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興雨,原《本溪晚報》副總編、高級編輯。雜文、隨筆連續(xù)13年入選各種年度選本,作品被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難忘的100篇經典雜文》等選本,連續(xù)四年入選《中國文史精華》年度選本。已出版雜文集《追問歷史》(賀雄飛主編),《中華雜文百部·劉興雨集》。
我愿喪失部分記憶
上了些歲數(shù)的人,常常抱怨記憶減退。一般說來,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記憶像計算機一樣清晰。
據說,人們的記憶是有選擇性的,愿意記住的都是快樂的事、輝煌的事、曾經如何過五關斬六將的事??晌覅s與人兩路,總是記住一些不愉快的事,因而自己就快樂不起來。為了讓自己快樂起來,我情愿喪失部分記憶。
如果可能,我愿喪失下面的記憶:那是1960年代的初期,城市的糧食也供應緊張了。早上,媽媽為上中學的大哥準備午餐,是一個苞米面餅子。幾乎天天喝面糊的我,多么渴望吃一口干糧啊,就眼巴巴地在一旁看著,伸出一雙小手向媽媽要餅子吃??筛绺缫吆苓h的路,媽媽不能讓哥哥空肚子挺一天,只能委屈我。媽媽也沒有辦法,她每天要趕毛驢車給人拉貨,她也只能喝面糊。
如果可能,我愿喪失下面的記憶:1970年代初期,父親被造反派抓起來,現(xiàn)在都說關牛棚,那時,父親被關在一個廢棄的澡堂里,一塊兒被關的還有四五個人。被關的人沒人給做飯,就要家屬頓頓送。哥哥下鄉(xiāng)了,送飯的任務就落在我的頭上。父親被押的地方離家很遠,坐公共汽車也要半小時。我要在別人憐憫的目光中,走完這段長長的路程。飯送到了,也變涼了。父親和其他幾位被關的人都睡在地上,只在地上鋪了一個草墊子。誰都不敢說話,哪怕對我這樣的孩子。
如果可能,我愿喪失下面的記憶:那是1980年代初期,我大學畢業(yè)了。同學們都要各奔前程。那一天,正在捆行李,要把這些東西寄回故鄉(xiāng)??上道飦砹司o急通知,要到階梯教室開緊急會議。馬上就要離校了,還開什么會呢?我們都大惑不解。去了那里才知道,系里請來文藝理論的老師給我們“消毒”。原來是我們辦的學生刊物《新葉》登載了徐敬亞的長篇詩論《崛起的詩群》,后來這篇文章又在《文藝理論思潮》發(fā)表,被認作是“精神污染”,在北京、甘肅分別召開批判味道的座談會。由于我們是最早而且全文發(fā)表的這篇號稱“三個崛起”之一的作品,全國剛剛轟轟烈烈開展清除精神污染運動,我們就成了小靶子。成熟的大人們怕我們這些不成熟的青年把“毒素”散布到各地,所以,在離校前要把我們弄到一塊肅清“流毒”。當然,這場運動在胡耀邦的阻擊下中途夭折,卻讓我們領教了“左”的厲害。
如果可能,我愿喪失下面的記憶:21世紀初,單位決定要解除幾個招聘人員的合同,據說一位女雜文家也在這個名單里。我們單位是專門和文字打交道的,這樣全國都屈指可數(shù)的作者,讓她解聘,對她固然是個損失,可對單位損失更大。為了怕人說情,也是怕下面的人下不了手,由一把手親自操刀。我聽說以后,不顧一把手的面子,把那個作者在外面發(fā)表的作品拿給他看,希望為單位留下一個人才。那個領導倒沒直接把我駁回,而是問,你和她什么關系?好像她要是我的對象或是親屬,他就可以給我這個面子。我是要為單位留住人才,和我個人的關系無關,就說,沒有關系。結果,讓一個難得的人才沒有了施展的天地。
這些東西我沒有能力把它們清除,就無可奈何地看它們一直牢牢地盤踞在記憶庫中。
印象決定命運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何來印象決定命運?吾非故托危言,以鳴其高,實在其來有自。
大家常常對曾國藩的用人津津樂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鴻章給他推薦三個人,他沒經過談話,沒經過組織考核,沒經過群眾打票,就憑幾分鐘觀察,不費任何口舌,就決定了這幾個人的工作?!白筮吥莻€態(tài)度溫順,目光低垂,拘謹有余,小心翼翼,適合做后勤供應一類的事情。中間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過之后,就左顧右盼,神色不端,可見是個陽奉陰違,機巧狡詐之輩,斷斷不可重用。右邊那位,始終挺拔而立,氣宇軒昂,目光凜然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將之才,將來成就不在你我之下?!?曾國藩所指的那位“大將之才”,便是日后立下赫赫戰(zhàn)功并官至臺灣巡撫的淮軍勇將劉銘傳。
