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怡懷
【摘 要】
作文是一種信息輸出,其信息來源于實實在在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作文的形成過程可以歸納為這樣一種程式:真實觀察生活——生活信息——選擇輸入信息——加工輸出信息。指導初中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由上式可以看出,要解決好從內容入手的問題,就要選擇具有生命力的、能準確反映主題的命題。
【關鍵詞】
初中語文 教學 學生 作文
學生普遍不喜歡寫作文,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命題作文,材料作文等,有時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使其精神不能自由,個性得不到張揚。根據學生普遍心理,在教學中,打破教材規(guī)定,聯系學生生活現實及其興趣所在。
一、結合實際,隨機選題
選擇話題作文,關注自然,關注生命,珍惜孩子的讀得感受。如:借助入冬的第一場雪,讓學生仔細觀察,培養(yǎng)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經過他們自己的觀察,在作文上就有了如下的文字:“雪花薄薄的,輕輕的,軟軟的,毛茸茸的”,“像鵝毛、像白糖、像蒲公英、像小星星”,“雪花從空中飄落下來,就像喝醉了酒似的,搖搖擺擺的”,“好像一群可愛的小天使迎風起舞”,“像一個個頑皮的小孩子,偶爾在你不經意間鉆進你的脖領里,讓你感到一絲調皮的涼意”學生借助雪花,產生了豐富的聯想,表達了無比的情感。
二、選好話題,因題利導
選好話題,因題利導,這是作文教學關鍵的一步。如教學《背影》,可啟發(fā)學生思考:“本文語言平實,為什么卻把父愛表現得那樣感人,那么催人淚下呢?能否寫一段自己的父母?同時引導學生了解文中父愛表現在哪些方面?在作者眼里,父愛是熱情鼓勵、嚴格要求、殷切期望、溫暖關懷。作者能用心感受到愛的存在,所以能把父愛親情表達得如此動人心扉。我們也在父母的愛的籠罩下,大家回憶一下自己的父母與作者的父親有什么不同?你是否能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父母那份濃重的愛?”在同學們紛紛列舉父母對自己的關心的同時,及時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感想寫出來,然后交給父母看看,也讓他們了解我們自己,這樣既增進了家長與學生在心靈上的溝通,同時也完成了作文教學的目的,鍛煉了學生互相合作的能力。導學方法有很多,隨情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目的是在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保證每個學生學有所獲。
三、指導學生練習寫作觀察日記
觀察是學生獲取作文材料的主要來源,學會觀察事物,提高寫作能力,練習寫日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教師要教給觀察方法,要選擇好觀察對象。要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來認識事物,抓特點、抓關鍵,少年兒童充滿活力、熱愛生活,而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每天都能觀察到許許多多的事物,如自然景物的狀態(tài)、氣候的千變萬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會的各種現象。觀察要做好記錄。如果只觀察不記錄,那么有很多新鮮的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動感人的場面難免會忘記,即使日后回憶起來也不清晰。堅持觀察,不但積累了豐富的寫作材料,也培養(yǎng)了觀察能力和習慣。扭轉對寫作的畏懼心理,同時也可避免寫作文時抄書、抄報的不良傾向。指導學生寫作觀察日記,要從培養(yǎng)其觀察興趣入手,要通過參觀、瀏覽等豐富學生的生活,培養(yǎng)他們熱愛大自然,要注意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各種感官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要按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訓練。低年級最好從自己身邊最熟悉、最感興趣的靜物寫起,寫成簡單的觀察日記。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寫特點不明顯,最易視而不見的人和事。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如對靜物部分觀察;對動態(tài)事物要分階段觀察;寬大的事物要變換角度。
四、有目的、有計劃開展活動,做好寫前準備
指導學生作文,如果平時不積累,只是到了每次作文前才告訴學生準備其效果,有些學生能做到文章內容的較具體、主題正確 也較鮮明,但沒有思想深度,寫作水平停留在某個層次上,很難向前跨越。如何指導他們深化主題,使文章更上一個層次,較少行的辦法是結合學生寫作中所寫的生活中的事情,從現象到本質、到社會意義作進一步的分析、開掘。初一年級寫作要求主要學習記敘生活經歷和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認識。這就是說,應先教會學生寫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也只有從生活真實寫起,學生才能說真話、寫真事、有物可寫。但有些學生就是寫的太簡單,毫無特色,這就需要指導學生逐步學會自己所寫的材料進行必要的加工、豐富文章內容。教學中經常發(fā)現學生作文,所選的事物本身都很感人,描寫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但文章就像光桿樹木,沒有干枝和樹葉。該生所選的材料好,問題在于對事物觀察不細致,更不會藝術加工。如當時的環(huán)境、人物的外貌等都沒寫出來,自己的感覺也沒有很好品味。我要求該生把看到母親的勞動場景詳細寫出來,并且把自己的不同感受寫出來。該生很認真的思考了一會,對自己所寫的事認真加工,對天氣的熱進行了環(huán)境描寫,對媽媽鉆出桃林時“熱”的外貌進行了刻畫,對自己見媽媽的前后心理變化進行了描寫:吃不到飯時的埋怨→看媽媽大汗淋漓時感到內疚→想到每年吃到媽媽種的水蜜桃時的感激→由衷地對勤勞能干媽媽的贊頌。
深入生活,要獨具慧眼,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捕捉力。許多作家善于把那些細小卑微的事放大,善于把那些稍縱即逝的變化放慢寫,他們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觀察、體驗生活的范例,魯迅把人力車主動攙扶跌倒的老婦這一件事放大,寫成寓意深刻的《一件小事》,歌頌了勞動人民無私無畏的可貴品質,揭示了進步知識分子的時代光芒,朱自清《背影》描繪了一幅父愛子的永恒圖畫。他們的作品成為我們學習典范。為了在準備階段做到明確要求,心中有全局,在學年前,把每學期的幾次作文題材范圍及訓練要求分類列成表格,然后從整體著眼,擬定出作文準備的計劃。
總之,作文課上,指導學生從內容入手,首先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幫助學生回憶有關的人和事,打開他們記憶的倉庫,把生活的積累取出來,幫助學生從記憶中選出最合適的材料來做本次作文的內容,再讓學生重溫這些趣事,熱鬧討論,這樣學生就有了作文的欲望,寫起具體也有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