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靈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公交車上給老人主動讓座了。但是這位十六七歲的孫子卻安然享受著親奶奶讓出的座位,讓我們不得不疑問:由祖輩溺愛出的孫輩如何會懂得尊重老人、施愛于人呢?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舍己為孫的老人讓座怪象并非個例。這不僅是對孫輩教育的無形誤導,更是對讓座者愛心善舉的缺乏尊重。也許,寧可自己不坐也要把空位讓給孫子的行為,不無老人對晚輩關愛照顧的人性本能。但其在盡顯隔輩親的同時,卻暴露出對孫輩尊老敬老、體諒祖輩的道德教育的缺失。這顯然是一種有失偏頗、毫無底線的過度寵愛。透過老人孫子只顧低頭玩手機的樂享其成和心安理得,人們不難窺測其只知受寵,不知敬老的品格缺失。而究其根源,祖輩一味寵愛呵護、忽視敬老引導的教育缺位恐怕難辭其咎。
而老人一方面把僅有的空位讓給自己的孫子,一方面卻要求別人為自己讓座的舉動,既有?!凹核挥鹗┯谌恕钡墓涝瓌t,也暴露出其對讓座認知的“雙重標準”,即自己的孫子可以不給奶奶讓座,別人卻必須給自己讓座,否則就是“沒教養(yǎng)”。面對如此自相矛盾的道德解讀,人們不禁要問:已經(jīng)十六七歲的老人孫子為什么不懂得尊老讓座,莫非在老人的家教里沒有讓座的尊老教育?其實,奶奶把空位讓與有自理保護能力的孫子,而又伸手向別人討要座位的悖理舉動,傳遞給孫子的只能是對其以我為核心意識的強化,其對孩子健全品格和道德養(yǎng)成的負面影響已不言而喻。
讓座“雙重標準”折射出人們對家教的認知誤區(qū):一是隔輩溺愛,基于血緣和親緣的“香火”延續(xù),爺奶對孫輩的呵護遠比對兒女的親昵,疼愛有加。只知生活照料、放縱行為管束,只求身體茁壯、罔顧品格培養(yǎng),是隔輩親的畸形監(jiān)護常態(tài),其結果卻是害了孫輩。二是內外有別,家教應該是家庭教育或家長教育,這應該在不同的場合保持一致,并非只是家里的教育。而一些扭曲的家教卻只把正面的教育放在家里,出得門來便循著“潛規(guī)則”隨波逐流。三是知行脫節(jié),基于對孩子怕惹事與怕吃虧的矛盾心理,部分家長的教育呈現(xiàn)言行不一、知行脫節(jié)的“兩張皮”現(xiàn)象。教育歸教育,實踐歸實踐,這是對孩子的嚴重誤導。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要想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家長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才能給孩子示范引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體現(xiàn)的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的公平境界,也是人們?yōu)槿颂幨篮蛯嵤┘医痰幕镜拙€。讓座風波,不僅要矯正祖輩護孫的溺愛型親情表達,更需規(guī)避雙重標準的家教理念。要堅持撫養(yǎng)和教育、身教和言教、居家和出外、說教和踐行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更好發(fā)揮家教的潛移默化功能和終身受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