這幾個人的命運在短短時間內,就由一個決策者的印象決定了。
所以我說印象決定命運。
這個軼事你可以說曾國藩慧眼識人,也可以說,造化弄人,印象弄人。
也許穩(wěn)穩(wěn)當當端坐者有大謀在心,或是一時疲勞,端坐不動,一旦給人留下的只是一勞本神的印象,就只能看倉庫了;也許左顧右盼、坐立不安者真是精力充沛,或是家里剛剛發(fā)生了鬧心的事情,但就由于這個不穩(wěn)當?shù)谋砻嬗∠螅簿筒荒鼙淮笥?,甚至不能得用;挺拔直立目視遠方者,也許只是一介武夫,練功時習慣于此,故而得了便宜。
盡管憑印象用人可能使無數(shù)人撿便宜,或是使無數(shù)人受委屈,但許多高高在上者還是樂此不疲。
我們的命運并不把握在自己的手里,總是由管理我們的人決定,而管理我們的人對我們重用還是輕用,用還是不用,常常就由一個印象決定。
據說清朝的道光皇帝一天突然來了興致,要考察一下各級官員的愛崗敬業(yè)情況。許多部門都不見人影,可軍機處一刻也離不開人,一個小子正好趕上當班?;实垡豢磩e人都見不到影,就這老哥一個愛崗如家,心里十分高興,就與他攀談幾句,問曰:“諸人皆歸,汝何獨留?”他來了一番合適的表演,說責任大,不敢貪戀安逸?;实劾蟽簩λ∠笃婕?,賜他一個御書“清正良臣”,成了當朝的典型。
印象所以能決定命運,與掌握別人命運者的衡量標準有關,也與他的需要有關。你正想搞點政績讓上面看看,就有一個人幫你搞出來了,而且,他把這成績都算在你的名下,你對他印象很難不佳;你正討厭一個人,要把他置于死地而后快,有一個人主動站出來,大義凜然地與之相斗,并戰(zhàn)而勝之,要想對他印象不佳實在很難;你正被人圍困,難以脫身,一個人不辭危難救你脫離險境,又不貪天功為己有,你怎能不對他有好印象?
印象與經驗結合往往能產生奇效。
比如一個人能說會道,可能會給人留下華而不實的感覺,這是生活的經驗積累的結果。所以,一旦一個人給人留下能說會道的印象,可能就讓人懷疑他華而不實。一個人不聲不響默默無聞,常常是扎扎實實工作的主兒,所以,真正有頭腦的領導不會完全無視他們的存在。因為經驗告訴他們,嘩嘩響的地方常常水很淺,真正的水深的地方,往往聽不到聲響。
過去看過一句話:“什么法最大,看法最大?!蹦强捶◤暮味鴣?,就是由印象而來,有時,人的進退榮辱,皆決于印象,所以,我斗膽提出印象決定命運的命題,不知諸公以為如何。
不必害怕“野心家”
在中國,野心是個很犯忌的東西,這個道理似乎小學生都能領悟。在一般人心里,野心家約等于陰謀家,一說誰是野心家,就像說誰是麻風病人或是艾滋病患者一般,避之惟恐不及。也許看到了人們對野心家的這種厭惡心理,有人要整倒誰的時候,給他安個野心家的名號,往往立見奇效。好像野心家是二等公民,天然就矮人一頭。
記得1959年整老帥彭德懷的時候,康生說:“你原名彭得華,不就是想一人得到中華嗎?這個名字就暴露了你的野心?!币苍S這名字只是哪個三叔二大爺或是哪個私塾先生起的,并沒征求過他本人的意見。但一和野心沾了邊,就有口難辯了。
其實,有了所謂野心,未必就是壞事,它常常能激勵人們向更高的目標攀登。拿破侖最有名的話就是“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士兵距離將軍,足有千里之遙,他這樣說就等于鼓勵人們有野心。有了這樣的野心,士兵就會奮勇拼殺,出謀劃策,有百利而無一害。人們如果都安于現(xiàn)狀,都按部就班,社會就會像一潭死水,怎么能有活力。
人們害怕野心家,往往不是害怕他們的野心,而是害怕他們?yōu)閷崿F(xiàn)野心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
其實,有野心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本事??谥星f言,胸中無一策,說的就是這種人。本來可以疏導的水流,硬要把它堵住,本來商討可以解決的,非要動用武力,100元就能解決的問題,現(xiàn)在一萬元也弄不明白。好像這樣就是立場堅定,其實,這只是無能而已。他們最大的本領就是把一個生機勃勃的地方弄得死氣沉沉,把一個蒸蒸日上的單位弄得江河日下奄奄一息。
