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彥喬
歷史悠久的竹刻藝術,發(fā)展至明代中晚期,成為專門的藝術。明中期最初僅僅是少數(shù)文化水平較高的藝術家致力于竹刻,以后,竹刻技藝日臻精湛,他們或父子相傳、或師徒授受、或私自仿效,涌現(xiàn)出既具較高文化修養(yǎng),又頗有藝術造詣的竹刻家,并雕刻出代表明代最高水平的作品,從而使竹刻發(fā)展成為一個專門的產(chǎn)業(yè)。同時在當時也形成了兩個竹刻中心,一個是嘉定(今屬上海),一個是江蘇的金陵(今南京),后人遂按地域冠以派別,正如清嘉定人金元鈺所著《竹人錄》所載“雕竹有兩派,一始于金陵濮仲謙,一始于吾邑朱松鄰”,因而就有了以朱松鄰為代表的嘉定派和以濮仲謙為代表的金陵派。
一、嘉定派竹刻藝術
嘉定地處長江口,人杰地靈、物華天寶,又盛產(chǎn)竹子,為竹刻的發(fā)展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嘉定派竹刻創(chuàng)始人朱松鄰主要活動于明嘉靖至萬歷時期。其善詩文書畫,故能以筆法運刀法,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朱松鄰之子朱小松、孫朱三松都是當時竹刻的杰出藝術家,并稱“嘉定三朱”或“朱氏三松”。他們對竹刻的杰出貢獻,奠定了我國竹刻藝術的歷史地位。
朱氏一門三代刻竹,有傳承、有創(chuàng)新,通俗地講可謂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他們擅長圓雕、高浮雕、深雕、透雕,并以此形成了嘉定竹刻藝術的風格?,F(xiàn)藏于北京藝術博物館的竹根雕松樹紋杯(圖1),即是明晚期嘉定派的作品。
“嘉定三朱”早期雕刻刀法以纖巧工精見長,其后稍有變化,追求繁簡適度的藝術效果,至朱三松時更臻技藝精湛,達到了以刀代筆的境界。其山水人物追求簡樸古拙、逸趣橫生的北宗風格,而花鳥的構(gòu)圖則透出清淡典雅之意境。無論山水、人物、花鳥皆表現(xiàn)得形神兼?zhèn)?、入木三分,開創(chuàng)了明代以來竹刻結(jié)合繪畫技法之先河,對后世竹木雕刻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嘉定竹刻自朱氏三世之后,學刻竹的人越來越多,漸成時尚,并發(fā)展成為一門謀生的職業(yè)?!吨窆P尊賦》序載:“朱去今未百年,爭相摹擬,資給衣饌,遂與物產(chǎn)并著。”竹刻名人不斷涌現(xiàn),代表人物有侯崤曾、秦一爵、朱幼芳、王永芳、沈大生等;能在技法上有創(chuàng)新、又啟迪于后學者的代表人物是吳之瑤、封錫祿、周顥等。
二、吳之瑤與“薄地陽文”
清初,嘉定仍是我國竹刻的中心,竹刻名家層出不窮,他們除繼承遵循朱氏技法外還多有創(chuàng)新。吳之瑤是其杰出代表,他創(chuàng)“薄地陽文”淺浮雕,別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吳之瑤,字魯珍,自號東海道人,生活于清康熙年間。所創(chuàng)“薄地陽文”即去地浮雕,介于朱氏高浮雕與淺浮雕之間。在構(gòu)圖上,充分利用竹材之質(zhì),如畫之留白,刻畫圖案只占全器之局部,其余皆刮及竹理,使作品有空靈簡潔之神韻。畫面?zhèn)魃裰课?,只用堅實而潤澤的表層竹肌來表現(xiàn)。加之吳之瑤繪畫造詣頗深,善于用景物之遮掩壓疊,所以能在淺浮雕有限的高度上,產(chǎn)生層次感,有透視力度。
吳之璠擅長多種刻法,立體圓雕、高浮雕造詣也很高。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皇帝看到他的一件黃楊木筆筒,愛不釋手,并為筆筒題七言律詩一首,贊揚其精絕的雕刻技藝,從此吳之瑤名揚天下,并被譽為“三朱”之后嘉定派竹刻“第一高手”。
“薄地陽文”刻法被廣泛采用,而且影響深遠,效法者眾多。受吳之瑤嫡傳并載入《竹人錄》的就有朱文友、王之羽等人??滴醭捌冢瑓侵幩讨衿?,多署名吳之瑤,或槎溪吳之瑤,其作品流傳至今者不多,而無款用“薄地陽文”刻法的作品卻傳世不少,皆為吳氏之弟子及其追隨者所為。
