海的老房子沒有自來水,每幢樓的后門外有一個水龍頭,家家戶戶用水都到這里來接。我家在二樓,所以備了一個水缸和兩個水桶:一個桶是用于去樓下提水并倒在大水缸里備用;另一個桶則是暫存污水用,存滿了再提到樓下倒掉。提水的活大人可不好干,因為樓梯踏板很窄又陡,大人只能踏上半個腳多一些,樓道內(nèi)又很暗,一不小心就會連人帶水一起滾到樓下去。那時候夏天洗澡很簡單,用一個大木盆,倒上一些水,人就坐在里面搽肥皂或清洗。有時為了消毒,爸爸還在澡盆里放點來蘇爾。那時用水很節(jié)約,一家人一天大約就用一缸水。衣服被子什么的都到下面去洗。一到暑假,媽媽就要催我們到樓下自來水龍頭洗布鞋、球鞋,洗干凈后整整齊齊地排在陽臺上晾干。水費是整幢房子按人頭攤,全家一個月才幾毛錢。

      老房子也沒有廁所,家家戶戶都用“馬桶”,馬桶放在屋內(nèi)。許多家庭只有一間房間,那就吃喝拉撒睡全在這幾個平方米的天地內(nèi)。馬桶一般放在很隱蔽的地方。有的人家還把它放在一個做工挺精致的“馬桶箱”里,既掩蓋了異味,也美觀了外表。

      每天清晨天還沒亮,就會聽到清潔工拉著糞車在樓下喊:“倒馬桶!”“再不來就走了?。 奔彝D女們紛紛把馬桶提出去交給清潔工人倒入糞車,隨后是稀里嘩啦的刷馬桶的聲音,伴隨著婦女們的笑聲和閑言碎語。不久,一切恢復正常,天也就亮了。我們上學的途中,人行道上擺滿了一個個洗干凈的馬桶口朝天晾著,這是老上海的一道風景線。

      燒飯的爐子就放在房門口的過道上,冬天有時就放在屋內(nèi)。每天清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生爐子,我們小時候都有生爐子的經(jīng)歷。生爐子時,爐門要對著風來的方向。引火是用舊報紙點燃木柴,然后由木柴點燃煤球。不順利的時候,舊報紙燒沒了,煤球仍沒燒著。且不說弄得人一臉灰塵,嗆鼻的煤煙味使全家咳嗽不止,還會影響生爐子人一天的情緒。后來發(fā)明了蜂窩煤和新式爐子,就可以把爐子封過夜,早晨起來打開爐門,加個煤餅就可用了,節(jié)約了勞動力。但這樣做會散發(fā)很多的一氧化碳,所以一到冬天,常聽說有人家煤氣中毒的事。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發(fā)生,我們家廚房一年四季都開著小窗通風。寒冷的冬天,早晨起來會看到水缸里的水已結(jié)上一層薄薄的冰。夏天,我們經(jīng)常開著門和窗,在通風的地方擺兩個長凳,擱上一塊門板睡覺。奇怪的是,那時蟑螂老鼠臭蟲肆虐,卻沒有蚊子。

      在東臺路篤底處有一個垃圾桶和小便處,小便池的墻上經(jīng)常貼著一張紅紙,上面寫著:“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個夜啼郎。過路君子念一遍,一覺睡到大天亮?!蹦鞘怯薪?jīng)??摁[的孩子家長所貼,他們希望許多人念了此帖孩子就會不哭。我家陽臺正對著樓下的這個穢物集中處,一到夏天氣味特別重。來運垃圾的是一輛馬拉的平板車,老上海叫它“老虎塌車”。因為車身長馬路窄,為了掉頭,不得不來來回回倒多次才能轉(zhuǎn)過方向來。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垃圾桶邊上還搭建了一個木制的活動房,我們叫它草棚棚的,里面住了一家好幾口人。在如此簡陋的生活環(huán)境中,人們還努力改善衛(wèi)生條件。后來草棚棚拆走了。垃圾桶也修得正規(guī)了些,而且經(jīng)常噴藥,小便池也搬走了。謝天謝地,篤底馬路的衛(wèi)生狀況大為改善。

