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順德區(qū)陳村鎮(zhèn)國土城建和水利局 廣東佛山 528000
摘要:水利工程的施工環(huán)境各不相同,做好建筑物基坑降排水和防滲工作是水利建設的重點,應在整個施工過程中落實,保證施工質量和安全可靠性。本文以某電排站的施工過程為例,結合工程施工特性和工程地形及地質條件對施工基坑降水方案繼續(xù)比選,期望能給人們這方面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電排站;基坑;深井降水;水泥土攪拌樁;防滲墻
0 引言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不斷增長,生產(chǎn)和生活對水資源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水利工程建設的發(fā)展處在前所未有的良好時期。但是在一些水利工程中,由于方案和施工技術的不完善,導致了施工質量的不到提高,滲漏情況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如何解決此類問題刻不容緩,下面就此結合實例進行討論和分析。
1 工程概況
某電排站主干工程包含以下部分:壓力水箱、前池、站前節(jié)制閘、泵室、連接段、控制豎井、出水箱涵(兼作自排涵),防洪閘首和出水池。此外還包括降壓站、管理房、廠區(qū)道路等。電排站主要的功能是抽排團結圩內(nèi)澇水。
2 工程施工特性
工程區(qū)堤內(nèi)場地較開闊,施工布置較方便,堤外略嫌狹??;施工項目較多、工期緊、單項作業(yè)強度高,施工中機械化程度要求較高;各種建筑材料距離施工現(xiàn)場運距較遠,運輸機械需求量較大;施工季節(jié)性強,泵房~出水池段建筑物受外水位限制及雨情影響較大。
3 工程地形及地質條件
電排站位于珠三角地區(qū),其地面高程1.5~2m,溝塘眾多,塘底高程一般在1.25m左右。右岸堤頂高程6.5~7.5m,寬度一般為5.8m。
根據(jù)本次勘察成果,擬建場地地層主要由人工回填土(Ⅰ-1)灰褐色~黃褐色粉質粘土,可塑狀態(tài),層頂分布高程6.7~7.3m,層底分布高程3.3~3.35m,層厚2.0~4.3m;粉質粘土(Ⅱ-1)土體一般呈軟可塑狀態(tài),層頂分布高程3.5~3.6m,層底分布高程3.3~3.35m,厚度0.6~0.9m;淤泥質粉質粘土(Ⅱ-2)土體一般呈流塑狀態(tài),層頂分布高程2.6~3.3m,層底分布高程1.8~2.5m,厚度1.0~1.5m;淤泥質粉質壤土(Ⅱ-3)土體一般呈流塑狀態(tài),層頂分布高程1.5~1.3m,層底分布高程-0.16~0.32m,厚度1.5~3.2m;粉細砂(Ⅱ-4)呈透鏡體分布,松散狀態(tài),層頂分布高程1.5~1.8m,層底分布高程1.1~1.3m,厚度0.9~1.0m;粉質粘土(Ⅲ)土體一般呈硬塑狀態(tài)該層層頂分布高程1.0~1.2m,層底分布高程-0.15m,層厚1.3m。
電排站站房基礎下分布的多為淤泥質粉質粘土、淤泥質粉質壤土,粉細砂在堤基內(nèi)呈透鏡體分布,且穿堤基。淤泥質粉質粘土、淤泥質粉質壤土滲透系數(shù)4.10×10-8~6.80×10-6cm/s,土體具有弱~微透水性;粉細砂滲透系數(shù)在I×10-4~I×10-3cm/s左右,土體具有中等透水性。
擬建場地內(nèi)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賦存于淤泥質粘土、粉細砂中,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以地表蒸發(fā)和向低洼處排泄(溝塘和河道)為其主要排泄方式,地質勘探期間,場地內(nèi)穩(wěn)定地下水位埋深1.0~1.50m,分布高程1.4~1.5m,高于建基面高程;電排站泵室建基面高程3.0m左右,泵室及穿堤涵箱基礎下存在中等透水的砂層,施工過程中需降低地下水來保證工程順利實施。
4 施工基坑降水方案比選
本工程建筑物建基面高程分別為站前節(jié)制閘高程1.3m、前池及岸墻高程1.1m、泵房(含泵室、壓力水箱、豎井控制段)高程1.0~1.2m、出水箱涵(含防洪閘首,下同)高程1.3~1.4m。建筑物建基面離粉細砂層頂距離0.5~1.0m、低于地下水面線約1.0~3.0m;根據(jù)以上分析,必須在工程施工期內(nèi)降低地下水位和截斷地下水補給才能保證施工基坑邊坡穩(wěn)定和永久建筑物工程順利實施。實施前比選布置深井降水與水泥土攪拌樁防滲墻圍井兩種處理方案。
方案一:深井降水方案設計
(1)基坑等效降水半徑ro
根據(jù)泵室、前池等的平面布置,將基坑納入深井群降水范圍,平面尺寸為130m×30m,將井圈范圍作為一個大井。
