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
摘 要:中外文人非正常死亡的現(xiàn)象數(shù)見不鮮,古今中外都不在少數(shù)。本文從文人死亡的原因入手,通過不被輿論理解、被時代所戕害、將死亡看做一種藝術這三個方面分析,總結出中外文人非正常死亡現(xiàn)象背后所隱藏的深意。
關鍵詞:中外文人;非正常死亡;文化意蘊
一、文人的死亡現(xiàn)象
從古至今,早早走完自己生命之路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數(shù)。他們或死于權利政治之下,或選擇自戕。
竹林七賢之首嵇康,因得罪鐘會,為其構陷,被司馬昭處死。 據(jù)同時代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里記載,當時上層男士,崇尚陰柔之美,非常重視個人修飾,講究“飄飄若仙”。與那些脂粉撲面, 輕移蓮步的矯揉造作者相比,嵇康的“不自藻飾”是非常獨立特行的。
海子曾長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一位全力沖擊文學和生命極限的的詩人。他于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臥軌自殺,年僅25歲。他在自己短暫而絢爛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顆圣潔的心。他就像一枚煙火,于夜空下開出一朵美麗的花,然后果斷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制作人、電影演員,是日本戰(zhàn)后文學的大師之一,不僅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譽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也許是應了這個評價,他和海明威最終走上了同一條路。海明威最終用一把雙管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三島由紀夫最終切腹自盡,以一個日本武士的姿態(tài)死去。
二、文人死亡的原因分析
(一)執(zhí)著于自己的世界,不被世人所理解。一百多年前,一位藝術的殉道者,一位麥田的奔跑者——文森特·梵高在他前一天畫過的麥田里掏出手槍朝自己的腹部開了一槍,終年37歲。梵高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跋蛉湛闭咽局念B強與蓬勃,也昭示著畫家懷揣希望,狂熱的心。然而他的生活卻并不如其畫作般色彩明艷亮麗。梵高的畫在他生前其實并不受歡迎,他窮困潦倒,靠弟弟提奧的接濟維持生活。他短暫的一生都扮演著被收容者和被排斥者的角色。梵高常年飽受抑郁癥的折磨,同時梵高也是孤獨的,他渴望建立一個藝術家團體的夢想始終沒有實現(xiàn),也沒有妻子和孩子。
(二)被時代、時勢所迫害。在一個荒謬的時代,堅持真理和自我是不是一種錯?究竟是時代錯了還是人錯了?文革十年浩劫中死于非命的作家學者和藝術界人士人數(shù)是駭人聽聞的。鄧拓、聞捷、傅雷、老舍等人,就是不堪文革的折辱與壓力,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鄧拓先生憑他知識分子的良知,1957年因懷疑和抵制那場不該發(fā)生的“運動”,被扣上“死人辦報”、“書生辦報”的帽子,他預料這一次運動到了徹底清算他的時候,不會對他網(wǎng)開一面。在他自殺前的一個深夜,鄰居見他站在桌子上,借手電筒的光束欣賞自己珍藏多年的掛在墻角的字畫?!拔母铩鼻?,他把自己高價收買價值連城的蘇東坡的真跡《瀟湘竹石圖》以及其他許多名人字畫無償獻給國家。他是多么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藝術,多么舍不得丟棄這一切!奈何蒼天不仁,卻也能就死辭生,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良心,撒手而去了。
(三)把死亡看過一次經(jīng)歷,甚至是自己的創(chuàng)作。海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盡管學術界為海子的死賦予了一定的意義,多年來一直眾說紛紜,導致海子死亡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愛情上的曲折不如意、西方文化的影響、同行詩友的中傷等,我卻覺得導致海子自殺行為的是他的自殺情結。他在自己的詩中反復、具體地談到死亡——死亡與農(nóng)業(yè)、死亡與泥土、死亡與天堂 、以及鮮血、頭蓋骨、尸體等等。海子在死亡意象、死亡幻像、死亡話題中沉浸太深了,這一切對海子形成了一種巨大的暗示,并使得他最終不可控制地朝自身的黑暗陷落。海子的死意味著海子從詩歌藝術向行動藝術的飛躍。他在自殺中完成了其最純粹的生命言說和最后的偉大詩篇,完成了他的死亡絕唱。海子的一生中,有兩種情結始終糾纏著他:自殺情結和詩歌情結。這兩種情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體的,自殺情結是詩歌情結的副產(chǎn)品。詩歌是他的理想,詩歌是他的生命,當他覺得自己的詩歌理想已經(jīng)完成或無法完成時,他的生命也就無法再繼續(xù)下去了,于是選擇自殺。
三、文人死亡背后的文化因素
古往今來,沒能壽終正寢的文人數(shù)不勝數(shù)。盡管導致死亡的原因不同,卻無外乎是上文中的三種之一。而我認為這三個原因是可以相互影響甚至共存的,而導致這三個原因形成的則是隱藏在背后的文化。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深深影響了中國的文人。這些文人深入了傳統(tǒng)文化的脈絡,與文化相互影響,使他們從常人不曾站過的角度看問題,使他們擁有常人不曾擁有的文人氣節(jié),也就導致他們無法擁有常人的生命軌跡,最終死于非命,竟不知這是他們的福還是他們的孽。外國的宗教文化雖說與中國截然不同,本質(zhì)上卻是差不多的,都對文人造成了深刻的影響。或許文化與信仰是文人們的精神寄托,他們從文化里吸收養(yǎng)分,開出屬于自己的花朵,最后也以文人的方式凋謝。文人,當以此為生,也當以此了卻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