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歌的回響里,一位漢朝使節(jié)正向我們走來,步調(diào)久遠而又蒼涼。
身存邊地,茹毛飲血,一去十九載;牧羊他鄉(xiāng),心懷社稷,信念堅如鐵。這個故事,和那個叫蘇武的人有關(guān)。我們仿佛看到一個西行于冰天雪地中的圣徒,將庸常的世間煙火丟于身后,獨自走在一座由信念構(gòu)筑的高原之上。
一個渺小的身影正從荒涼的邊地升起,在遙不可及的眺望里前行。
奉命出使
時間倒流,我們站在2000年前的漢武帝時代,那是一個讓人振奮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讓人落魄的時代。
一個叫蘇武的皇帝侍從受漢武帝的提拔,做了栘中廄監(jiān)(替皇帝監(jiān)管馬廄的官職,為皇帝管理鞍馬、弓箭、鷹弓等射獵用具),后來,他升為中郎將(統(tǒng)領(lǐng)皇帝侍衛(wèi)的高級武官),關(guān)于他流傳千古的故事,大概便是從這時開始的。
在漢武帝時代的中國,中華疆域的版圖上寫滿了漢武帝劉徹開疆拓土的豪情與壯志。絲綢之路這一溝通中西的悠悠古道,也便承載了一代又一代天子安定并征服西域的宏偉藍圖。
互通使節(jié)便成為自張騫“鑿空”之后常用的一種外交手段,但漢朝和西域匈奴等部落戰(zhàn)事不斷,那些手持使節(jié)不遠萬里奔赴他國的使者們從一出發(fā)便也面臨著莫測的命運。
使者們穿行于各國之間,在游說和維持友好關(guān)系的同時肩負(fù)著打探西域各國軍事情況的重要任務(wù)。在政治斗爭的旋渦里,從被匈奴扣留11年的張騫始,使者們路遇風(fēng)波而后舉步維艱、身陷異域的情況十分常見。
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親統(tǒng)18萬大軍到北地,派使者郭吉到匈奴,勸說單于歸順漢朝,單于大怒,扣留了郭吉。
元封四年(前107),匈奴派遣匈奴中身份尊貴者作為使者出使?jié)h朝,在漢生病,醫(yī)治無效而死,漢派路充國等送喪到匈奴,單于認(rèn)為是漢朝殺死使者,扣留了路充國。
原封九年(前109),匈奴單于去世,漢朝派去吊唁的使者被扣留。
至于吊唁使者被扣留之事,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
兒單于立,漢使兩使者,一吊單于,一吊右賢王,欲以乘其國。使者入匈奴,匈奴悉將致單于。單于怒而盡留漢使。漢使留匈奴者前后十余輩,而匈奴使來,漢亦輒留相當(dāng)。
不難看出,使者身負(fù)國任之重大及其命途之多舛。
天漢元年(前100),且鞮侯單于繼位,擔(dān)心漢朝出兵攻打匈奴,送回被扣押的漢使,并稱“漢天子我丈人行也”,承認(rèn)漢朝天子是且鞮侯單于的長輩。漢武帝贊賞其深明大義,愿送回扣留于漢朝的匈奴使者,并饋贈厚禮。同時,漢武帝封蘇武為中郎將,出使匈奴。那一年,蘇武40歲。
蘇武臨行前,曾作詩一首,題為《留別妻》:
結(jié)發(fā)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
征夫懷遠路,起視夜何其?