光沒本事還不夠,還忌妒有本事的人,把有本事的人看成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最后弄得武大郎開店,不準別人比自己高。受損的不僅是個別人才,而是整個事業(yè)。
野心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野心家沒有約束。孟德斯鳩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蹦敲?,就得想辦法限制權力,讓他們不能想占地就占地,想拆遷就拆遷,想另搞一套就另搞一套,想開歷史倒車就開,別人還束手無策。這個約束不是諸葛亮對付魏延的錦囊妙計,而是一套成熟且行之有效的制度。這個制度就包括民主選舉、民主監(jiān)督。你相中哪個位置不能憑陰謀獲得,得大家同意才行。在為官的歲月里,你如果稍有差池,就會受到監(jiān)督、受到質問,讓你無法肆無忌憚地作惡,在沒鑄成大錯之前就能緊急剎車。就是部長也不能隨便亂花錢,就是省長也不能想弄個博士就弄個博士。獅子老虎固然兇猛,可把它們關在籠子里,他們就不會隨意傷人而只能供人觀賞。讓制度來看管社會,比一兩個明君賢相更起作用。如果沒有成熟而行之有效的制度,好人也會變壞,更不要說天生就不愿受拘束的野心家。
很多人把當官看成得好處、擺威風的行當,一旦讓它危機四伏,就是野心家也會望而卻步吧。
小人物的虛榮與大人物的虛榮
有人說,虛榮是披著戲裝的將軍,永遠成不了真正的英雄。也有人說,虛榮是化妝舞會的假面,永遠成不了真正的表情。
虛榮這東西就像病毒,對人一視同仁,不管你是誰,都有傳染的機會。但被傳染后的表現(xiàn)和結果往往截然不同。換一句話說,就是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虛榮,大人物有大人物的虛榮。
小人物的虛榮我們一般都見識過。比如在哪里見過一個名人或請名人簽過字,或與名人照過相。盡管那個名人連他的名字都叫不上來,但他會把兩人的合影擺在家里或單位最顯眼的地方,以便讓別人看到后現(xiàn)出驚訝與羨慕的神情。
本來,虛榮心屬于人類的常見的弱點,就像猴子愛吃桃,小貓愛偷魚,可以理解。有些人,自己八竿子打不到的親戚當了官或得了什么獎,他就到處說那是我親戚,但他絕不說關系多遠。但這些還都屬于個人陶醉范圍,于別人沒有什么妨礙。
可什么都有個限度,虛榮心亦不例外。如果為了個人的虛榮,不惜把別人的成績當成自己的,比如一個作品明明是別人創(chuàng)作的,和你什么關系沒有,你為了虛榮,愣說成是自己的作品,那就不是虛榮而是不要臉了。把別人的榮譽竊為己有,固然傷害了被竊者,但損害的范圍畢竟有限,倘若為了個人的虛榮把一個地區(qū)、一個單位的利益都拿去作犧牲,那就是作惡。
當然,有這樣能量的人就不是一般小人物了,而是我們心中的大人物。倘把一個國家都拿去做了犧牲,那就不僅是作惡,簡直就是造孽了。
楊廣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隋煬帝。他不但窮奢極欲而且好大喜功。由于國家富足,他經常逮著機會對外夸耀。大業(yè)三年,楊廣吩咐做一頂可以坐千人的大帳,以便宴請突厥啟民可汗和他的部落臣民,突厥人見到這頂大帳,目瞪口呆,佩服得五體投地。當時百姓有衣不蔽體的,但隋煬帝為了炫耀,把京城的樹都纏上布帛。
現(xiàn)在,我們的許多大人物也很有虛榮心,大人物的虛榮有輕重之分。輕者戴個名表、找個美女,重者前呼后擁警車開道。然而,這還只是表象,深層的,動不動就搞個政績工程,管它對老百姓有沒有用,只要能給自己臉上貼金就行。
大人物有了虛榮心,就好大喜功,就打腫臉充胖子,而且常常費力不討好。虛榮心過盛的人就掠人之美,就制造假成績,就為了他的虛榮犧牲別人、犧牲公眾的利益。
人們都或多或少有點虛榮心,就像或多或少都有點勢利眼一樣。但凡事都要有度,就像小青年追星,愿意讓明星簽個名,或合個影都屬正常,可一定拼死拼活地要嫁給人家,就有點過度。前蘇聯(lián)有一首詩《虛榮心之沒落》“一個死人,每天夜里,都把墓石稍稍抬起,用手摸摸,墓石上刻的名字,是否已變得模糊?!比硕妓懒耍€關心墓碑上的名字,真是虛榮到家了。
小人物的虛榮心,一般只給自己帶來傷害。大人物就不同了,他們的虛榮心往往傷害別人,而且不是一個兩個。所以,對位高權重而虛榮心強的人,一定要加倍防范,說不定什么時候,他就會作惡甚至造孽。
責任編輯:肖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