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想象一下,你如何把一個腹中胎兒變成知名小說家。事情可能會從兩個知識分子的結合開始發(fā)展,他們在重點大學里開始交往,步入婚姻殿堂。接下來如果足夠幸運的話,孩子在兩歲時開始閱讀。你用西方文學經典滋養(yǎng)她,從莎士比亞、洛克到海明威。也許到了七歲,她就可以為自己之前閱讀并喜歡的故事設計情節(jié)、背景和人物,開始學著寫作。
這是《TED演講的秘密:18分鐘改變世界》一書中提到的。如何在TED18分鐘的演講內緊緊抓住聽眾,教授一個道理呢?通讀全書,我發(fā)現(xiàn)這些TED技巧不止用于演講,也可以用在商務會談、與人交流、甚至寫小說寫電影劇本,更重要的是,它不止是技巧的傳授,更是觀點的傳播。演講的魅力,正暗合一切文學藝術的魅力。
中國大學生可以從這樣一本書中學到什么?在采訪本書作者杰瑞米·多諾萬時,他說, 他經常在大學演講,他首先會問的其中一個問題是:“你是否覺得你始終知道如何講故事?”通常情況下,只有少數(shù)人舉手。事實是,我們都知道什么是好故事,但我們并不會講故事。有時候,我們絮絮叨叨;有時候,我們跑題。如果一個學生能從他的書中學到一件事,那一定會是如何講可以激勵他人的故事。
如果把演講、寫文章當作《魔戒》里那個平凡無奇的小霍比特人的英雄冒險之旅,一切仿佛都簡單了起來,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似乎也可以觸探到“如何講最好的故事/寫最好的小說、戲劇”這一神秘面紗下的某種規(guī)律、某種步驟:
首先是引入“正常世界”。聽眾席上的人們是否喜歡你的主人公無關緊要,但他們必須能夠與這個人建立聯(lián)系,進而與故事本身建立聯(lián)系。你先要展現(xiàn)的就是故事的主人公生活在一個與我們每個人無甚差別的“正常世界”中,是我們中的普通一員。記者、作家貝姬·布蘭頓在TED短短7分鐘的演講中,先敘述的是她的平凡世界,她性格的優(yōu)缺點、她的欲望、人際關系等,樸素的中產階級生活,讓聽眾頓生親切感。
其次是“冒險召喚”和“拒斥召喚”階段。冒險是一種內在或外在的催化劑,撼動了英雄主人公的正常世界。布蘭頓說到,她父親去世,她辭去了報紙編輯的工作,準備去旅行,住在自己的車里成了無家可歸者。其實,在約瑟夫·坎貝爾的英雄當中,最著名的是三種英雄:主動英雄,他們主動踏上征程去達成一個特定的目標,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英雄通常要盡力心理上或精神上的轉變,這樣的轉變遠比她的感官經驗更重要。第二類是被動英雄,他們被外在環(huán)境所迫踏上征程。第三類是無名英雄,他們介于主動英雄和被動英雄之間,憑借個人意志,無名英雄踏上了意外的冒險旅程。這三類英雄都可能一次或多次拒斥召喚,而拒斥召喚是一個巨大張力的構建者。在這里,聽眾會想要了解英雄在接受命運之前必須要做什么。布蘭頓講到小時候,醉酒的父親常毆打她,她每次都通過寫一篇文章,嘗試逃脫父親毒打,后來,她學會了寫勸說性的文章,她把寫作稱為“為我的生命寫作”。
然后,英雄之旅的轉折點高潮點,就在于下面這一步驟:“見導師”。演講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只講述取得成功的故事,卻從不提及在成功路上得到的種種幫助。他們常常把自己描述得非常優(yōu)秀,以至于讓聽眾覺得他們高高在上。然而,要想讓大家對你的演講產生共鳴,受到啟發(fā),并把這些智慧應用到他們自己的人生中,就必須讓聽眾覺得是成功的過程與眾不同,而不是演講者本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引入導師。他們在你成功的路上或許只是一閃而過,但只要曾為你帶來一絲靈感,那么它們就在你走向未知的過程中起到推動作用。導師可以是多人,也不一定是人,其他生物、靜物,甚至書籍歌曲都可以。
后面是“越過第一道邊界”、“考驗、伙伴、敵人”、“接近最深的洞穴”、“磨難”、“報酬”、“返回的路”、“復活”、“攜萬能藥回歸”等一系列步驟,最后,英雄帶著愛、自由、知識或財富等寶藏歸來。偉大的故事的標志,是通過詮釋讓聽眾逐層領會其中的智慧。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在表達最深刻的情感時才行,所以這不只關乎技巧,更關乎要讓情緒滲透在故事中。
怎么樣,你是不是也有了想要分享一個故事的沖動呢?為什么TED演講能夠吸引人,答案就在于,它是每一個聽眾內心的折射,它代表著每個人內心的渴望——每個人內心都有想去分享的沖動,都有改變世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