      盡管條件差,這一地區(qū)的居民仍很愛干凈。人行道是他們交流的場所,甚至還是露天飯廳,大家從不亂扔垃圾。每天一大早,住在一樓的人家都端著臉盆,用清水沖刷街面,街面總是很干凈。這也是老上海居民的習慣。燕華從北京回來,總要夸獎樓前的馬路干凈,沒有痰跡。

      七十二家房客

      20世紀50年代有部電影,叫《七十二家房客》,講上海灘住房的擁擠和鄰里關(guān)系。我們那個樓內(nèi)雖沒有七十二家,但住的房客也是魚龍混雜。

      我們家雖說是住在175號,但實際上還包含177弄上面的兩間過街樓。這條弄堂是我們進出的必經(jīng)之路。以前弄堂裝有雕花鐵門,很好看,像法國建筑的鐵門,因為這里曾經(jīng)是法租界嘛??上г?958年“大煉鋼鐵”時,雕花鐵門被拆去進煉鋼爐了,代之以難看的粗木條。進弄堂面對著的是三座比較正規(guī)的石庫門房子。這三幢房子比我們的好,里面主人的家境要比周圍的鄰居都富裕些。三家的門前形成一塊空地,就成了我們小孩子玩“造房子”“踢毽子”的地方。天冷時,弄堂就成了一些“叫花子”避風、御寒、躲雨的港灣了。有一年冬天特別冷,就有人凍死在弄堂里。尸體被拉走時,我們只看見一條席子和一些破布、爛棉花,當是御寒之物。

      我們這幢房的一樓灶披間,八平方米的地方,住著三代人:一個蘇北老奶奶,兩個兒子和一個跛腳女兒,還有孫子孫女。記得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她家用轎子抬來了漂亮媳婦,大家都叫她“新娘子”。這個稱呼一直叫到老,我們也不知道她的真實姓名。新娘子十分勤快賢惠,天不亮就起來幫人家倒馬桶刷馬桶,白天幫人洗衣服,做衣服,我們沒見過她有停歇的時候。她成了家中的主要勞動力和經(jīng)濟來源,培育三個孩子上了中學、技校。這在當時是很不簡單的。老奶奶雖然不識字,但待人處事卻不比文明人差。年紀很大了還每天主動擦洗樓梯,一直擦到二樓我家門口。兩個兒子都是賣苦力的,拉黃包車或蹬三輪車,沒什么文化。幾十年后碰到新娘子的兒子女兒時,他們都說老奶奶經(jīng)常教育第三代:要向施家的孩子學習,好好讀書?,F(xiàn)在她的孫輩或重孫輩都有了出息,有的還上大學和讀研究生了。

      我們的樓上三樓住著姓李的山東人。這家人完全是幫地痞,靠武力吃飯,動不動就打架。大兒子李國臣曾是鐵路警察,因偷鐵路的枕木被判刑入獄,解放前就死于獄中。二兒子則是個混混,解放初期死于肺癆病。一個女兒后來也迫于生計賣淫……不過,兔子不吃窩邊草,他們在東臺路上倒不惹事。

      一個亭子間里住著一家本地人,我們叫他們“好公”“好婆”。好公是個老實本分的人,解放前是“郵差”,解放后歸入郵局當郵遞員,那時他看上去已經(jīng)很老態(tài)了,每天還要背著個裝得滿滿的大包步行給家家戶戶送信送報,我們看到此情景就會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同情。好公還經(jīng)常在外面撿香煙頭,把里面的煙絲取出歸在一起,用一個簡易的卷煙設備自制香煙抽。好婆則把一包白色的粉末倒在一張錫紙上,下面點著自來火燒,她則張大嘴吸食燒白粉冒出的煙。endprint

