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平
摘 要:隨著跨國合作的不斷發(fā)展,經濟全球化的繼續(xù)深入,特別是科技帶來的交通行駛方面使地球村成為可能?!巴鈬恕边@一群體在此背景上越來越多的走入公眾視野,“外國人”也成為主權國家在基本權利理論與實踐方面無法回避的一個特殊主體。何為外國人,就成為我們首先應界定的一個核心概念,本文將從概念和分類兩方面對外國人對外國人概念進行辨析,從而為外國人基本權利主體地位領域提供概念性支撐。
關鍵詞:外國人 ; 基本權利 ; 分類
一、外國人概念界定
何為外國人?這是我們在研究外國人基本權利主體地位之前首先要明確的問題。外國人我們口語上有時也稱“老外”,原則上,非本國公民的皆為外國人,而無國籍的自然人亦為外國人,具體來說就是指在一國境內不具有該國國籍的人。外國人作為國際法上的一個基本概念其目的實際上是針對公民在國內法中的概念而提出的。
國籍標準是外國人概念的共同標準定義,但它并不是唯一標準。除此之外,國內法標準與國民或者公民身份標準同樣適用于對外國人概念的界定。具體來說:
首先,國籍標準?!恫既R克法律辭典》中對外國人概念的界定就是以國籍為標準的定義,指出外國人狹義上指的是另外一個國家的公民,是生活在一個國家的領土上,但個人不屬于居住過的公民,或不屬于某一國家,包括那些具有外國國籍和無國籍的個人。1另外該標準還可以散見于國際文件以及一國國內法上的規(guī)定。舉例來看聯(lián)合國大會于1985年通過的《非居住國國民人權宣言》中第一條就明確說明不具有所處國國籍的個人即為可稱為外國人。國內法以法國的《外國人入境居留法國的條件及關于設立國家移民局的法令》為例,該法令第一條規(guī)定,任何人沒有法國國籍,都被認為是外國人。我國《國籍法》把不具有中國國籍的人認定為外國人。從以上幾條規(guī)定看來,國籍標準以是否具有該國國籍為唯一標準,也就是說具有該國國籍即為該國公民,反之則就是外國人,而不論該人是具有單一國籍或是多國國籍。
其次,國內法標準。《牛津法律大辭典》將其定義為外國人能生活在一個國家,但是根據(jù)國家的國內法其并不是一國國民或公民。2《元照英美法辭典》認為外國人是指可以在一國境內居住,但是不屬于該國公民或者國民的人。3學者提布科艾奧認為,外國人是指根據(jù)一個特定國家的國內法,不屬于該國國民的自然人。4從以上的定義與學說上可以看出國內法上外國人一般具有某些特征,例如“居住于一國境內”或是“獲得準許可以在該國居住”。因為從常理上看非外國人是不需要特殊規(guī)定既具有該些特征。
最后,國民或公民身份標準。美國與加拿大是該標準的典型代表,美國《移民與國籍法》認為非美國公民或者國民的任何個人即為外國人。加拿大《移民與難民保護法》規(guī)定既不是加拿大公民,也不具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的人為“外國人”,其中還包括無國籍的人。
以上三種標準對外國人概念的界定提供了基本標準。除了上述標準外,還可以從邏輯上對外國人進行界定:一種為排除法,非公民(沒有國籍)的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也為外國人;另一種為列舉法,列舉法是按照法律地位上的不同進行的分類。列舉法包括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的外國人和不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的外國人。享有豁免權的外國人是在國際法與各國法律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外國人,這些外國人往往是在一國中具有特定頭銜的某些人,例如一國的國家元首或是外交領事官員等;另一方面不享受外交特權與豁免權的普通的外國人,主要包括游客、學者、專家、學生等,當然也包括移民法中所規(guī)定的外國人。
二、外國人的合理分類
通常來說,公民與法人成為基本權利的主體已經得到了大多數(shù)國家憲法文本的確認,但這里所說的“人”或“公民”指的是具有本國國籍的自然人,排斥外國人成為基本權利的主體。但隨著基本權利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外國人也逐漸被納入的一國基本權利享有主體范圍之內。但討論外國人基本權利享有的主體性之前有必要對“外國人”合理分類、區(qū)別對待。在探討一國基本權利主體性時可以將一國境內的外國人用“長期居住的外國人”、“享有永久居留權外國人”、“一般外國人”以及“難民”幾種類別,以這幾種類別作區(qū)分可以看出外國人與本國公民地位的差異性。5我們作出這種區(qū)分實際上是為了從公民身份的角度上對公民與外國人進行區(qū)分,這種區(qū)別對待往往因為時間、目的的不同而不同。更具體來說一個外國人的年齡、在一國的生活年限以及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都對基本權利的享有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樣可以但以國籍標準的弊端予以減輕。