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
常常,我們會聽到寶寶說:“怎么會這樣?”“早知道這樣我就不來了”“要是去公園玩就好了”……帶著一份覺察識別他的抱怨,抱著一份好奇去看看他的內(nèi)心發(fā)生了什么,也許讓我們找到途徑讓他的感受發(fā)生改變,不再抱怨。
小心!他在抱怨了
你注意過愛抱怨的孩子有什么特點嗎?如果他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也許就是一個愛抱怨的孩子。
面對孩子的抱怨,你該想想了!
他的抱怨有道理嗎?
聽到孩子的抱怨,你要進行一下?lián)Q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設(shè)身處地地想一想這種抱怨有沒有道理。但這并不意味著你跟孩子一起抱怨,你要始終牢記自己是孩子的引導(dǎo)者。
你也會常常抱怨嗎?
孩子的抱怨并不都是有道理的,有時是一種壞習(xí)慣,這種壞習(xí)慣可能是受父母的影響?zhàn)B成的。父母的一言一行,無形之中都影響到了孩子。你喜歡抱怨,孩子可能同樣也喜歡抱怨。這個時候,你首先要反省自己以往的做法,要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表明抱怨對事情本身的解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而且愛抱怨的人是不受歡迎的。然后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減少抱怨,以身作則。
別急,試試她們的方法
場景回放1 媽媽下班一進家,莉莉就跟在媽媽屁股后面不停地說。媽媽不明白,莉莉怎么有那么多不滿意的事:今天老師沒有讓她站第一;中午吃飯她說話聲音太大老師批評她了,不公平, 因為是謙謙先大聲說的,但老師假裝沒聽見;從幼兒園回來,奶奶不讓她看動畫片;琪琪的媽媽不讓琪琪來莉莉家里玩……每次,媽媽都耐心地聽完,然后問莉莉:媽媽都知道了,你想讓媽媽怎么幫助你呢?這時候莉莉就不說話了,轉(zhuǎn)身自己玩去了。
她的法寶
傾聽、理解孩子的感受
當媽媽耐心地聽完莉莉的抱怨后,不需要媽媽的幫助,莉莉的心情就好了起來,說明孩子抱怨是一種情緒發(fā)泄,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
這時,不論孩子抱怨什么,也不管孩子為什么抱怨,只要坐下來,認真傾聽,即使孩子說的時候很生氣或你覺得不對,也不要安慰或反駁,只需適時地表達你在認真聽,“哦,是這樣啊”“這讓你很生氣,是嗎?”在抱怨的時候,孩子得到了理解,心里釋然了,就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場景回放2 爸爸媽媽早就和佳佳說好,星期天要去動物園玩。佳佳很期盼??墒菑男瞧诹_始就一直下雨。佳佳不停地問媽媽,“明天天會晴嗎?”星期天早上,佳佳一睜開眼就問媽媽:“媽媽,雨停了嗎?今天能去玩嗎?”媽媽說:“雨還下著,今天不能去動物園了?!奔鸭褠瀽灢粯返卣f:“真討厭,我討厭下雨?!眿寢屨f:“雨不大,雖然不能去動物園,但是我們想想下雨天有沒有好玩的呢?”佳佳想了想,說:“我想穿著雨衣、雨靴去踩水?!薄昂醚剑俏覀兛炱鸫?,吃飯,然后去踩水?!彪m然沒有去成動物園,但是佳佳也玩得很開心。
她的法寶
鼓勵孩子看到事情的積極方面
愛抱怨的孩子往往只關(guān)注事情的消極方面,就如同佳佳覺得下雨不能去動物園,就討厭下雨,覺得下雨不好玩。但是在媽媽的引導(dǎo)下,發(fā)現(xiàn)原來其實下雨天也有很多樂趣。
當孩子抱怨時,引導(dǎo)孩子接受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因為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不會因為抱怨而改變,一味地抱怨,只會讓自己感覺更痛苦。要鼓勵孩子多從樂觀的角度想問題,看向事情的積極方面,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場景回放3 晚上睡覺前,佳佳對媽媽說:“媽媽,我覺得下雨天也挺好玩的,可以踩水,還可以找蝸牛、蚯蚓,我以前怎么沒發(fā)現(xiàn)呢?”媽媽笑了,說:“你看,你開始知道下雨了,覺得很生氣,可是現(xiàn)在又覺得下雨好玩,很快樂。如果碰到一件事,我們多從其他考慮想想,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是不是?”佳佳對媽媽的話似懂非懂。
她的法寶
引導(dǎo)孩子明白“想法決定感受”這個道理
讓佳佳抱怨、生氣的不是因為下雨這件事情,而是她開始對下雨的看法,她覺得下雨阻礙了她去動物園。但是一旦發(fā)現(xiàn)下雨帶來的樂趣,她的想法改變了,覺得下雨天好玩,感受也從生氣、抱怨變成了快樂。
讓孩子感到難受、憤怒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孩子對事情的看法。當孩子改變了想法,感受也會隨之改變。媽媽要經(jīng)常鼓勵孩子為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承擔責任,做自己思想和情緒的主人。
場景回放4 貝貝從學(xué)?;氐郊?,生氣地對媽媽抱怨:“琪琪和樂樂玩過家家的游戲,不邀請我玩?!眿寢屨f:“你想?yún)⒓佑螒颍愀嬖V她們了嗎?”“沒有,我在旁邊看著,我想讓她們邀請我?!?/p>
她的法寶
鼓勵孩子停止抱怨,去爭取自己想要的
愛抱怨的孩子總是喜歡責備和挑剔別人,希望改變別人,讓別人順應(yīng)自己的想法。比如貝貝,想?yún)⒓有∨笥训挠螒颍约翰恢鲃訝幦?,卻只是一味地抱怨別人不邀請她。
面對這樣的孩子,媽媽要告訴孩子,坐在那里渴望、抱怨是沒有用的,如果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應(yīng)該積極地努力爭取,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而不是被動地希望環(huán)境或他人做出改變來順應(yīng)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