      另一個亭子間里住著一個看上去很干凈的蘇北小腳老太太,我們叫她小腳姆媽。她的丈夫叫吳四,是拉黃包車的。其實這個老太太并不老,當時20世紀50年代最多也不過五十歲左右。她很會打扮,經(jīng)常梳頭,修臉;用黏黏的刨花水,擦在頭發(fā)上,頭發(fā)顯得烏黑锃亮;還用一段棉紗線對折,一頭含在嘴里,兩手把棉紗線繃開,在臉上來回地絞,直至絞光臉上的汗毛,使臉皮變得細嫩。這是那時的一種土法美容術(shù)。

      三樓頂上的曬臺上搭出一間約十平方的“房”,住的也是蘇北人。男的是警察,子女一大堆,有些是良駒、燕婷的同學,經(jīng)常到我家來玩。他們?nèi)艺Z言能力很強,講的上海話最純正。解放后,因為屬于住房特別困難戶,政府分配房子,搬到福建路去了。

      還有一家寧波人住在只有8平方的一個亭子間,人口最多時住了祖孫三代共六個人。兒子在外地工作沒有上海戶口,故遲遲沒有分配房子。因為房間太小,又沒有兄弟姐妹,他們的兒子經(jīng)常來我家玩,有時還住在我家。難怪爸爸說他是我家的“半個兒子”。以后我們一直是親如兄弟的好朋友。

      我們樓里所有人家白天都敞開大門,鄰居之間可以自由出入。和我家較近的鄰居,如果有人過生日,或者做好吃的東西,就會端過來,讓我們嘗嘗。我家包湯圓或炒年糕,也會盛一碗給鄰居。外地的兄弟姐妹回上海,常常是才進弄堂口,就有人嚷開了:“施家××回來了!”

      我們家雖然占有過街樓和前樓兩大間,但是兄弟姐妹九個加上爸爸媽媽外婆總共十二人怎么住得下。大房東在樓梯邊上天花板下面的地方(老房子屋頂很高)搭建了一個大約兩三平方米的閣樓,可以容納兩三個小孩睡覺。閣樓的門就設在樓梯半腰處。只要門一關(guān),那就是“暗無天日”的地方。小孩很喜歡,睡在一個小小的封閉“盒子”里特別有安全感。那時良駿良騏已經(jīng)是熱衷科學的小青年了,這小閣樓就成了我們的家庭電影院。他們經(jīng)常用自制的幻燈機和幻燈片放幻燈給弟妹看,后來又借來手搖的電影機放電影。電影很短,記得就是一個外國人進門脫帽掛大衣幾個動作。就這簡單的片段讓我們懂得了,啊,電影原來是許多照片連續(xù)起來播放所形成的,真是扎勁!

      我們家有六個男孩,個個健康,所謂“人丁興旺”,在那時,被認為是“有福之家”。哪家結(jié)婚了,就要請媽媽去替他們縫新被子。哪家生男孩,為保孩子平安健康,就要求把孩子“過房”給我們的父母,即做“干兒子”。爸媽有兩個“干兒子”,其中一個是豆市街的寧波鄰居,另一個是我們附近菜場一個賣菜婦女的兒子,因爸爸常去買菜,認識了。當她知道東臺路“施家伯伯”家人丁興旺,施家伯伯人緣好,就要求把她的兒子“過房”給他。

      每年大年夜,爸爸都要準備一席年夜飯,兩葷、兩素,一碗白米飯,上面放一顆紅棗,放在竹編的紅漆食品籃里,讓良驊或良驥帶著弟弟們給兩個“干兒子”送去。

      親朋好友中有人結(jié)婚,想沾點喜氣,就要請我家的男孩去做小儐相。有一次良駒、良騮還被接到人家的新房,睡在新郎新娘的床上過夜,這叫“壓床”。據(jù)說,這樣新婚夫婦就會“早生貴子”。

