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溫馨的兒子團團馬上就四歲了。三歲多一點兒時,團團因為不會說話被媽媽帶去婦幼保健醫(yī)院看過。在這半年多的時間里,溫馨一直按照老師教授的方法對團團進行訓練。起初,團團還是習慣用喊叫和肢體語言表達意圖,溫馨耐心地等待孩子改變,一次又一次地引導團團對語言感興趣。慢慢地,團團可以發(fā)出一個單字,溫馨清楚地記得團團第一次發(fā)出的有意義音節(jié)是“球”,因為他最喜歡自己的花皮球,那時團團已經(jīng)三歲半了。
隨后團團的發(fā)展出乎溫馨的預料,他在一個月內幾乎掌握了所有的日常用語,甚至開始說一些句子,只不過這些句子斷斷續(xù)續(xù)且不完整,比如說“媽媽廚房”就是在表達“媽媽在廚房做飯”的意思。
高興過后,擔心隨之而來,溫馨不確定孩子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語言能力,因為團團的一些表現(xiàn)還是和同齡人不同。團團對說話始終不太感興趣,使用語言時非常被動,不懂得主動表達自己的意思。最主要的是,因為長期以來團團的語言能力制約著他整體能力的發(fā)展,他的一些和語言相關的能力較差,以類化能力來講,有時候在特定的情境中能理解某個詞語,但換一個情境又不能理解了。
溫馨之前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孩子開口說話,但是現(xiàn)在孩子能講話了,她又失去了進一步努力的方向。敏感的溫馨感覺這個階段對于孩子的成長應該很重要,但她又不知道如何幫助團團。
2
溫馨再次向婦幼保健院的專業(yè)老師求助。老師聽了團團的變化也很高興,她先和團團單獨交流了一會兒,又讓團團和溫馨在兒童游戲室里玩兒了一會,自己在一旁觀察,最后發(fā)現(xiàn)了可以幫助團團的方向。
首先,溫馨和其他家長一樣,喜歡追在孩子后面教東西,例如團團走到了瑜伽球前,溫馨就追上去告訴他這是瑜伽球,但此時團團的注意力早就轉向了別處。老師告訴溫馨,想增加幼兒的詞匯量當然好,可是幼兒容易分心,說話前應該取得孩子的注意。例如說:“團團你看,這是……”效果就會好很多。如果想要教孩子認識某件物品,就一定要減少環(huán)境中不必要的物件,用簡單和清晰的話語表達即可,例如:舉起茶杯,面向孩子,說“這是杯子,可以用來喝果汁”。
其次,溫馨不懂得如何去誘發(fā)孩子表達,她很愛孩子,但是并不是很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老師讓溫馨回答一些問題:“幼兒聽得懂什么詞語?”“幼兒最常接觸的人、事、物是什么?”“幼兒都什么時候需要溝通?”當了四年的媽媽,溫馨對于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很熟悉,比如幼兒更容易理解日常用品、身體部位、動物和食物以及人物名稱,對距離、位置、溫度等轉業(yè)詞語了解很少;比如幼兒在餓了或者無聊時會有意愿使用語言,卻對家長有意教授的內容比較排斥。老師教給溫馨誘發(fā)孩子說話的技巧,即以孩子的興趣為主導,用孩子關心的問題引導孩子說話,如問團團“球怎么癟了”,孩子一般不懂得回答這樣的問題,大人接下來說“原來球兒沒氣了”。然后再問一次,讓孩子試著回答。如此對話,可以慢慢地擴充孩子的經(jīng)驗,也鍛煉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至于孩子類化能力較差的特點,老師告訴溫馨不要心急,因為孩子剛開始使用語言時都比較刻板,不能舉一反三,這種能力會隨著孩子更熟悉地運用語言后得到提高。老師建議用游戲的方法幫助團團,一方面可以利用孩子熟悉的人物、圖片和玩具等進行聽從指令練習,讓孩子完成“先……后……”的任務。例如:“先把衣服的圖片挑出來,再把食物的圖片給媽媽?!焙⒆觽兌急容^喜歡這樣的游戲,這能夠強化孩子對類別的改變,也能夠鍛煉孩子的聽口語指令能力和服從性。另一方面鍛煉孩子對抽象語言的理解能力,可借助手勢、圖片等輔助工具,讓孩子親身體驗“多與少”“涼與熱”的概念,慢慢地,孩子的經(jīng)驗和語言就能形成對等的發(fā)展。
老師告訴溫馨,團團很快地從詞語期過度到了短句期,并且因為語言發(fā)育慢,他的這兩個時期是混合的,因此,要循序漸進促進孩子的能力。比如,孩子如果能聽從一個單獨的指令,下一個目標是讓孩子聽從兩部分、甚至三部分的指令,比如“拿積木、拼圖和布娃娃給媽媽”,或者告訴孩子“拿杯子,不拿勺子”。其次是要增加孩子使用句子的變化,幫助孩子擴充句子,比如孩子說“雞腿”,大人就說“吃雞腿”;孩子說“蘋果切”,媽媽就說“媽媽切蘋果”。這樣孩子就能逐步自信而有秩序地使用語言。
最后,老師建議溫馨繼續(xù)保持對團團發(fā)音器官的控制和協(xié)調能力的訓練,這樣可以避免孩子會說話了但是發(fā)音不清晰的情況出現(xiàn)。方法很簡單,多和孩子扮鬼臉、做不同的表情和模樣,或者用手指點著兒童面頰的不同位置,讓孩子用舌頭去找手指,等等。
編輯 吳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