外國人進入一國境內有往往多種多樣的原因,例如留學、工作、游歷、探親、短期居住、終身定居等。外國人與所處國的關系也隨著其在所處國目的與時間的變化而呈現(xiàn)差異性。在上面提到的出國目的中由于工作與留學出國的外國人與其所處國的關系通常認為緊密度不高,但是對于取得永久居留權的外國人單純以國籍為標準排除其在所處國基本權利的主體地位就難以站住腳的,其合理性值得懷疑。取得所處國永久居留權的外國人以其居住地為中心與所處國通過法律行為的方式不斷產生聯(lián)系。享有永久居留權的外國人群體與所處國公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在日常交往中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站在權利保障的角度上看將這樣一個群體納入基本權利主體范圍之內就符合情理之中了,這也對單純的國籍標準區(qū)分外國人的合理性提出合理質疑。我國香港地區(qū)就將“永久居住權”納入限制外國人權利的一個因素,并以此為標準對基本權利主體資格作出判斷。
一國公民對于所處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往往公民基本權利主體資格享有的隱藏性標準。這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大部分是基于長期或永久居住而產生的,而單純具有一國國籍并不當然的產生這種歸屬感與認同感。以是否享有永久居住權為標準將外國人分為兩類,對于享有永久居住權并且卻有居住事實的外國人往往被認為具備基本權利主體資格,居住事實實際上就是對歸屬感與認同感的培養(yǎng)期限,這也隨著國家與地區(qū)區(qū)別而產生不同。
我國憲法第 32 條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護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該條款實際上看,是對外國人基本權利主體資格在我國境內一般性規(guī)定,該條款未根據(jù)外國人來華目的、原因的不同而作出區(qū)分。同時第32條第2款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于因為政治原因要求避難的外國人,可以給予受庇護的權利。該條款可以看成以原因為因素對外國人入境的一種分類。該條款作為憲法中對外國人保障的概括性規(guī)定對于外國人入境分類具有現(xiàn)實性的指導意義。
三、外國人的概念界定的重要意義
回顧人類的文明史,古往今來追求權利,實現(xiàn)自由與平等意義上的個人尊嚴與價值是人類永恒奮斗的終極目標。外國人的基本權利主體地位問題是隨著國際交往的不斷深入而產生的,我國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可避免的加入到全球化之中。外國人與本國公民身份上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承認外國人基本權利的主體地位也不是為了要消除這種差異性。我們無意消除兩種基本權利主體的區(qū)別,但是我們有義務明確兩者的差異何在,這實質上是為了更好的保障個基本權利主體的地位。這是因為主權國家是基本權利實現(xiàn)的根本主體,只有一主體得到主權國家憲法與法律的認同,才有可能獲得實質上的救濟。承認外國人作為基本權利的主體也完善了自然法意義上的人轉變到主權意義上的公民所遺留的空白身份。而以上一切的前提都需要我們對基本權利主體中外國人的概念做出清晰地界定,只有這樣才能為外國人基本權利主體地位的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Thomson & West Press,Bryan A.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8th edition) [M].2004:79—108.
[2][英]沃克著,李雙元等譯.牛津法律大辭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 薛波.元照英美法詞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Carmen Tib.The Human Rights of Aliens under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M].Hague:Martinu Nijhoff Publishers,2001.
[5] [日]阿部照哉、池田政章、初宿正典、戶松秀典編著:《憲法—基本人權(下冊)》,許志雄審定,周宗憲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