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靖南
《少年天子》發(fā)表于1987年,作者凌力曾為它一改再改。她的筆下沒有跌宕強烈的情緒,沒有飲鴆式閱讀快感,有的只是磅礴的歷史背景中一位少年天子在肅穆、冷酷、昏暗的道路上喁喁獨行,一生或悲或喜,從相對客觀的歷史戲說角度從容講述了順治帝的人生。暴戾的脾性和獨斷的主張,以及清初社會的動亂,體制的百廢待興,滿漢文化碰撞所迸發(fā)的各種美感與殘酷,更能讓人理智地看待這位少年天子短暫的一生。
書中著墨不多的細節(jié)為我們刻畫了順治帝這樣一個形象:六歲即位,乳母因其年幼想陪他同坐御輦,然而帝曰“此非汝所宜乘”,帝威自重;親政后他下旨讓十八頭大象在教堂前長街賽跑,還是個頑皮的孩子;他面對湯若望直截了當提出滿人文德不及漢人的評價怒火中燒,虛驕百辯;他與太后妃嬪子女同殿,瞬間收斂,循規(guī)老成。他扮演多重角色,是兒臣,是夫君,也是君父。君君臣臣,臣臣君君,是他畢生與這個時代的維系。
情感與理智失衡,超前的意識形態(tài)不適應(yīng)落后的生產(chǎn)力,最后,他滯留在了維系的死結(jié)上。
一、年少有為,根基未穩(wěn)
作為大清第一位入關(guān)的皇帝,順治被女真族寄予無比的厚望。而他也沒有讓滿人失望。年僅六歲,就在多爾袞和豪格政治斗爭的夾縫里被擁立為王。從小就有俯瞰天下的驕傲和優(yōu)越感?;实勰贻p,活潑,仁孝,好學(xué),果敢,暴躁,自信,有驚人的睿智和任性,崇尚武力,朝氣勃勃。好不容易結(jié)束了叔王攝政,順治八年又賜死英親王阿濟格剪除其黨羽,終于一朝大權(quán)在握,多年的韜晦讓他銳意求治的姿態(tài)更加急切,只等四海歸心,君臨天下。
然而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些一向被認為奴顏、畏縮的“南蠻子”竟然抵死頑抗,讓這位篤信刀槍和馬背的君主困惑不已。東海有鄭成功,西南有朱由榔,各股勢力割據(jù)都深深威脅他的帝位。而連年征戰(zhàn)窮兵黷武,導(dǎo)致財政吃緊,民心惶惶。這一切都指向核心的一點:異族入主中原,國綱與思想顛覆,貴賤鴻溝加劇。小說中也提到,“屠城”、“剃發(fā)易服”、“圈地”、“逃人法”、都是清初民族問題尖銳的反映。
而順治正置身于這股洶涌潮頭,滿懷雄心,又屢付代價摸索著他的帝王路。
二、矛盾重重,疲于調(diào)解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幾經(jīng)嘗試和思慮后他開始懂得招撫四方,復(fù)墾荒地,肅清吏治,開展科舉。仁政的實施讓順治嘗到了甜頭,逐漸認識到滿族管治的薄弱。因此,推崇漢家孔儒之道,引進漢人治國思想迫在眉睫。又或許也源于他作為夷民對悠久浩瀚華夏的自卑感。不論怎樣的出發(fā)點,此舉都是富有先見的,只不過,不成熟的時機和非理性的信仰,讓他的統(tǒng)治產(chǎn)生了重重矛盾。
從他自己角度講,與日俱增的中央集權(quán)專制意識與迂腐的八旗議政相矛盾?!芭P榻之側(cè),豈容鼾睡”,順治一心成就大業(yè),決不許掣肘于他人。且祖制日漸顯弊端,宗親居功自高,卻苦無足夠?qū)嵙ο嗫购狻1M管有安親王岳樂表率,成功罷諸王兼理六部,但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番試探已然引起權(quán)貴不滿。
從全局長遠來看,日益迫切的天下百姓生計與滿洲八旗利害相抵觸。要想穩(wěn)定民心,必須廢掉以逃人連坐法為首的酷刑。入關(guān)以來,八旗上下蓄奴,窩藏者連同鄰居十里也要沒籍流放兼杖刑,不加以遏制,則天怒人怨;放出手段,又動輒招致阻撓。同時針對敢諫敢言的漢學(xué)文士,江南十舊家獄雖然平反,新的勢力沖突又層出不迭。在滿朝皇親貴戚的壓力下,忍痛斬了陳名夏。在他的立場上,他需要倚重滿官來管理漢官,也需要抬舉漢官來牽制滿官,因為,國家安定需要這些棟梁,可是棟梁們正忙著猜忌、謀劃,百姓利益受到嚴重損害。
總之,上有祖訓(xùn)壓誡,下有黎明不平。外有滿漢官宦權(quán)力傾軋,內(nèi)有后宮妃嬪榮寵爭奪。前憂后患淋漓盡致,在這個時候,除了可靠的親信良臣,順治帝莫過于需要一位政治知音,紅粉知己。一位既能震懾后宮又能了解他,體貼他,慰藉他的女子,以作為他后援,共訴心事,一起渡過難關(guān)。
三、驚戀傾國,癡嗔成垢
這個女子,就是董鄂妃。
在順治幾項改善民族關(guān)系初有成效又陷入困境的時候,她出現(xiàn)了。才貌、風(fēng)姿、智慧蓋過所有滿蒙貴婦,通曉大體,至情至性。這樣幾乎完美的格格正堪與順治作配。雖然因緣際會錯過了三年,但到底還是走到了他身邊,從此寵冠后宮。
講到這里,不得不提順治的兩次政治婚姻。兩位從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一個驕奢善妒,一個懦弱稚嫩,都姓一個博爾濟吉特!都是來自母后家族的嫡親后裔。科爾沁草原的聯(lián)姻支持,或者說鉗制,雖然鞏固了他的帝位,卻同時縛住了他推崇滿漢一家,削減王族權(quán)力的羽翼。而董鄂妃進宮,正是一個契機。向固有貴族勢力宣告:新政變革。
正是這種不經(jīng)意信號,讓本就帶有“南蠻”血統(tǒng),又有新派思想的董鄂妃變成眾矢之的。這段愛情注定純凈中摻雜難言的復(fù)雜。在孩子早夭,新政遇阻,朝廷動蕩,又傾力照顧后宮的時刻,體弱的董鄂妃終于心力交瘁。不治時她說出幼年滿漢不容的屈辱,正是順治心頭多年的芒刺!
