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踏上音樂探索之旅吧!看看“一帶一路”所涵蓋的地區(qū)有什么獨特的樂器。
路線1 中國——中亞、俄羅斯——波羅的海
第一站:蒙古
說到蒙古就不得不提到馬頭琴,馬頭琴因其琴頭雕飾馬頭而得名,它是最能準確地表達出蒙古人生活的樂器——草原、狂風、馬蹄聲及牧羊人的歌聲都可以用馬頭琴來詮釋。
第二站:俄羅斯
在俄羅斯風俗里巴拉萊卡琴被視為民族的象征,因為它比其他樂器更能抒發(fā)俄羅斯人的性情,幾乎所有的俄羅斯人都對其情有獨鐘,這個從彼得大帝時期就活躍于各種場合的三角琴即使在新世紀的舞臺上仍然大放異彩。
第三站:斯洛伐克
福佳拉(Fujara)是斯洛伐克地區(qū)常見的吹管樂器。當地的牧羊人會在傳統(tǒng)節(jié)慶中演奏,長達兩米的福佳拉在2005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四站:立陶宛
作為立陶宛最古老的弦樂器康克雷斯琴(Kankles),對于當地人們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據說康克雷斯琴有讓音樂家免于疾病和災難的魔法,因此樂器的制作一直是不外傳的秘密。
第五站:哈薩克斯坦
冬不拉是哈薩克族的傳統(tǒng)撥弦樂器,它的彈奏力度和速度變化多端,尤其適合表現快速的樂曲,在我國新疆地區(qū)也經常能見到有人用冬不拉演唱。
路線2 中國——中亞、西亞——波斯灣、地中海
第六站:伊拉克
它是“中東樂器之王”,也是中國琵琶和歐洲魯特琴的前身,它就是在伊拉克地區(qū)特別著名的烏德琴。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文獻記載有人演奏烏德琴,之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衍生了不同的琴種類。
第七站:土耳其
與中國的二胡握法十分相似的凱曼?。↘emanche)是土耳其地區(qū)廣為流傳的一種弦樂器。它的外形像梨子,中間的共鳴體則是由椰子殼制成。
第八站:埃及
同樣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過去在音樂方面也是領先于世界其他地區(qū),很早之前人們就會使用由弓箭和動物腸子制作而成的弧形豎琴演奏,其精致的外形使得它特別有收藏價值。
路線3 中國——東南亞、南亞、印度洋
第九站:馬來西亞
在四季如夏的馬來西亞沙巴,當地的原住民喜歡在唱歌跳舞時配上古凌當岸(Kulintangan)這種打擊樂器助興,因為古凌當岸本身的音色就有一種給人身處在叢林的感覺。
第十站:越南
來到越南會看見一種獨特的獨弦琴“彈匏(páo)”,獨弦琴具有柔和優(yōu)美的音色,適合表現各種悠長抒情的旋律,既能描繪森林、山川等大自然的美景,也能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人們的思想感情。
第十一站:不丹
不丹是個宗教氛圍十分濃厚的國家,也是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這里,僧人們會吹著低音樂器“筒欽”,來舉行佛教的儀式,它低沉渾厚的聲音仿佛有威震四方降伏妖魔的威力,能營造出肅穆、神秘的氣氛,讓人產生洗滌心靈的感覺。
第十二站:印度
西塔琴是北印度最重要的撥弦樂器。傳說14世紀已有西塔琴出現,西塔琴在全世界聞名得益于搖滾樂的發(fā)展。印度西塔琴大師 Ravi Shaker(拉維·香卡)是將印度西塔琴推向西方聽眾,推向全世界的最重要的功臣。
看完這么多有趣的樂器介紹后,是不是還覺得意猶未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