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存在兩套完整的信仰體系:官士階層信歷史,為了青史留名可以犧牲生命;民間百姓信奉鬼神,所謂“離地三尺有神明”。當今社會值得追問的是:那個離地三尺的神明哪兒去了?我們?yōu)槭裁措x靈魂越來越遠?
所有的宗教最終成了“商品拜物教”
不干正事,假貨泛濫,追求神通,高人頻現(xiàn),成名無底線,虛假捐獻,為富不仁,社會誠信差——此為無信仰社會的八大標志。
史學家章立凡說:“如今,我們信仰宗教帶著強烈的功利色彩。求佛保佑升官發(fā)財,我就給你香火錢給你塑金身,這是跟佛神做交易。誠信、道德體系在這個社會不復存在,一切向錢看?!?/p>
落馬官員不信佛但拜佛,明星扎堆拜佛,佛成為很多人的護身符,救命草。
佛教信仰的逐漸“回暖”,似乎是應(yīng)對信仰缺失的一個“良策”。
改革開放后,我們經(jīng)歷的世界是一個“去魅”后“再入魅”的過程:世俗化將偉人搬下神壇經(jīng)歷了一個“去魅”過程,現(xiàn)在,消費主義令人們“再入魅”——人們雖然有了越來越多的自由,比如時間、金錢和產(chǎn)品,但都被無窮無盡的奢望和消費欲所吞沒。傳媒正是造就這些超級欲望的原兇。世俗化之后社會又有了新的宗教——商品拜物教。
中國式信教:得意時信儒教,失意時信佛教
南懷瑾曾答記者,文化是個什么東西?文化是個空洞的名詞。衣食住行,坐臥起念而已。做人和生活比讀書更大。最怕讀書讀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有人拒絕網(wǎng)絡(luò),一心向佛;有僧人(北京龍泉寺方丈學誠法師)開博客,在僧俗之間建起“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網(wǎng)絡(luò)道場,“在今天,玄奘大師、鳩摩羅什大師、鑒真大師也會開博客”。
“信仰虔誠與否,都是心的問題,而不看外在形式。佛教信仰虔誠度主要表現(xiàn)在有沒有正知見,深信業(yè)果,而不在燒的香價格高低。燒香也不需要燒很多,三支就夠了?!敝袊鸾虆f(xié)會副會長學誠法師指出,通過算命、兜售佛菩薩像以求供養(yǎng)等都屬于“邪命”,是不正當?shù)纳罘绞健?/p>
拜佛的人是堅定的信徒嗎?未必,魯迅說:中國人自然有迷信,也有信,但好像很少“堅信”。他說中國人相信人的命運是上天注定,但又覺得有方法可以轉(zhuǎn)移命運。既不堅信,所有做了虧心事的人自是認為能通過捐錢、捐物、燒高香等方法消災(zāi)減難,改變厄運。
孔子被重新扶起,寺廟亦涅槃重生,但遺憾的是中國人的信仰仍和過去一樣搖擺。林語堂說,中國人得意時信儒教,失意時信佛教。而在教義與己相背時,中國人會說,“人定勝天”。
真正的信仰危機,不在于“信仰缺失”,而在于,經(jīng)常改變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