可以說,董鄂妃的離開,象征著新政的沒落。這個他最愛的女人、最親近的知音因為自己的盛寵而凋謝了,或多或少帶有時代的必然性。多情天子無情帝王家,真正的天妒紅顏!他們的情犧牲在了政治里,讓人無限唏噓,卻難以謳歌。只依稀記得那些跳動的意識流,怎樣沖破命運的枷鎖,,隨季風(fēng)愜意翩躚,最后又怎樣轟然隕落,悄無聲息。
沉默的背后是順治帝一直勃勃向上精神的瓦解。
四、壯志難酬,舉步維艱
新政的順暢,讓順治的自信過度膨脹,加上本身性格的倔犟,使他忽視了矛盾背后的驚瀾暗涌,從而走上激進主義道路。
當四皇子被謹貴人借天罪毒害,當董鄂妃被流言中傷落入冷宮,他還尚未明了這場內(nèi)戰(zhàn)的險惡。順治十四年,他頒下三道諭詔,分別是停止圈地、寬恕逃人窩主累及的言官、督撫可治旗下人,滿洲親貴受到前所未有沖擊。而就在第二年,他恢復(fù)了中宮箋表,查處了內(nèi)監(jiān)吳良輔受賄賣官,將受牽連的大批漢官免職、降職、罰奉,流放,按舊制晉封八旗,恢復(fù)特權(quán)。這些被迫的安撫措施,無一不打擊著這位少年天子革新的積極性。
他孤注一擲,決心短兵相接,誓要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卻在諸王貝勒和六部滿尚書輪流反對下敗陣。他的初衷本沒有錯,只是錯在時間。他的政策依然能接受時光的檢驗,只是他自己再也沒有這種豁達、奮發(fā)的心態(tài)去等待了。
帝王路,險象環(huán)生。
五、空余軀殼,死于權(quán)利
如果說撤議失敗已經(jīng)給順治帶來空前打擊,那么以簡親王濟度為首的宗親謀逆更是讓他心涼,澆滅了他滿腔熱血。到頭來,他既沒有得到漢臣的真心支持,也失去了滿洲八旗鐵打的忠誠。對于一位帝王,這種雙重刺激把本就喜怒無常的順治放逐到了一個人寰滅盡的孤島。
等到董鄂妃薨逝,他的精神支柱便很快傾塌。蒼漠的現(xiàn)狀最終戰(zhàn)勝了赤誠的雄心。追封“孝獻皇后”,按皇后規(guī)格下葬,奴仆活殉,全國哭喪,沉迷禪法,甚至有出家之心……也只有這般的逾制越禮才能表達他心中的壯懷悲慟和對保守惡勢力的控訴!
可以說,順治不是病死,而是心死!死于暗黑的權(quán)利之手!受這雙無形的手支配,朝政各方利益的不均衡和集中性的攻擊,最終導(dǎo)致了他精神層面的崩潰,并走向毀滅性的道路!大行后孝莊太后為了大局甚至把他的遺詔修改成罪己詔,歷數(shù)親漢脫滿的罪狀,改命滿州大臣為顧命大臣,幾乎完全否定了他生前的功績,富有深刻的悲涼。
天色熹微,斗光穿透神州大地。順治末年,物價降低,京師繁華,天下昌盛,晚來的成果熠熠生輝??墒?,愛民勤政的少年天子不見了,勵精圖治的少年天子不見了,愛憎分明的少年天子不見了,只余下后人憑吊。
生不逢時,英雄氣短。感謝凌力,感謝她把順治帝寫活了。在她筆下,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萬物主宰,而是一個有血有肉、多情執(zhí)拗的普通少年,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真實,一種對美好事物的強烈追求直斥胸臆。愛情與事業(yè)雙雙不如意的帝王,又豈止他一個,為何偏偏要這般烈性。這一點值得我們現(xiàn)在人的反思和借鑒。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只有強大的內(nèi)心才能追逐光芒。像順治一樣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可取。人人頹唐,焉有未來?
歷史的車轍總是大步向前,以一個少年沉重的代價,碾過無數(shù)失意和隱痛,駛向冗長的歲月。也許,血紅的液體飛濺,綺麗的夢境碎裂成一片一片,這條路才能走得更快,更遠。歷史,總需要累累白骨堆砌。英雄吭歌,紅顏如畫,愿皆是一枕黃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