三、“薄地陽文”竹刻藝術品賞析
裝飾于文房雅玩的紋飾圖案,多富有情趣,如歷史故事、漁樂圖、賢士圖、山水、花鳥草蟲等,較常見的是松、竹、梅,清雅清潔。馬紋也是較常見的裝飾圖案。文人除喜歡松之高潔、竹之氣節(jié)、梅之傲骨外,更需要駿馬奔騰的氣勢來鼓舞自己。
“吳之瑤制”款松馬圖竹臂擱(圖2),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長23.7厘米,寬6.7厘米,高1.5厘米。臂擱呈長方形,中間略鼓。采用“薄地陽文”的雕刻技法,于臂擱上部雕松枝,枝干由臂擱右邊緣向左及左下方曲展入畫面??坍嫾毮伒乃舍槪圃陲L中搖曳,動感十足。松下一匹駿馬沿山道作奔馳狀,似向山下馳騁,馬的神態(tài)輕松自然。臂擱下部雕玲瓏太湖石。整個圖案均為剔地淺浮雕。但流暢的線條,畫面的布局意境,都無可爭辯地說明其是一件高水平的藝術品。
松蔭下駿馬的軀體及松樹桿枝,皆用竹的表層膚肌來表現(xiàn),光潔潤澤而有生機感。松之針葉剔刻細致入微,動感十足;馬右側(cè)雙腿彎曲抬起,欲奔跑,頗具動感;臂擱其余部分皆刮露至竹絲肌里。質(zhì)樸無華的素地與簡勒幾筆圖紋,相映生輝。臂擱背面陰刻行書“吳之瑤制”豎款。此款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吳之瑤竹雕對弈圖筆筒的款識(圖3)略有不同。主要區(qū)別在“吳”字“天”的一捺和“之”字的一捺的寫法上。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多為清宮舊藏,毋庸置疑。于是有人認為北京藝術博物館的這件臂擱可能是吳氏弟子及其追隨者中的高手所刻。
竹雕松溪浴馬圖筆筒(圖4),是清早期的竹刻藝術品。高16厘米,口徑14.8厘米,足徑14.9厘米,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筆筒呈筒式,口及底鑲紫檀木,下承三矮足。筆筒外壁刻有山溪流泉、松樹人物及駿馬。畫面分為浴馬、飼馬、相馬三組。浴馬:一老者雙手持韁繩,赤腿牽馬出溪;另二老者側(cè)身坐于山坡之上向前眺望,其身旁有一立一臥兩匹馬,憩息于山坡間。飼馬:一老者雙手端盆,俯身蹲地飼馬,專注用心。相馬:有三老者偎靠于松樹旁,居高臨下觀馬打滾翻身,神情頗為陶醉。
此器亦是吳之瑤的效仿者所刻,采用“薄地陽文”的浮雕技法,以畫入竹,但畫面布局有點繁、滿。運刀快利,刻工嫻熟,線條圓潤生動。所刻松干布滿鱗皴節(jié)疤,松葉繁茂,人馬形神兼?zhèn)?,栩栩如生,是清初的竹刻精品?/p>
竹雕滾馬圖筆筒(圖5),是清早期嘉定人王易的作品。王易,字又白,精通書畫和音律,擅長雕鏤雜技,曾于京師從事雕刻業(yè)。后南歸居吳門(今蘇州)。筆筒高15.6厘米,口徑10.4厘米。用一段竹節(jié)雕成,口沿及底微侈,底微內(nèi)凹。外壁淺浮雕滾塵馬,馬的軀干盤曲、頭向上仰起,四蹄或伸或曲呈翻滾狀,翻滾姿態(tài)生動;眼睛用半透明的犀角嵌入。馬旁侍立圉人,其身姿生動轉(zhuǎn)向翻滾之馬,其眉目、發(fā)髻刻劃細膩。筆筒背面刻陰文行書詩句:“生桃林之野,出頗黎之谷?!弊髠?cè)刻陰文行書款“嘉定王易撫趙松雪本,作于墨香小筑之南窗,時年七十有八”。
此器采用“薄地陽文”技法,刻工技藝精湛;書法遒勁流暢、婉轉(zhuǎn)自然。構(gòu)圖簡潔明快,把竹之紋理留作廣闊空間,以表現(xiàn)竹之紋理的天然之美。
燕文貴(967-1044年),北宋畫家,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擅畫山水、屋木。宋太宗時至汴梁于街頭賣畫,被畫院待詔高益發(fā)現(xiàn)并加以舉薦,后進入翰林圖畫院,甚得太宗賞識。作畫常自出機杼,落筆命意不襲古人,所畫景物清潤秀雅,又善于把山水與界畫相結(jié)合,將巍峨壯麗的樓觀閣榭穿插于溪山之間,刻畫精微,所畫山石,破筆皴點。干擦淡染,細碎清雅,蒼潤秀媚,岸邊水渚臺榭相接,景致優(yōu)美,富有變化,筆法峭麗,境界雄渾,人稱“燕家景致”。
藏家電話:1850352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