基坑等效降水半徑ro
按下式計算
ro=0.29(a+b)
式中a、b—分別為基坑長、短邊,a=130m,b=30m。
經(jīng)計算ro=46.4m。
(2)降水影響半徑R
式中:s為降水深度,s=11-3=8m;
k—滲透系數(shù),k=5.05m/d。
H—含水層厚度,H=7m。
經(jīng)計算R=95.13m。
(3)基坑涌水量計算
將基坑作為一口大井,均質含水層承壓~潛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γ0—矩形基坑等效半徑,γ0=46.4m;
S—基坑水位降深,S=8m;
k—滲透系數(shù),k=5.05m/d;
R—降水井影響半徑,R=95.13m;
H—含水層厚度,H=7m。
h—基坑中心水面線至砂層底的深度,h=3.5m。
經(jīng)計算Q=1156m3/d。
(3)深井抽水泵配置
每口井內(nèi)配揚程15m、流量15m3/h潛水泵1臺,另降水基坑按深井數(shù)的50%配備用泵。
(4)降水水位觀測系統(tǒng)
為了監(jiān)測群井運行過程中的降水效果,以便隨時調(diào)整井群運行工況和控制數(shù)據(jù),保證降水正常運行及施工期對已有建筑物可能造成的危害,須設置降水觀測系統(tǒng)。本工程共需布置4根臨時測壓管,觀測地下水位變化。根據(jù)測壓管水位控制深井的運行,并盡量實行自控運行。
(5)深井封堵
主體工程完成后,撤出井中的抽水設備,并對深井進行分層封堵。砂層內(nèi)封堵材料采用反濾料回填,砂層以上段采用粘性土料回填,回填應逐層填實。
方案二:水泥土攪拌樁防滲墻圍井方案設計
工程建筑物基礎持力層均為淤質軟土層,地基處理方案采用水泥土攪拌樁提高地基承載力。水泥土攪拌樁主要目的是截斷地基下透水性較強的粉細砂透鏡體,確保施工時基坑抗浮穩(wěn)定滿足要求。
防滲墻由四段組成:堤腳線外側防滲墻,軸線長60m;東側防滲墻,軸線約長70.9m;西側防滲墻,軸線約長74.96m;內(nèi)圩側防滲墻,軸線約長50.0m。攪拌樁呈壁狀布置,平面上防滲墻呈“口”字形。外河側攪拌樁首尾和東西側外河端處攪拌樁相連,東西側內(nèi)圩端攪拌樁越過細砂層透鏡體,嵌固在淤質粉質壤土層(Ⅱ-4)中,在平面上形成封閉的防滲墻,全面圍封粉細砂層。
防滲墻墻頂高程的確定,根據(jù)基坑開挖高程結合現(xiàn)場地形確定,在外河圍堰填筑完成和2m高程平臺形成以后,在設計堤腳線外側0.3m(防滲防沖墻軸線,下同)和堤防兩側開挖邊坡2m高程1.0m寬平臺外邊線0.3m處實施防滲墻。
水泥土攪拌樁分兩種樁長布置:對于外堤腳線水泥土攪拌樁,其不僅在施工期作為臨時工程起防滲作用;同時在以后的運行期作為永久工程起防沖作用——護岸保堤,確保工程處堤防穩(wěn)定。由此確定此段水泥土攪拌樁樁底至老粘土層頂,樁頂高出設計堤腳線高程3m以上0.3m,即樁頂高程3.1m,平均樁長約9m。對于東西及圩內(nèi)側水泥土攪拌樁,其純粹作為臨時防滲工程。因此,其只需截斷粉細砂透鏡體并深入上下相對不透水層一定深度即可??紤]其作為臨時工程,深入上下相對不透水層各0.5m。根據(jù)地質報告,平均樁長約4.0m。
按深層攪拌法技術規(guī)范要求,水泥土防滲墻最小厚度不宜小于150mm,攪拌樁的搭接長度不宜小于100mm。
防滲墻墻體厚度按以下公式計算:
式中:S—有效厚度(m);
△H—墻體兩側水頭差(m),取△H=6;
[J]—水泥土允許比降,取[J]=50;
ηj—系數(shù),取ηj=1.1。
由上式計算得S=132mm。
在攪拌樁直徑D=0.6m,樁距L=0.58m情況下,搭接處厚度為150mm,滿足要求。
表1 兩方案工程投資比較
由此確定水泥土攪拌樁的布置,防滲防沖工程攪拌樁都呈壁狀布置。對于東西及圩內(nèi)側攪拌樁,其防滲墻線長約175.86m,樁距0.58m,搭接處厚度150mm,共計313根樁;對于堤腳線外河側攪拌樁,其軸線長約60m,樁距0.50,搭接處厚度300mm,共計156根樁;合計以上共需水泥土攪拌樁690m3。
由表1可見,方案二投資較方案一優(yōu)。
深井降水施工工藝比較成熟,但施工期管理運行費用大,本工程砂層比較薄,降水效果不明顯;水泥土攪拌樁防滲墻圍井方案對施工機械要求高,但和主體工程地基處理方案一致;通過對兩方案的地形、地質、主體工程地基處理方案、工期和工程投資等方面比較,綜合權衡選定方案二作為推薦方案。
5 結語
由上文可見,通過比較選擇的基坑防滲結合建筑主體工程地基處理的方案,很好地解決了施工條件造成的問題,保證工程的進度不受外界條件影響和施工過程中基坑穩(wěn)定的要求,保留下來的防滲墻圍井也可以改善電排站的地質條件,明顯地節(jié)約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孫中玲.深基坑圍護工程的滲漏處理[J].商品與質量:建筑與發(fā)展,2011年第6期.
