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玉米大壟雙行栽培技術,顧名思義,是指在大壟上種植2行玉米。大壟所采用的壟距不是確定的,通常情況下的壟距在90-110cm之間。這種栽培技術可顯著提高玉米產量,且增產效果十分穩(wěn)定,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1品種選擇
1.1品種生育期選擇。在選擇品種時,應考慮到當地的自然條件,選擇符合積溫要求與栽培條件的優(yōu)質高產品種。其中對于生育期在130天左右的品種應種植在第一積溫帶,生育期在120天左右的品種應種植在第二積溫帶,生育期在110天左右的品種應種植在第三積溫帶,期間應盡量避免越區(qū)種植,并在玉米成熟時確保有效積溫能夠達到150℃。
1.2品種株型的選擇。采用通透栽培方式應適當增加一些種植密度,這種栽培方式能夠確保玉米穩(wěn)產、高產,玉米品種最好采用緊湊型、半緊湊型或中矮稈等耐密品種。
2整地工作。整地工作應按照通透栽培的實際形式來合理確定壟距,在通常情況下小壟的壟距在65-70cm之間,大壟的壟距在130-140cm之間。當天氣情況較為干旱,或耕層淺、儲水量少時,應根據土壤耕作制的相關要求,按年限做好伏秋翻整地工作。期間耕深應控制在20-23cm之間,并杜絕在工作期間出現漏耕、立垡以及坷垃現象,在翻后耙耢起壟鎮(zhèn)壓。
3適時播種
3.1種子精選與處理。應將種子中的毒變、癟粒、破碎或遭受病蟲害的種子全部去除,留下大粒、飽滿且整齊一致的種子。在開始播種前的5-7天應做好曬種工作,此項工作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晾曬種子,將種子晾曬2-3天后,可開始進行浸種催芽、包衣或藥劑處理工作。
3.2確定適宜的播種期。玉米的播種期應按照土壤的溫度、含水量以及品種特性等方面的實際情況進行確定,在播種過程中還應采用適宜的播種順序,確保先崗地,后洼地,先沙質土壤,后粘重土壤。最好做到一次播種保全苗,確保苗全、苗齊、苗勻、苗壯??砂凑债數氐膶嶋H情況提前進行播種工作,當耕層深度在5-10cm的位置溫度穩(wěn)定在6-7℃時即可開始播種工作。其中第一積溫帶的最佳播期通常情況下在4月15-25日期間,第二積溫帶的最佳播期通常情況下在4月25-30日期間,第三積溫帶的最佳播期通常情況下在5月1日-5月5日期間,第四、第五積溫帶的最佳播期通常情況下在5月5日-5月15日期間。期間采用人工播種方式或機械播種方式均可。播種深度應按照實際的土壤情況來進行確定,通常情況下在3-6cm之間。當土壤粘重、含水量情況較好且種子拱土能力較差時,播種深度可稍淺一些,應控制在3-4cm之間。當土壤疏松、含水量情況較差且種子拱土能力較好時,播種深度可略深一些,應控制在4-6cm之間。
4合理密植。采用通透栽培方式應合理確定種植密度,期間可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品種以及地力水平等方面來進行綜合考慮。當間作比例較大時,可適當降低種植密度,當間作比例較小時,可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對于植株繁茂且高大的玉米品種可適當降低種植密度,對于植株矮小且緊湊的玉米品種可適當增加種植密度,當肥、水情況較差且生產水平較低時,可適當降低種植密度,當肥、水情況較好且生產水平較低時,可適當增加種植密度。
5科學施肥。為避免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出現早衰現象,應適當進行追肥工作。當種植密度較大時,特別是對于緊湊型品種而言,應合理確定玉米各個生長時期所需的肥量,期間應采取的施肥方法與施肥量如下,農肥可與整地工作相結合施用,采用撤施或條施的施肥方式,確保肥料中含有不低于8%的有機質,施用量為22.5-30t/hm2。磷肥可與整地工作相結合做為底肥、種肥施用,施用量為五氧化二磷75-112kg/hm2。鉀肥可作為底肥或種肥施用,施用量為氧化鉀60-90kg/hm2。氮肥中的30-40%可做為底肥或種肥施用,其余的可進行一次追肥,施用量為純氮100-150kg/hm2。鋅肥可做為種肥施用,對于有效鋅含量低于0. 5mg/kg的土壤,施用量為硫酸鋅12-15kg/hm2。
6加強田間管理
6.1查田補種及鏟趟管理。在玉米出苗前應觀察其具體的發(fā)芽情況,應提前準備好補種用種或預備苗。在出苗后如出現缺苗現象,應利用預備苗或田間多余苗進行坐水補栽。在出苗后應做好鏟前深松或趟一犁,在第一次鏟趟后,隔10-12天后可進行第二次的鏟趟工作,確保在玉米整個生育期進行三鏟三趟。在3片-4片葉時應將分蘗及時去除,并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6.2化學除草。對于土壤含水量情況較好的地區(qū)可在播后苗前采用50%乙草胺乳油2250-2490ml/hm2+72%2.4-D丁脂乳油990ml/hm2,兌水450kg進行土壤處理即可。
7適時收獲
為增加玉米產量,提高玉米品質,就一定不可忽視玉米的收獲工作。對于中早熟品種而言,通常情況下可在授粉后的第45d左右進行收獲工作,對于中晚熟品種而言,通常情況下可在授粉后的第48-52d期間內進行收獲工作。
(作者單位:156240黑龍江省綏濱縣綏東鎮(zhèn)人民政府種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