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學會、學好,就要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從心底里愿意去學,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而不是負擔。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動力,產生對知識的渴求,從而主動地去學習,主動地去探究知識。
巧妙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力求認識探索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興趣能推動學生去探索知識,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所以,興趣是開發(fā)學生智力的原動力,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有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學內容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認真去聽,認真去思考,主動去探究新知。反之,如果教學內容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學生也就沒有了吸引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上課時就容易開小差,注意力就容易轉移到課堂教學以外的其他事物上去,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更嚴重的是,假如教學長時間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還可能從此對這一門學科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曾經,筆者就走入過這樣的誤區(qū),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只顧一味地根據課本實施教學,學生雖然坐在教室里,但是無精打采的,很容易走神,結果上課時費力不說,教學效果還不理想,真是事倍功半。后來筆者才慢慢明白,要輕松地進行教學,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學會四兩撥千斤,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要他們學”變成“他們自己要學”,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于是,筆者就經常設計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四年級《找規(guī)律》這一課中,要求學生找到物體排列的規(guī)律,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就帶領學生們走出教室,來到操場上,用“比一比,看誰發(fā)現的規(guī)律多”的形式,讓學生們觀察操場上的樹、花、欄桿等物體,尋找它們排列的規(guī)律。通過這樣的活動,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因此,學生學習的興致很高,教學效果也很不錯。
樂于參與實踐活動
要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多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也是很重要的。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蘊含著數學知識,比如,計算水費電費、設計旅游方案、計算儲蓄利息、日常購物等。學習數學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要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用途,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筆者就經常會有意識地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本身的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數學實踐活動,把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帶到課堂上展示給學生,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信心。
實例分析
有時候,數學知識確實是單調枯燥的,尤其是一些概念的描述更是晦澀難懂,這時候,學生學習的興致就容易減弱了。但是假如我們能加上一些生動活潑的實例,使原本抽象晦澀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往往能重新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要想使抽象的內容變得通俗易懂,就要善于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數學知識,并利用數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0不能作除數”這一概念時,許多學生都不明白為什么0不能作除數,于是筆者就舉了個例子:除數表示平均分的份數。假如0能作除數,那么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0份應該怎么分?學生一聽,都心領神會地笑了,因為6個蘋果能平均分成一份、兩份、三份……但是唯獨不能平均分成0份。一個簡單的例子,非常形象地把“0不能作除數”這一概念闡明了。
巧妙利用語言的魅力
我們都知道,教師的語言是很有講究的,包括語氣、語音和語調。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巧妙地利用語言的魅力,也能在無形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平淡無奇而沒有變化的語氣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乏味的感覺。而富有感情、抑揚頓挫的語氣,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幽默的語言,更是深受學生喜歡,從而起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你肯定聽到過學生這樣的談論:“我特別喜歡上××老師的數學課,她講課特別幽默,語調抑揚頓挫的,我特別喜歡她的聲音。”原因就在于此了。因此,不要忽視語言的魅力,利用好語言的魅力,同樣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僅僅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要讓學生學好,就要采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甚至“我愛學”。從而使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輕松,全面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新區(qū)楓橋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