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shù)起來,剛畢業(yè)的周棟已經(jīng)舉辦過4次個展了,除了2011年在北京展出了紙上色粉作品外,其他的3次個展均在德國舉辦,這次在中國油畫院的個展還是周棟第一次在國內(nèi)展出如此多數(shù)量的布面油畫作品。如果說在德國的展覽是以一個本土藝術家的視角向西方展現(xiàn)中國不為人知的小城鎮(zhèn)的面貌,那么此次展覽,需要周棟和觀者放入更多熟悉的情緒,一覽中國“傷城”的溫暖和濕涼。
平面藝術脫離不開抽象關系
第一展廳展出的是周棟2014年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及一幅木板色粉作品,并以小幅畫作貫穿其間,全部畫作均為冷色調風景畫,給了展覽一個沉靜的開場白。
5年前,周棟在一座廢棄的工廠墻上看到一句話:愛像劃了一根火柴;幾年后,周棟爬上了安徽小縣城一家賓館閑置的頂樓,看見一地碎玻璃;后來,他又在山東的一個小鎮(zhèn)遇見了一場雪。2014年,周棟把這三個場景:詩意、心碎和蒼茫畫進了同一張畫里,畫面從中間被一分為二,一半是完全封閉的墻,一半是從破碎窗戶望出去的雪景,一半是平面里的抽象關系,一半是透視的具象空間,周棟用這樣大膽的構圖形成了平面和空間的對立。
繪畫中平面和空間既對立又和諧的關系是第一展廳展出作品所要探討的問題。在這幅《愛像劃了一根火柴》對面,安安靜靜地掛著《收費站》。這是周棟在去往內(nèi)蒙的路上,吸引他的并不是收費站本身,而是具象空間里的抽象關系,在潑灑的灰色天空中出現(xiàn)了一道藍和一道黃,周棟反復描繪加深這道藍的顏色,并把它盡量置于畫面二分之一的位置,與天邊的黃色形成鮮明對比。他說:“那天天空是很亮的,灰色和黃色都是我添加的主觀意志,當一個人面對一條路的時候,會特別渴望知道路的最遠處是什么,但這時又有個收費站卡在這里,黃色給人遐想與希望。這是小城人的一個狀態(tài),他們有走出去的欲望,但又有很多阻礙?!本拖裰軛?014年的另一幅畢業(yè)創(chuàng)作《雪純潔的有點矯情》,畫面是一棟工廠銹跡斑斑的大門,門內(nèi)向里蜿蜒著車轍,似乎在引導觀者走進去,但是門前橫亙著一池臟水,讓人無處落腳。
周棟的繪畫不是純粹的寫實,2014年的大幅油畫創(chuàng)作在情感的基礎上添加了更多抽象矛盾的哲學思考,《雪純潔的有點矯情》用老舊的鐵門和新雪刻畫了時間的對立,同樣,在《墻上的風景》中,時間概念再次被探討。起皮的墻面雖然破敗,但相比舊時的上海外灘卻是新起的建筑;舊時的上海外灘在印刷品上依然鮮亮如新,而新粉刷的墻壁卻老舊不堪。印刷品被放置在畫面二分之一的水平線上,周棟故意將其處理得模棱兩可,使它看起來既像是一幅畫又像是在墻上開了一個窗口?!耙廊皇菑某橄笊峡紤],平面藝術脫離不開抽象關系的思考,畫面里的抽象因素是非常關鍵的,一方面它能顯示出畫面的格調和藝術家的追求,另一方面,畫面有了很好的抽象形態(tài)以后,更利于表達畫家的情感?!?/p>
被遺忘的人
走進第二個展廳,畫作中開始出現(xiàn)小鎮(zhèn)里的人,立刻感覺熱鬧了起來,周棟形容這里“陽光燦爛”。三張創(chuàng)作于不同時期的大幅油畫占據(jù)了整個空間,畫面上白色線條迎面飛濺,像雨又似雪,這其實是周棟對陽光的獨特表達。這種語言的出現(xiàn)也十分偶然,2010年,周棟在創(chuàng)作《山外有山》的時候,為了表現(xiàn)出逆光的刺目感,在用白色顏料鋪灑天空時,顏料在運筆中掉落,周棟趕緊跑到遠處看是否破壞了畫面,結果他發(fā)現(xiàn),這些掉落下來的白色形成了向下的斜線,光感反而更強。到了2012年創(chuàng)作《桿子折了》,周棟干脆把白色用力砸在畫面上,陽光四濺?!靶液媚菚r沒把這些白色擦掉。”周棟不無感慨。
《走了就不再回來》在這個展廳里顯得獨特,它的右面是鼓樂喧天的開業(yè)慶典,對面是充滿浪漫英雄主義遐想的《愛誰誰》,而它是唯一一張沒有出現(xiàn)人的風景。在馮村的站臺柱子上貼著寫有兩行字的警察告示牌:警察為民天下太平,赤誠為民竭誠為民。當我問及是否真有這樣一個告示牌的時候,周棟說:“有的,但那兩行字是我自己加上去的,之前寫的什么我并不記得。這些話大家小時候都聽過,也覺得很溫暖,讓人有安全感,但現(xiàn)實是沒有人真正關注他們,也沒人能給他們保護,這只是一個假想的關懷,沒有人記得他們。”
渴望“走出去”是周棟繪畫中常見的小城人的狀態(tài),車站、遠山、天邊便成了他經(jīng)常描繪的風景。《走了就不再回來》里面的那個人,我想他應該已經(jīng)坐車離開,不必出現(xiàn)。
