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軍
6. 阿奎那
一、生平介紹
托馬斯·阿奎那(1225年~1274年)是意大利13世紀神學家,最富有權威性的博學多識的經(jīng)院哲學家,有“天使博士”之稱。他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洛卡塞卡城堡。5歲時,被其父送入蒙特卡西諾(Monte Cassino)大本尼狄克修道院,接受了為期9年的初等教育。不久,他又進入那不勒斯大學,學習傳統(tǒng)的七藝。此時,他學習了亞里士多德的邏輯、科學和宇宙學等著作。
1244年,阿奎那加入了多米尼克會。其時,著名學者、主教大阿爾伯特 (ALbert the Great)正在多米尼克研究院執(zhí)教。阿奎那以大阿爾伯特為師,學習亞里士多德的著作。1248年,阿奎那追隨大阿爾伯特赴科隆辦學。1252年,阿奎那前往巴黎大學攻讀神學碩士學位。同時,他以學士身份在巴黎大學講授《箴言書》。阿奎那在攻讀學位、擔任教學任務的同時,還寫了兩篇文章:《論自然的原則》和《論存在與本質(zhì)》。從1255年起,阿奎那主持巴黎大學的神學講座(那時他還未結束碩士學位的課程),其主要任務是講授《圣經(jīng)》。1256年獲神學博士學位。1259年,阿奎那離開巴黎大學,在意大利的奧爾維耶托、羅馬和維泰博等地講學。1265年,阿奎那受命到羅馬創(chuàng)建多米尼克研究院。這段時間,他集中精力撰寫《神學大全》,這是阿奎那教學成果的結晶,既是神學著作,也是哲學著作;既是神學教學的入門教科書,又是一部專著。1268年,阿奎那重返巴黎大學,主持神學講座。1269年~1273年間,他從事亞里士多德著作的評述工作。323年,羅馬教皇宣布給予阿奎那“圣徒”的稱號。
二、教育思想
(1)思想基礎。阿奎那的人性論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石。阿奎那在教育工作中承認人同自然存在的一致性,要求教育順應自然的要求,注重學生的健康;他重視人的動物的各種功能,認為生育、撫養(yǎng)子女是人的天賦的義務。但是,阿奎那的最終目的還是引導人性趨向人類獨有的理性生活,追尋真理,克服無知,運用人的智慧,皈依神性。
(2)知識論。阿奎那認為,真正的知識乃是概念的知識,而形成概念知識的基礎卻在于感性的知覺。在他看來,認識的能力分為三等,它們的認識對象也各自不相同:一種認識能力是感覺,它的認識的對象是有形的物質(zhì);感覺能力所取得的知識只能是關于某一個體的知識。第二種認識能力是“天使的理智”,這種認識能力的對象是脫離物質(zhì)而存在的。第三種是人類的理智,它處于中間地位,是通過物質(zhì)的事物獲得某些非物質(zhì)的事物的知識。
阿奎那也對哲學作了探討。他認為哲學分為三門,即物理學、數(shù)學和形而上學。物理學研究對象的特點是它們在存在上和概念上都依靠物質(zhì)。數(shù)學研究對象雖然在存在上依靠物質(zhì),但在概念上卻并不依靠物質(zhì)。形而上學的意思是“超過了物理學”,其研究對象的特點是在存在上并不依靠物質(zhì),如上帝、天使等;有些研究對象則有時在物質(zhì)中,有時不在物質(zhì)中,如實體、性質(zhì)、潛能和活動之類??傊?,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必須是從感性事物前進到非感性事物。阿奎那說:“形而上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上帝,所以也稱神學。”
綜上可知,阿奎那把科學和神學糅合在一起,以科學論證神學,其終結點仍在神學。
三、教育方法
阿奎那認為,教育和教學工作是一項繁難的費時耗力的事業(yè)。他指出:“教育是與人類密切相關聯(lián)的一項活動。教育包含了教學,而所有的教學都需要時間。教導人們所需要的時間,遠比教導鳥飛翔所需的時間多?!?/p>
阿奎那非常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個人的潛在的學習能力。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把人的潛能性變成現(xiàn)實性。教學活動并非教師的單純傳遞知識,也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教材。學生學習中的成就絕大部分依靠學生個人心智活動的狀況。
阿奎那把學習分為兩種:一是發(fā)現(xiàn),即憑靠理性,去認識學生本人的未知的領域;二是在教學中進行學習,即學習者在他人的幫助下,誘發(fā)學習者本人的理性活動,而且得到知識。
在基督教神學禁錮人們頭腦的時代,教學中盛行盲目信仰、機械背誦。阿奎那作為一個神學家,十分強調(diào)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他不是虛無縹緲地單憑灌輸、說教,而是注重外界客觀事物及其符號對于引發(fā)學生智力的重要作用,這些都是難能可貴之處。他的教學觀點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的啟發(fā)教學十分相似。
阿奎那把感覺經(jīng)驗、理性引進教育思想,形成了獨特的經(jīng)院主義教育觀。阿奎那的教育思想雖然基本上仍處于附屬于神學的年代,但其內(nèi)部已蘊含著近代教育思想強調(diào)理性、尊崇科學的重要成分,為教育思想發(fā)展的尊崇人性的文藝復興時代起到了鋪石墊路的作用。
(作者系本刊編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