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華
搭積木的時候,總想快速搭高,可偏偏越快越不穩(wěn),導致每次搭建到一半積木就倒了;一起聊天的時候,總是不能等到別人說完就插進話來……
為何總是急匆匆?
過分呵護
孩子渴了,媽媽就遞來水杯;起床了,孩子只需要一伸胳膊,媽媽把衣服已經(jīng)舉到位。慢慢地,他習慣了只要自己有需求,旁邊就一定有人幫助完成,并且速度要比自己親力親為快得多。如此下來,他真的是不需要有耐心啊。當遇到需求不能及時滿足或者受挫時,他當然是不能接受的,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急躁、大叫。
父母成了急榜樣
如果孩子表現(xiàn)出急躁的情緒,父母在生氣、著急的同時,不妨冷靜地看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樣的表現(xiàn)。是不是由于上班壓力大,回家時間緊,會不經(jīng)意地表現(xiàn)出了急躁的那一面,久而久之孩子就從最初好奇地模仿到成為一種行為習慣了。
就是獨特的小急猴兒
每個孩子的氣質(zhì)生來就不同,有的孩子慢悠悠,好像從來不知道著急是何物;有的孩子卻從小就急,看見奶瓶就迫不及待地大口吞咽,長大了吃飯快、走路快、干什么都快。
淡定寶寶養(yǎng)成記
專注游戲來幫忙
爸爸媽媽帶孩子做些培養(yǎng)專注力的小游戲,例如“找不同”“拼圖”“串珠子”“找迷宮”等,這些游戲既有趣,又需要專注力,孩子在接受一個一個的挑戰(zhàn)時,也是在磨煉耐心。
電子產(chǎn)品要控制
還孩子一個清靜的生活環(huán)境,電動玩具、電視、電腦不要總處于開的狀態(tài),運動類游戲玩累了時,陪孩子一起看看書,講講家常趣事,那個時刻,你會覺得原來慢下來自己也很受用呢。
挫折教育要跟上
在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時,試試不用簡單的“對”或“錯”,而是讓孩子自己先想一想,或者就是讓他感受到自己沒有做到的小小打擊。當他為自己沒能完成一件事情而沮喪時,父母要及時地鼓勵他重新想辦法做到更好。慢慢地,孩子會改變遇到事情就要答案的一個思維模式,而是會嘗試自己思考以及自己動手。這樣,著急、亂發(fā)脾氣的情況會隨之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