[2] 王忠良.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的案例研究[J].地球,2013,(3).
上接第21頁
(1)混凝土樁承臺施工完成后進行擋土墻施工時,因鋼管支撐妨礙擋土墻的施工,須將鋼管支撐拆除,為保證承臺不因邊坡土方側壓力大的影響而向河涌中心方向位移,須用Φ200鋼管支撐在承臺和靠涌河側的鋼板樁之間,間距2m設一道;
圖3 經(jīng)修改和補充后的河涌基坑支護方案示意
(2)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必須保證河涌中心兩排鋼板樁之間7.0m寬的土方最后開挖,可以起到壓住河床、保持河涌中心因卸載而失去平衡以及作為施工平臺的作用;
(3)河涌中間的支撐梁施工前,要拔除靠河涌中心妨礙支撐梁施工的鋼板樁,并挖除河涌中間的施工平臺,為防止樁承臺和檔土墻向河涌中心方向位移,采用Φ300鋼管臨時支撐在兩側的樁承臺之間,間距5m設一道,待支撐梁施工完成并達到75%以上設計強度后再拆除;
(4)支撐河涌中間的鋼管時,必須保證兩岸擋土墻背后回填土密實。
4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比較,在處理混凝土管樁水平位移和斷樁問題時,方案二比方案一更安全可靠。用鋼板樁代替靠河涌中間的兩排槽鋼,在兩管樁間增加鋼筋混凝土支撐梁等主要措施,不僅將項目的過程中的風險減少到最低的程度,而且使河涌整治的工程項目能達到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李澤良.河涌整治工程中基坑支護的施工技術[J].珠江水運.2013(10)
[2]黃振.淺析河涌整治工程中軟基處理方法[J].中國水運.2012(10)
[3]溫智慧.沙貝涌基坑邊坡塌方事故分析及幾點啟示[J].廣東水利水電.2010(10)
上接第22頁
置原則相同,風管貼梁敷設,強電橋架沿墻敷設,凝結水管布置在其下方,新風管支管均貼梁敷設進入房間,凝結水管道由橋架下方進入房間,如圖2所示。
圖2 走廊二管線綜合布置圖(單位:mm)
六、管線深化設計和綜合布局注意事項
(一)深化設計需與施工方案相匹配
深化設計不僅要考慮將管線排布合理,還要根據(jù)建筑、結構的造型和具體情況,考慮如何在滿足質量、進度、降低成本的前提下順利施工。這就要求深化設計方案操作性、可行性強,需要與施工方案密切結合。
(二)深化設計及綜合布局注重細節(jié)
(1)空調(diào)風管、供回水管、冷凝水管、熱水管等需要保溫,管線排布時應預留出合適的保溫空間。公共區(qū)域的上述系統(tǒng)管線尺寸都很大,占用很大的空間。排布這些系統(tǒng)管線時,在考慮充分利用空間的同時一定要照顧到工序內(nèi)容的完整性,預留保溫的厚度及維修空間,便于后期的維修管理。本項目需要保溫的系統(tǒng)管線很多,并且管線尺寸大,集中分布在公共走道的上方,經(jīng)深化綜合布局既完成系統(tǒng)管線的合理分布也預留后期維護的空間。
(2)噴淋橫干管上要接出支管以布置噴頭,應預留出接頭空間。自動噴淋系統(tǒng)管線復雜,尤其是末端支管較多,占用干管所在標高的整個平面區(qū)域。在干管接出支管時,預留出接頭空間,有利于末端的安裝。
(3)走廊送回風口、燈具、感煙探測器、消防廣播、噴頭等布置應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避免沖突。一般風口、燈具應居中安裝,呈直線布置;空調(diào)風口和消防噴頭有一定距離,以免影響噴頭的響應時間。
(4)強弱電橋架之間應有一定距離,以免相互干擾。按照電氣安裝驗收規(guī)范,強弱電系統(tǒng)的電線電纜、橋架之間應保持應有的距離,防止強電系統(tǒng)因電流產(chǎn)生電磁感應干擾弱電通信信號。
在不影響使用功能、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各專業(yè)支吊架應盡可能采用綜合支吊架,經(jīng)合理布局后綜合支吊架美化安裝空間環(huán)境、節(jié)約機電工程的安裝空間、節(jié)省支吊架材料。
七、結束語
通過機電管線的布置技術在本工程中的應用,既滿足了結構及裝修的要求,又有效地解決了管線設備的標高和布局問題,避免了交叉施工時產(chǎn)生沖突,提高了工作效率。工程最終施工完成的各系統(tǒng)、設備、管線美觀大方,層次清晰,在全面滿足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更具觀感的優(yōu)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