用繪畫語言消解圖像
2014年周棟畫了十張紙上色粉,這組作品源于賈樟柯的電影以及顧長衛(wèi)的《立春》,周棟給其中的五張配上了臺詞?!安皇且灰粚年P系,有可能這個電影的畫面我配上了另外一部電影里的臺詞?!背嘶齑铍娪爱嬅婧团_詞,周棟還對畫面有所取舍和置換,比如《這個時代不適合我們了,因為我們太懷舊了》,源自《三峽好人》里的一個場景,周棟并沒有把站在窗口的男人畫出來,《春風呀》則把在工地上跳舞的兩個人置換到了三峽。這樣的方式在周棟早期的作品里就出現(xiàn)了,《愛誰誰》里那個騎摩托載氧氣瓶的男子是他在高速上看到的,最后把他畫進了另一座小縣城的街上。周棟用借助電影的方式更準確地表達自己對小城的感受和理解,作為同樣關注社會巨大轉型過程中小城鎮(zhèn)的命運和人物所要承受的代價的藝術家,周棟的畫表現(xiàn)出強烈的人文關懷。
之所以選擇紙和色粉來創(chuàng)作,一是可以使畫面更為靈動,二是除了保留鏡頭的空間感和電影場景的特點外,通過色彩、造型、筆觸、取舍,進一步用繪畫語言消解圖像。
周棟的三幅畢業(yè)創(chuàng)作《愛像劃了一根火柴》、《雪純潔的有點矯情》和《每一點都透著痛楚的浪漫》是用油畫顏料表達物質,塑造形狀、肌理,讓人如親臨現(xiàn)場,這種逼真的現(xiàn)場感逼迫觀者去思考。而到了這幅《呆望窗外》,周棟更多的用語言、繪畫的筆觸和色彩直接表達感受。但周棟沒有完全拋棄現(xiàn)場,畫面里人造的假山、池塘、石橋、亭臺、熊貓都是現(xiàn)在最常見的場景,卻與遠處自然形成的村鎮(zhèn)形成了強烈的矛盾對比,廣場上的塑像與警察的告示牌一樣,靜靜地矗立著,給人假想的關懷。
Q:你的很多畫作都在3米以上,這在青年藝術家里比較罕見,你對畫面的把控能力是如何訓練出來的?
A:以前并沒有畫過這么大的畫,我進到第三畫室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畫一幅2米高1.2米寬的素描,從那時候開始算是對能力的一種訓練,怎樣在這么大的空間里把你想要表達的東西表達到位而畫面又不空,從力量、從氣場、從飽滿程度都要超越小畫才有大畫的意義。后來2008年大三的時候我就畫了一張2米×3米的三聯(lián)畫《廢墟》,這是我第一張大畫。當時我在望京看見一棟拆了一半的房子,很震撼,我想要把這種現(xiàn)場表現(xiàn)出來,回去就訂了三個當時最大的畫框,接著在德國做個展的時候被收藏,自己的信心就足了。2009年本科畢業(yè)創(chuàng)作的時候畫了同樣大的《立春》,2010年又畫了3米×6米的《小城》,并且是整幅不是聯(lián)畫,都被收藏,從此就一發(fā)不可收拾。
Q:你繪畫的題材和風格是什么時候開始形成的?
A:最早應該在2007年,我上大二,那時下鄉(xiāng)寫生,正兒八經(jīng)地開始用油畫畫風景,我突然感覺到油畫的色彩可以如此強烈,強烈到我自己被感染,油畫的筆觸下去可以帶有情緒和力量,它契合了我內(nèi)心深處某種需要迸發(fā)的東西,我回來就畫了一批1米左右的寫生,算是我創(chuàng)作的開始,開始關注邊緣的不起眼的地帶和人物,所以那次訓練是我風格開始形成的時候。正式形成是2009年本科畢業(yè)創(chuàng)作,正式形成大畫的氣息、力量、肌理、層次、筆觸的感受?!读⒋骸匪闶俏阴r明風格形成的代表作。
Q:之后有什么創(chuàng)作計劃嗎?
A:昨晚我把三年前去一個小城拍的照片拿出來翻了一遍,拍完時覺得這些照片不會成為我繪畫的題材,這次再看的時候反而很興奮,我選出了大概十張,準備畫十張大畫,二個月之內(nèi)全部畫完。以前畫得慢因為是一張一張畫的,這次把所有的材料都準備好,十張一起畫。一張張畫的問題是今天畫完一遍得等它干了再畫,這中間我還會總是糾纏在一張畫的問題上,但十張一起畫的狀態(tài)不一樣,當這張畫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可以馬上跳到另一張畫,浸泡到另外一個情景里去,當我畫下一張畫的時候肯定會跟上一張畫極力地拉開距離,從色彩,從畫的方式上,這樣我的心情在不停地變化,很有意思,而且速度也會變快。
Q:畫完這十張畫,明年會舉辦個展嗎?
A:目前能夠看到的是明年暑假在德國奧莎芬堡的個展,從2011年第三次個展以后在德國還沒有做過展覽,那里的藝術環(huán)境對我已經(jīng)很熟悉。國內(nèi)畫廊的個展目前還在商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