      嚴格的家教

      這就是當時我們家周圍的環(huán)境:窮人居多,人員復雜。爸爸媽媽擔心我們受不良影響,對我們的管教很嚴厲,特別注意不許我們“軋壞道”。如果見到我們有與不三不四的“野蠻小鬼”玩在一起,就要教訓。家里“規(guī)矩”很重:上學去時要說“爸爸媽媽我走了”,回來要說“爸爸媽媽我來了”,吃完飯離席要說“(你們)慢慢吃”。平時坐著腰板要挺直,稍有彎曲,就會遭到猛力一掌把你敲直。“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如風”這十二字是爸爸經(jīng)常要求我們做到的。還有大人講話小孩不能插嘴,小孩吃飯不能說話,不能雙手擱在桌沿上,第一次動筷不能夾葷菜,紅燒肉一般只能吃一塊等等。有時我們乘大人不注意時趕緊偷夾一塊肉塞進碗底,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其實爸爸怎么會不知道,睜只眼閉只眼而已。嚴格的家教使我們兄弟姐妹在這魚龍混雜的環(huán)境里保持好的傳統(tǒng)。爸爸媽媽對我們的教育重在人品,而對于我們的課余愛好,學習計劃的安排,甚至個人戀愛結(jié)婚等具體事情是不會過分干涉的。爸媽的教育加上哥哥姐姐們帶頭讀書學習,孝敬父母,關(guān)心弟妹,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于是就使我們這個大家庭的人都很爭氣,遠離不良習氣,在以后的日子里,各人在各自的崗位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隨著時間的推移,施家在東臺路的名氣越來越響。當外地子女回來,一起走在東臺路上時,坐在人行道上擇菜的“阿姨”們會小聲議論:“這是施家伯伯的小囡,看人家多有出息!”爸爸在世時,這條路上沒有人不知道“施家伯伯”的。爸爸不在了,我們在路上走,也常有人來打招呼,有的講了他們對我們家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個個有出息”表示非常羨慕,有的說他們就是以施家為榜樣來教育自己的小孩,以致他們的子女現(xiàn)在都是研究生了,等等。

      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我們兄弟姐妹一個一個地離開了家,去外地學習和工作了。但是我們不會忘記:東臺路是我們成長的搖籃,是我們魂牽夢縈的地方!■endprint

      猜你喜歡
      東臺
      東臺西溪:非遺活化 多維度煥新業(yè)態(tài)
      華人時刊(2023年1期)2023-03-14 06:43:12
      吶喊中的精神力量——東臺弶港漁民號子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48
      東臺魚湯面
      “喜迎二十大 ‘僑’見故鄉(xiāng)行”活動走進東臺
      華人時刊(2022年17期)2022-02-15 03:08:20
      董郎孝道古今傳 有愛東臺何羨仙
      華人時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3:54
      東臺黃海國家森林公園:以綠之名,拓荒出“養(yǎng)心”景致
      華人時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3:12
      江蘇鹽城東臺北海村制鹽遺址淺議
      東方考古(2020年0期)2020-11-06 05:34:48
      東臺發(fā)繡:奇麗的生命藝術(shù)符號
      華人時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4:18
      試說東臺方言“惹”“惹來”
      東臺,我的驕傲
      青少年日記(2018年6期)2018-11-29 12:30:18
      探索| 法库县| 夏津县| 汝阳县| 乐昌市| 乳山市| 凤阳县| 涿州市| 黄骅市| 分宜县| 沙雅县| 贡嘎县| 十堰市| 微山县| 顺平县| 马龙县| 白城市| 临澧县| 武清区| 平果县| 集安市| 武清区| 洛南县| 凌海市| 伊川县| 德清县| 中山市| 新宾| 阿合奇县| 射洪县| 隆林| 黄浦区| 南川市| 阿鲁科尔沁旗| 建德市| 岱山县| 洛阳市| 三亚市| 南陵县| 绥阳县|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