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人文
在億萬觀眾的期盼中,新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閃亮登場,當李立宏極富磁性的聲音又一次回蕩在千家萬戶,不知撫慰了多少觀眾的躁動與思念。
新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已不再是一部單純的美食紀錄片,欣賞完那一道道引人垂涎的美食后,縈繞我們腦海的,或許不再是食物如何美味,更多燃起的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是的,這就是《舌尖上的中國》打動人的地方,它牽動了人們在腦海深處的那根神經(jīng)——感動與思念。
透過美食的腳步,引發(fā)觀眾對當下中國社會狀況的思考。飛躍發(fā)展的經(jīng)濟引發(fā)人群遷移和大規(guī)模城市化帶來的消費快速化,讓眾多身在異鄉(xiāng)的游子對故土的記憶漸漸淡去,而承載了很多記憶的“味道”又在快節(jié)奏中悄悄消亡。這種變化在經(jīng)濟指標的“引導”下,無奈地埋藏在紛繁的個人追求中,被選擇性地無視,直至瀕危邊緣。
味道總是最容易深印在記憶中的,它所夾雜的場景、親情,會一下子從單薄的2D變成豐滿的3D,立體而真實。與其說《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難得的紀錄片,不如說它是一副3D眼鏡,讓觀眾的記憶重新生動地浮現(xiàn)在眼前,真實得可以觸摸。當眼前的影像已是千里之外,可望不可即,無數(shù)人淚水盈落,那是思念的痛。
一部美食片獲得成功,源自找到了成功的點——人文關懷。當紀錄片變成萬千觀眾的心靈雞湯,或許更成為他們拋開工作回家看看的動力。
點評:我們需要這個味。
好心腸的啞巴娘
啞巴娘,好心腸;人有難,她必幫;名聲響,傳四方;拾孩子,很在行;她一到,生得爽;母子安,二斤糖。
這句順口溜說的是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花溝鎮(zhèn)東方村曹莊的一位老婆婆,她沒有名字,因為婆家姓曹,娘家姓董,她的身份證上寫的是曹董氏,而在村里,因為她的大兒子是啞巴,鄉(xiāng)親們都親切地喊她“啞巴娘”。
老婆婆是小腳,三寸金蓮走起路來顫顫巍巍,非常困難,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常常是還沒趕到產(chǎn)婦家,她就已經(jīng)滿頭大汗。但是,迎接新生命,對老婆婆來說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她從來都是隨叫隨到。民國時期,有一個東北將軍的妻子回娘家,恰逢難產(chǎn),生命垂危,叩求老婆婆,她到危除,母子平安。
老婆婆從事接生行當有六七十年了,不管上門的是窮人還是富人,她都一樣盡心盡責。村里六十多歲的曹志安老人家的幾個孩子都是老婆婆親手接生的,他本人也是老婆婆接生的。村上從三十歲的年輕人到花甲老人,只要是在這個村子里出生的,大多是老婆婆親手接生的。
如今,老婆婆已是96歲高齡,再沒有力氣幫人接生孩子,偶爾還會有附近村上的人們因為孩子不愛吃飯、愛哭等,帶著孩子慕名來找老婆婆看一下。從民國至今,老婆婆一生接生過多少孩子,沒有人計算過,但是,她的熱情從未退卻。
點評:必須給來自民國的你點個贊。
將義診進行到底
2013年,65歲的周國平從鄭州一家醫(yī)院院長的位子上退休,他拒絕了民營醫(yī)院的高薪聘請,從家人、朋友和企業(yè)募集兩百多萬元,聯(lián)合幾位退休老專家開辦了一家免費診所,只開方,不賣藥,還免費提供基本的檢查。為讓病人用上便宜又管用的藥,他調查了鄭州幾十家藥店,指導病人買便宜藥。他和他的專家朋友們不計報酬,一心為病人治病,每天接診上百人,贏得了患者的贊揚和尊敬。如今,每天早晨門口排起的長隊體現(xiàn)著他們的價值。
點評:問世間愛心為何物,只為人免費看病。
最動人的演唱會
最近,視頻網(wǎng)站YouTube上,一段2700名高中生載歌載舞完全對口型假唱的精彩音樂視頻爆紅,在短短五天時間內點擊量已達二十萬。
在這段長達七分鐘的視頻中,匯集了美國印第安納州埃文高中所有社團和俱樂部的2700名成員,拉拉隊、網(wǎng)球俱樂部、長曲棍球隊、海外非裔俱樂部等悉數(shù)囊括其中。這些學生載歌載舞,對口型演唱了2013年包括賈斯汀·汀布萊克和杰斯等明星的68首人氣金曲。盡管舞步復雜,且有數(shù)千學生參與,但整個視頻依然一氣呵成,堪稱完美。視頻最后,2700名學生集中在體育館,向觀看視頻的觀眾揮手打招呼。
據(jù)悉,此次活動是埃文高中為當?shù)匾患覂和t(yī)院籌集善款專門錄制,而高中生們的熱情與活力也顯然實現(xiàn)了他們的初衷,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觀看者。
點評:你們都是超級巨星!
編輯 陳陟 czmoch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