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岳坤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中的臨床療效,分析護理干預對黃疸指數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8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40例,研究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而對照組采用對癥護理,分析和對比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和黃疸指數。結果:研究組中共治愈24例,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中共治愈15例,總有效率為77.5%,可見研究組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患兒護理的第一天、第三天、第六天的黃疸指數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中的應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患兒的治療效果,還可有效降低患兒的黃疸指數,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護理干預;新生兒黃疸;治療效果;黃疸指數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186-02
在醫(y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在28天內)新生兒的黃疸,稱為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于皮膚、黏膜及鞏膜黃疸為特征的病癥,如果不及時的治療,會給新生兒帶來嚴重的危害,甚至出現智力障礙或者死亡等[1]。本文主要探討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中的臨床療效,分析護理干預對黃疸指數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間,共接收8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男性35例,女性45例,日齡在1天至8天之間,平均日齡在(4.5±2.4)天,出生體重在2.5kg至4.5kg之間,平均出生體重為(3.68±0.54)kg,血清膽紅素水平在200μmol/L至275μmol/L之間,平均血清膽紅素水平為(237.5±15.8)mol/L,所有患兒均經臨床確診為病理性黃疸,經Apgar評分均≥8分。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40例,兩組患兒在性別、日齡、出身體重、治療前血清膽紅素水平等一般臨床資料上比較,數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均給予母乳喂養(yǎng)、早吸允、早接觸,以及常規(guī)的對癥護理。研究組患兒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對患兒家屬進行解釋患兒的病情發(fā)生情況和原因,并給予心理安慰,鼓勵患兒父母對患兒進行擁抱、哺乳,并觀察患兒的吸允、精神、皮膚等情況,以及指導父母應如何正確對患兒進行照顧,告訴家屬護理和治療的重要性,使家屬積極配合護理工作,提高治療效果。(2)生命體征和病情的護理。在治療前仔細詢問并記錄患兒出現黃疸的時間、部位、癥狀等,密切觀察患兒的呼吸情況、體溫變化、脈搏等生命體征,囑咐家屬配合觀察患兒是否有嗜睡、雙目斜視、精神萎靡、吸允困難等現象,以及觀察患兒大小便的顏色、性狀有無異常,并記錄患兒經治療后黃疸消退的情況[2]。(3)光療和藥物護理。首先給予患兒進行光療護理,將患兒的衣服完全脫去,使其裸露,同時取眼罩將患兒的眼睛遮住,并將箱溫調到30℃至32℃之間。其次給予患兒口服苯巴比妥或媽咪愛等治療黃疸的西藥護理[3]。嚴格按照醫(yī)生的處方和醫(yī)囑,控制好藥物的劑量和濃度,在進行口服西藥護理的時候,應將箱溫調節(jié)到30℃至40℃之間,然后將患兒輕輕的抱起來,抬高患兒的頭部,給予服藥,給患兒服用藥物后,應密切觀察患兒是否有出現嘔吐的現象,以及觀察和記錄患兒大小便和睡眠的情況。如果患兒在用藥后出現嘔吐的癥狀,則應將患兒側臥并給予輕輕的拍打背部,使其呼吸暢通,嚴重時則應取低壓吸引器幫助患兒洗吸出嘔吐物。(4)撫觸護理。由專業(yè)的工作人員用標準的撫觸法對患兒的頭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進行有序的撫觸護理,其中頭部和頸部,以及背部均采用指揉法進行護理,四肢則采用擠捏法,在撫觸護理時,動作均要輕柔,力度要適宜。每日進行2次撫觸護理,每次在10分鐘至15分鐘之間,且每個部位的撫觸動作均要達到3次至5次[4]。
1.3 觀察指標
觀察和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按照《實用新生兒學》所擬定的療效標準,對患兒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如果患兒的黃疸已經完全消退,且血清膽紅素也已經恢復正常,則表示完全治愈;如果患兒的黃疸已經基本消退,血清膽紅素也基本恢復正常,則表示治療具有顯著療效;如果患兒的黃疸和血清膽紅素均有所改善,則表示治療有效;如果患兒的黃疸和血清膽紅素均無明顯的變化,則表示治療無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2.0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當P<0.05時,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兒均經不同的護理后,研究組中共治愈24例,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中共治愈15例,總有效率為77.5%,可見研究組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2.2 兩組患兒的黃疸指數比較
兩組患兒均經不同的護理后,研究組在護理后的第一天、第三天、第六天的黃疸指數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3 討論
新生兒黃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黃疸在新生兒出生后的2天至3天內出現,4天至6天內會達到高峰,7天至10天后則會自行消退,除了會有輕微的食物不振以外,并無其他臨床癥狀。如果新生兒在出生后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且在2周至3周后仍然沒有消退,甚至有持續(xù)加重的現象,或者消退后又重復出現的則表示為病理性黃疸,如果不及時的治療,會給新生兒帶來嚴重的危害,甚至出現智力障礙或者死亡等,因此,病理性新生兒黃疸的治療和護理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探討和對比了護理干預、對癥護理在新生兒黃疸中的臨床療效,以及分析了護理干預對黃疸指數的影響。研究發(fā)現,采用護理干預的研究組的治愈率高達60%,總有效率高達97.5%;而采用對癥護理的對照組的治愈率為37.5%??傆行蕿?7.5%,可見研究組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與相關報道相符[5]。筆者分析:研究組采用了綜合性的護理干預,不僅給予患兒進行對癥護理,而且還給予患兒進行撫觸護理、光療護理等,光療護理可以有效的維持患兒的電解質平衡,保持患兒呼吸通暢,確?;純河凶銐虻难跷?。而撫觸護理不僅能夠幫助患兒刺激胃的消化功能,還可以刺激患兒胰島素的分泌,增強患兒交感神經的緊張度,從而促進患兒的食欲,同時撫觸會給患兒帶來關愛感,使患兒保持心情愉悅,有效促進患兒的身心健康[6]。綜合性的護理干預不僅重視患兒的身心護理和用藥護理,而且還重視患兒家屬的心理護理,使患兒家屬積極配合和協助護理工作,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因此研究組的總有效率能高達97.5%。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中的應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患兒的治療效果,還可以有效的降低患兒的黃疸指數,非常值得臨床的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玉霞.新生兒黃疸的綜合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1,9(6):1447-1448.
[2] 王孿妹,程繼,吳洪晶,等.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1,26:44-45.
[3] 孔艷霞.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黃疸治療效果及黃疸指數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6):168-169.
[4] 潘子琴.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影響[J].吉林醫(yī)學,2012,33(33):7376.
[5] 張月蓉,歐毅敏.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臨床效果[J].全科護理,2012(6):1415-1416.
[6] 洪普,曾玉賢,陳亞璇,等.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黃疸結局影響的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