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行役在戰(zhàn)場,相見未有期。
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滋。
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
生當(dāng)復(fù)來歸,死當(dāng)長相思。
我們無從得知蘇武與怎樣的一位女子結(jié)為夫妻,但2000年后,今人讀到蘇武的詩句時依舊深感悲戚,為一個身懷崇高使命而自喻為“征夫”的中郎將心懷凄愴?!吧?dāng)復(fù)來歸,死當(dāng)長相思”的詩句里流淌著廣闊的悲壯和悲傷。和急于為國立功、敢于只身出使他鄉(xiāng)的使節(jié)們相比,這個有著書生氣的蘇武,他的兒女情長更牽人心弦。
蘇武隨副使張勝、屬員?;?00余人向西而去,跋山涉水而至匈奴王庭,并以厚禮相贈。出人意料的是,單于十分驕橫。好在蘇武完成使命,單于欲派使者送蘇武回國,蘇武等待歸鄉(xiāng)之時日。
蘇武不曾想到的是,一個匈奴內(nèi)部的謀反事件讓他的等待和歸期畫上了長久的問號。
暗夜里的變故
也是在公元前100年,在匈奴內(nèi)部,一場謀反在暗夜里升起。
這場叛亂和匈奴渾邪王的外甥緱王以及曾投奔匈奴的漢人虞常有關(guān)。
緱王曾同渾邪王一起,投降漢朝而受封賞,但后來隨漢軍進攻匈奴時被俘,心懷不平。虞常為漢朝人,曾隨成長于漢朝的匈奴人衛(wèi)律一起投奔匈奴,后來,歸家心切。
緱王與虞常商定,協(xié)同衛(wèi)律的侍從70余人劫持且鞮侯單于的母親至漢朝,以向漢武帝邀功請賞。恰逢此時,蘇武一行來到匈奴王庭,虞常見到了熟識已久的副使張勝。
虞常私自拜訪張勝,稱愿暗中射死投奔匈奴的叛徒衛(wèi)律以求母親及弟弟在漢朝得到封賞,張勝諾,并贈其重禮。半月后,匈奴單于外出打獵,虞常等人暗中商量伺機行動,不料卻在當(dāng)夜被人告發(fā),緱王戰(zhàn)死,虞常被活捉,一場謀劃已久的叛亂以失敗收場。
張勝惶恐不安,與蘇武言其賞賜虞常并許諾之事,蘇武拔劍而起,“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fù)國”,蘇武覺得事已至此,肯定會牽連到他,受侮辱而死,更對不住國家,欲自刎,張勝、?;葜浦沽颂K武。
單于怒,召集大臣,欲殺漢朝使者,又覺不妥,便欲招降漢朝使者。單于派衛(wèi)律召來蘇武受審,蘇武言于?;荩骸扒?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說罷便拿出佩刀刺向自己。衛(wèi)律驚訝不已,抱住蘇武,派人騎馬請來醫(yī)生,蘇武一時氣絕,經(jīng)醫(yī)生醫(yī)治,半日之后才蘇醒過來,?;莸热送纯薏灰?,抬著蘇武回到了營帳,單于贊賞蘇武的氣節(jié),早晚派人向蘇武問好,囚禁了張勝。
至蘇武初愈,單于審虞常,欲招降蘇武。
衛(wèi)律以劍殺虞常,并對張勝說,漢朝副使圖謀殺害單于近臣,判死罪,若投降匈奴,赦免其死罪。舉劍欲殺張勝,張勝投降。衛(wèi)律言于蘇武,副使有罪,你也要連坐。蘇武與之辯,既沒參與同謀,又無親屬關(guān)系,何來連坐?衛(wèi)律舉劍,蘇武紋絲不動。衛(wèi)律以其歸降匈奴之所得賞賜勸說蘇武,蘇武罵其“不顧恩義,畔主背親”,“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
當(dāng)衛(wèi)律將蘇武誓不受降的消息告訴單于時,一個漢朝忠臣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氣節(jié)令其折服,他愈加想招降蘇武。迫于無奈,他將蘇武囚禁于一空地窖之中,斷絕吃喝,以期蘇武在饑餓和寒冷的威逼下受降。蘇武以雪和著氈毛充饑,許多天未死,匈奴大驚,以為有神靈保佑。
匈奴單于決定將蘇武流放至北海牧羊,聲稱等到他放牧的公羊生育了再放他回漢朝。
一個不辱使命的漢朝使節(jié),走向了更為荒涼的牧羊生涯。
牧羊北海
蘇武只身去往北海,一個遙遠而又荒涼之地。在漢代,那里受匈奴控制,人煙稀少。
和蘇武相依為命的,是一群因蘇武的流放而覓食北海的公羊,在無糧食供應(yīng)的北海,蘇武挖野鼠所儲藏的草籽充饑。每日,蘇武手中都緊握著出使時漢武帝授予的使節(jié),日漸脫落的旄節(jié),記載著他出使的日子。但在“壯士一去不復(fù)返”的悲壯里,留在蘇武身后的是遙遙無期的歸國之路。
這樣的日子,一過便是五六年,蘇武依舊在滿目的荒蕪里艱難地生活,沒有人知道他內(nèi)心所堅守著的信念是否會永遠地被埋藏在遙遠的他鄉(xiāng)。我們無法想象在舉目無親、家鄉(xiāng)杳無音訊的他鄉(xiāng),蘇武歸鄉(xiāng)的期盼多么強烈。
直到有一天,在蘇武的眺望里,突然,有大隊人馬浩浩蕩蕩而來,蘇武內(nèi)心充滿了種種復(fù)雜的情緒,他無時無刻不盼望著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后來才知道那是單于的弟弟於靬王來北海打獵的隊伍?!办鹅y王愛之,給其衣食”,三年后,於靬王病重,賞賜蘇武一些馬、牛、羊,陶罐、容器和帳篷。於靬王去世,其部下也撤離北海。禍不單行,不久,蘇武的牛羊被丁零部落盜走了,蘇武一貧如洗。
