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 the boom of Buddhist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technique of Chinese engraving printing developed rapidly in ancient times. Now we live in a material age in which the technique is going to get off the stage of history, but everyone should know what the origin is. Almost 125,000 woodblock printings of Buddhist classics reserved in Jinling engraving place are just like some living fossils, presenting the fascinating glamour of the unique art.
一個地名,一個門牌,就如地圖上的X、Y坐標,構成了一個二維的世界,讓我們在平面移動時,能夠精確定位。但是世間還有些東西存在著Z坐標。在歷史的長河中縱向地為人們標注出一條軌跡,告訴人們它從哪里來,激發(fā)起人們對其根源的探尋,讓人的世界變得立體——不僅身體歸位,而且心靈升華。金陵刻經就是這樣一個坐標:它將自己以Z坐標的方式,留在空間與時間交集的縱向線上。
在鋼筋水泥叢林中,有一道灰墻圈起了六畝三分地,就如同青籬隔離了喧囂與寒流,墻外車水馬龍,人間煙火;墻內黃燈青卷,恬靜院落。如果不是門樓上“金陵刻經處”幾個蒼勁的大字提醒,路人還以為誤闖進了明清達官顯貴的私宅別院。
在其間居士塔下長眠的,是金陵刻經處創(chuàng)始人、有“近代佛教復興第一人”之稱的楊仁山居士;而簡樸的“深柳居”正是楊仁山及其追隨者復興研習佛法處:譚嗣同在此和楊仁山結成忘年交,蘇曼殊在此教過梵文,歐陽竟無、釋太虛等文化名流曾經研習佛法——淮海路35號,這六畝三分地雖小,卻是近代中國佛教復興的原點。
1866年,楊仁山全家從安徽石埭(今安徽石臺縣)遷來南京復興佛教,期望讓國人在佛法的洗禮下達到心靈的凈化,最終達到曲線救國的目的。而要讓國人知佛、信佛,那就要從佛教典籍的普及開始。從1866年始楊仁山一直租屋而住,直到1896年,在譚嗣同的幫助下,金陵刻經處得以于1898年冬建成,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家由私人創(chuàng)辦的集雕刻、印刷、流通及研究于一體的佛經出版機構。金陵刻經處的成立為面臨凋零的中國佛經雕版印刷形成了標桿效應,如皋、杭州、常熟、揚州等刻經處相繼成立。在隨后的幾十年中,楊仁山從朝鮮、日本找回我國隋唐時代古德著作300余種,擇其最善者刊刻流通,使唯識、三論、華嚴、凈土等教義得以昌明。
在從事佛典刻印事業(yè)外,1908年,楊仁山還在刻經處設立佛教學?!箐【幔猩淌诜饘W,培養(yǎng)佛教人才,首次把現(xiàn)代教訓理念引入佛學教育中;1910年,楊仁山又在金陵刻經處設立佛教研究會,開展佛教研究和講經活動。這些舉動,讓太虛、開悟、邱虛明、謝無量、歐陽竟無等一大批佛學名人迅速涌現(xiàn),而正是這些人的出現(xiàn),近代中國佛教的復興才迎來了曙光。
金陵刻經處的房屋都是不施粉黛的平房,唯有經版樓是二層現(xiàn)代小樓。經版樓之所以有如此待遇,全因金陵刻經處成為全世界佛教典籍教科書的底氣,經版樓中多達125000塊經版無一不是雕版中的精品。
經版樓的每一塊經版,都是世間唯一的。那么為何不對經版進行備份呢?原來,金陵刻經處的經版被稱為“金陵版”,用黃梨木制成。一只標準尺寸的經板原料就需要1000多元,經版樓中的經板做一次備份就要花費1.25億元。更重要的是,一塊經版雙面刻,只能刻800來字,卻需要一個技藝精湛的技工至少刻滿15天。目前,金陵刻經處只有兩位雕版師。師徒倆火力全開,一個月也只能刻出4塊經版。要讓師徒倆把經版樓中的經版全部備份一次,需要5000多年。
作為金陵刻經技藝唯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馬萌青熱心向每個關心金陵刻經技藝的人傳授他的刻經技藝。金陵刻經處曾面向社會招聘傳承人十多年,卻只招收到一名女弟子鄧清之。師徒倆把“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不管春夏與秋冬”的刻經看成一種人生修行。
從馬萌青到鄧清之,金陵刻經已兩代單傳,無論是馬萌青刻經還是鄧清之抄經的手藝都成了絕活。慶幸的是2012年2月,金陵刻經處來了兩位90后。雖然三世只有四人,但馬萌清覺得已經很人丁興旺了。
曾幾何時,隨著科舉制度與佛教的興盛,讓中國的雕版印刷術得以迅速推廣;而金陵刻經處“活化石”般的雕版印刷,讓人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清晰地看到了那條標注著縱向延伸的Z坐標,這條縱向線如今還在延續(xù),它的延續(xù)一直在告訴人們,什么是根,什么是源。(責編 李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