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跟CTS 28T相處的5天,我覺得很滿足,卻又一直覺得好像少了點什么,那是種完美的遺憾。
在2002年,凱迪拉克憑藉Cien與Vizon兩款概念車提出了“鉆石切割”的設計思維,而在2003年發(fā)表的第一代CTS便是其理念下的第一款作品,這在當時被視為離經(jīng)叛道的行為,卻成為凱迪拉克擺脫美國豪華品牌傳統(tǒng)包袱的利基,引領當時已經(jīng)岌岌可危的凱迪拉克谷底翻身,持續(xù)茁壯地挺過2008年金融海嘯危機,并成為現(xiàn)今車壇市場上灼手可熱的閃耀之星。
如果說12年前是“鉆石切割”理念初埋入土的階段,那12年后的現(xiàn)在,便是其正開著艷麗的大紅大紫花蕊,準備結果豐收的時刻。
放眼現(xiàn)今凱迪拉克產(chǎn)品陣容:ATS、CTS、XTS(休旅車先不談),三把尊奉“鉆石切割”理念的利劍,正在市場上披荊斬棘,而CTS可以說是凱迪拉克擁有現(xiàn)有輝煌成果的開路先鋒,當然,以現(xiàn)今標準再回過頭品味初代CTS,你反而會覺得當初被稱作“前衛(wèi)、時尚、未來”的初代CTS,竟顯得有些保守與保留。
真是初代CTS設計得不夠好嗎?不,我不這樣認為,我反而認為是凱迪拉克用了12年時間,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讓市場接受所謂的“鉆石切割”?;蛘?,你也可以說是由于CTS的大受好評,讓凱迪拉克設計師愿意更大膽也更放心地在車身上做“切割”,成就了今日人人都覺得好看、并成為凱迪拉克品牌精神與風格的“鉆石切割”設計方式。
當初的CTS,其主題很明顯,就是“運動”兩字,凱迪拉克先以外觀成就了運動化風格,再以CTS-V把“運動”這兩字升華成了“高性能”,特別是Coupe車款的推出,一時CTS也成為在紐堡林跟人廝殺計較秒數(shù)的對象,你能想到這是凱迪拉克?但時至今日,在運動兩字已成為凱迪拉克的硬標簽之后,CTS反而有些放下身段,回過頭來要跟你談豪華與舒適,這是原本凱迪拉克就擅長的部份,如今卻顯得有些不足?
說不足是不可能的,對于德系品牌來說,他們可以做到科技與嚴謹;日本車則能給你精致細膩,但要談豪華感,兩者好像都缺了一點點說不出來的什么。反觀CTS,它沒有什么遙遙領先對手的科技配置,在一些支末細節(jié)上也還有著美國人的粗野,甚至售價也沒對手高,可是它卻能找到那接近完美的平衡制高點,營造出一種渾然天成的豪華感,如啟動電門時那以動畫過場輔以音效顯示的凱迪拉克廠徽、大量的觸碰式開關(當然有些時候不是很好使)、連杯架蓋都是電動啟閉,凱迪拉克很懂怎么營造豪華感,即便你深知這車的配置與精致性都沒有對手出色,但你依舊會覺得它是最豪華的,這是種感官堆織的成像,也是你對于凱迪拉克長久以來的既定印象。
說到既定印象,凱迪拉克除了豪華之外,還有大排量。在測試這幾天,剛好有個初中同學來廣州找我,CTS自然也成為我們出行的座駕。這位同學是在美國出生及長大,不過小學后就離開美國回到家鄉(xiāng),他對于凱迪拉克的理解還停留在早期的大、豪、重三個印象,我開著CTS跟他一起過了好幾天,一直到最后,他問了我這車是V6還是V8,我忍不住笑地告訴他:四缸2.0T。此時的他只能用“驚呆了”三字來形容。
其實不要硬把四缸2.0T這幾個字時刻印在腦海里,不管在市區(qū)或高速,無論慢速中速還是高速行駛,CTS 28T確實很難讓你覺得它配的只是個2升排量的四缸渦輪發(fā)動機。我不得不稱贊通用的調校能力有著顯著進步,這臺發(fā)動機與六速自動變速器,基本上可以說是完全的符合及對應CTS現(xiàn)今的車格需求,它不會在低速時很躁進,也不會在中速時沒力,而是用一種讓你覺得循序漸進的方式,在釋放它的400Nm。要知道400Nm對于2.0T來說,是個很生猛的數(shù)據(jù),這樣的數(shù)據(jù)過往不是沒有,但總讓人覺得很毛躁,渦輪開啟的瞬間彷佛被人打了一針雞血般直沖不停,收油回油間也缺乏一種沉著,是硬榨出來的400Nm。但CTS沒有,你覺得這400Nm給得很輕松,好像這發(fā)動機還能再多弄個100Nm出來,這是極其符合CTS定位需要的一種動力輸出特性,同時在全油門下,發(fā)動機的聲浪也不會給人什么遺憾。唯一會讓你覺得遺憾的是在速度超過160km/h之后,此時的再加速能力逐漸明顯的減弱,完全沒有過往美式大排量發(fā)動機的從容與自在。當然,160km/h已經(jīng)超過了法定限速許多,因此你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
同樣不需要擔心的還有油耗。我駕駛CTS 28T整整5天,行駛里程將近500公里,算是多了,最終油耗是10.2L/100km,這是部自重近1.7頓的豪華中大型房車,還是美國品牌,這種數(shù)字在過往是不會出現(xiàn)的,但如今CTS用高效能的2.0T達成了。
不過有些人還是喜歡執(zhí)著于美系傳統(tǒng)的大排量發(fā)動機,老實說我個人覺得沒有必要,比如之前在XTS上頭試的3.6升V6,那臺發(fā)動機沒有不好,但2.0T完全可以達到它的90%效能,唯一的問題還是在高速上,只是你真的會沒事開那么快?現(xiàn)今多數(shù)人包括媒體對于大排量的喜愛,多半在于情感上的糾結而不是考量實際功效。
情感,實際上我對于CTS真的有種莫名情感,特別是第二代,我曾駕駛二代CTS-V Coupe在上海待了好幾個夜晚,那車特別適合融入在上海時尚又懷舊的夜色里,二代CTS有著很強烈的個性讓人愛不釋手。但反觀現(xiàn)行CTS,你卻好像不太容易找出它的主要特色,它什么都不錯,但卻沒有一個很強烈的記憶點讓你難以忘懷,就像是它介于XTS與ATS中間的定位一樣,CTS身上的所有東西你都可以在XTS與ATS身上找到部分,當然這也是產(chǎn)品家族化之后的必定現(xiàn)象,只是在ATS主打運動挑戰(zhàn)寶馬3系、XTS走出豪華運動之路時,CTS反而顯得有些不上不下。
不上不下并非是件真正的壞事,因為很多日本車甚至包括某些德國車都差不多是這個樣子,這是最容易被大眾接受的一種方式,所以真不是件壞事,但在XTS與ATS都個性鮮明、而二代CTS又讓人回憶再三的同時,你就會覺得現(xiàn)行CTS的好雖然很全面、但卻不夠深切。
至于關乎操控的那部份,我留在數(shù)據(jù)分析那邊寫了,因為在我的理解里,如今的CTS已經(jīng)不是拿來操的了,而是每天安穩(wěn)上下班用的,它完全能勝任并且表現(xiàn)完美地執(zhí)行此任務,就跟你每天穿去上班的那套西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