李陵的到來
于蘇武而言,任何關(guān)于漢朝和家人的消息都令他動容。
后來蘇武得知,大哥做奉車都尉,隨皇帝外出,扶著車輦下殿階時,撞在柱子上折斷了車轅,被彈劾犯了大不敬之罪,用劍自殺。弟弟隨皇帝祭祀,一個騎馬的宦官和皇門駙馬爭搶船只,宦官將皇門駙馬推到河中淹死,皇帝下令讓蘇武的弟弟追捕,沒有捕獲,因恐懼而自殺。母親去世,妻子改嫁,其他親人生死未卜。
告知蘇武這些消息的,不是單于,而是李陵,一個投降了匈奴的落魄將軍。
單于派李陵赴北海置辦酒宴以勸降蘇武,蘇武愿以身報國,李陵淚濕衣襟,告別而去。后元二年(前87),李陵復(fù)至北海,告知蘇武漢武帝駕崩之事,蘇武面向南方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武帝。
在中國的歷史上,蘇武的氣節(jié),讓人動容。
榮歸故里
公元前86年,漢昭帝即位。
公元前85年,匈奴壺衍鞮即位。
公元前81年,漢匈議和,兩國恢復(fù)和親與往來。
漢朝屢次提出放蘇武回國,匈奴以蘇武已死推脫。而后,漢使者出使匈奴,見到常惠,?;莞嬷獫h使蘇武處境及對策。
次日,漢使見單于,問及蘇武,并告知單于,漢朝天子在上林苑中打獵,得一大雁,腳縛帛書,上有蘇武親筆,他被放逐北海牧羊,活于荒蕪之中。單于十分驚訝,遂道歉而愿意放蘇武回朝。
李陵辦酒宴送行,在席間起舞唱出一首《別歌》:
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
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
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李陵唱罷,淚流滿面,遂與蘇武訣別。兩位年近六旬的故國老臣,一位曾臥雪吞氈,忍苦十九載,今日苦盡甘來終得歸。一位曾以五千兵卒橫掃匈奴,矢盡道窮而屈降匈奴,今日隱退他鄉(xiāng)郁郁而終。
唐代詩人李白后來作詩一首,題為《蘇武》,詩曰:
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jié)。
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
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
渴飲月窟冰,饑餐天上雪。
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別。
泣把李陵衣,相看淚成血。
在詩歌的最后,李白所表現(xiàn)的正是兩個身處異鄉(xiāng)的游子在淚眼相望中的深厚情誼,所書寫的是不可磨滅的故國情懷。于李陵而言,送別的是一別無期的蘇武,更是抱憾終生的家國之痛。
元平元年(前74),執(zhí)意不回漢朝的李陵病死他鄉(xiāng)。
始元六年(前81),牧羊十九載,蘇武歸來,須發(fā)皆白。蘇武被封為典屬國(掌管少數(shù)民族和屬國事物的高級官員)。不久,其子蘇文因牽連于燕王謀反事件受到誅連而被處死,蘇武被免職。至漢宣帝立,對蘇武優(yōu)待尊崇有加。
唐代詩人王維曾作《隴頭吟》一首,其中有這樣的詩句:
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guān),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guān)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jīng)大小百余戰(zhàn),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jié)旄空盡海西頭。
在詩歌的最后,王維用蘇武牧羊十九載僅封得一典屬國的事實來比照關(guān)西老將的遭遇,引出的更是無數(shù)如長安少年般壯志滿懷的仁人志士終老時的命運。
翻閱史書,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閔之,問左右:“武在匈奴久,豈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發(fā)匈奴時,胡婦適產(chǎn)一子通國,有聲問來,愿因使者致金帛贖之?!鄙显S焉。后通國隨使者至,上以為郎。
蘇武在匈奴生得一子,姓蘇名通國,隨使者到漢朝,封為郎官。至于這一細節(jié),班固在《漢書》中一筆帶過,并無多言,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更加真實而飽滿的蘇武形象。
神爵二年(前60),80歲的蘇武去世。
許多年后,當(dāng)我們再次提及蘇武,眼前升起的,依舊是一座由氣節(jié)鑄就的高原,永久地屹立在中國的歷史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