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澤淵
2011年計劃司法文明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兼職教授,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法律人的價值精神、法律信仰和法律理性
——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觀念基礎
卓澤淵
2011年計劃司法文明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兼職教授,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中國的法律職業(yè)共同體是在中國現(xiàn)代化包括法治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也是在中國的法治建設與司法改革中發(fā)展形成的。法治中國與司法改革的推進都為法律人共同的價值精神、法律信仰、法律理性提供了場景和條件,而價值精神、法律信仰、法律理性又為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觀念基礎。
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形成需要相關的社會條件,也需要一定的觀念基礎。法律職業(yè)共同體是法律人的共同體。就法律職業(yè)共同體所依賴的社會條件來說,它并不是法律人所能掌控的,有時甚至是法律人無能為力的。但是法律人所能做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努力。作為法律人實際行動之思想基礎的就是法律人職業(yè)共同體的觀念認同。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形成,在相關主體的觀念上究竟要依賴什么,需要各個主體及其共同體具有什么樣觀念的職業(yè)認同,是值得特別重視的問題。我以為,法律人理當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觀念認同,并以這些認同的觀念作為職業(yè)共同體得以建立和發(fā)展的基礎。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于任何社會、組織都是特別重要的。對于個體來說,也許更為重要。對于一個集體及其成員來說,共同的價值訴求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十分必要。價值觀是一個群體得以凝結的精神因素。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形成必須以法律人共同的價值訴求作為精神依據。沒有對于公平、正義、自由、平等、人權等重要價值目標的基本認知與認同,法律職業(yè)共同體是無法形成的。
在法律領域,簡單地說,我們面對的無非是一堆案件以及各個案件中紛亂的證據。就案件的處理來說,則是一堆糾紛和疑難。要把糾紛理順,將疑難化解,我們必須抓住三個最基本的東西:一是事實,二是法律,三是價值。其中事實的認定是前提,是基礎,是任何案件要被準確把握和裁判的最首要環(huán)節(jié)。沒有事實意義上的正確,任何法律適用都將是錯誤的。法律上的事實,除非其主張得到相應主體的認可,否則都需要證據來加以說明。證據對于案件事實的查明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對于法律的理解就變得更為重要。法律人如何解讀法律,把它轉化為自己對法律的理解,再把它轉化成為拘留、逮捕等決定,乃至轉化成為裁定書、判決書等法律文書,更是需要對于法律的準確把握。
在事實、法律之上,就是價值這一元素的功用。因為,在法律實務中,對于事實的認定和法律的認知都離不開價值作用的發(fā)揮,并在此基礎上得出最終的結論。
作為案件的事實,應該說主要是證據以及由證據所證明的客觀事實。對于證據的認識,當然需要實事求是的哲學觀念與態(tài)度,也更需要我們以謀求公正作為訴求的價值精神;否則,我們就可能在事實認識上淺嘗輒止,被現(xiàn)象所迷惑,查不明事實,走向公正的反面,甚至無意之中成為了邪惡的幫兇。在某些案件的處理中,我們完全可能面對一堆證據,不知所措,無法準確而全面地認識證據,并運用證據,最終迷失方向。對于證據的評判和運用,需要法律的邏輯、智慧,更需要評判與運用者正常的價值觀念作指導。不論是證據認識上的淺嘗輒止或者不知所措,都無法真正把握事實,法律認知再正確都成為沙灘上的高樓,缺乏堅實的基礎。如何認定事實,需要價值觀念的作用。價值觀念指導著法律人對事實的認識。法律人所堅守的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念,以及堅守這些觀念的行動就是價值精神及其體現(xiàn)。沒有公平正義的價值精神,法律人,無論從事的是什么具體工作,對于事實認定的偏頗都在所難免。
就法律認知來說,一方面是運用法律的既有規(guī)定來認識案件事實,另一方面是依照法律的既有規(guī)定來處理案件。對于法律的誠摯理解永遠是極為重要的。對于法律的誠摯理解,要求認知主體具有良好的價值精神和價值運用能力。如果法律人自身不具備良好的法律價值精神,或無法準確理解法律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就不能正確適用法律。沒有靈魂的法律人完全可能走向法律價值精神所要求的反面,背叛價值精神。價值觀念是法律人理解法律規(guī)定、選擇法律條款、適用法律規(guī)范的最高指引。它體現(xiàn)著法律人的良知,制約著法律人的良能。法律認知上的價值指引,是確保案件被公平正義裁判的法寶。法律認知上的價值背離,導致對于案件法律適用上的錯誤,出現(xiàn)錯誤的裁判,也必然會導致冤假錯案。法律職業(yè)共同體對法律價值的趨同、認同、相同,具有共同的價值精神,是類似案件獲得類似裁判的前提與保證。
法律人作為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構成元素,必須具有對于法律的信仰。在法律人那里,法律不是能不能信仰的問題,而是必須被信仰。
其一,人類需要信仰作為其精神支柱。在一定意義上說,信仰是人類正常生活的精神內容之一,是人類社會行為的精神動力之一,是人類幸福生活的精神源泉之一。人類具有信仰,是人類精神生活崇高的必需。信仰屬于思想觀念的范疇。它使人類的精神生活豐富多彩,并具有神圣的意味。崇高的精神生活必須以崇高的信仰作為內在的支柱。信仰是人類幸福的重要源泉,它能為人類的內心與行為提供最具有感召力的推動力量。人們一旦具有信仰,并為此信仰的目標奮斗,他們的內心就會充實、堅定。即便他們面臨的是苦難,也會毫不畏懼,一往無前;即使是犧牲,也可能產生出因信仰而具有的幸福感和崇高感。沒有信仰照耀的人生也許會因此而暗淡,沒有信仰支撐的人生大廈甚至會因此而坍塌。沒有信仰就難以有高尚的行為。沒有信仰的人,必然是沒有敬畏的;沒有敬畏的人,難免會走向墮落。他們可以藐視一切,無所不為。沒有信仰的道德低下者往往成為流氓、惡棍、魔鬼,他們的社會行為就極有可能演化成為危害社會的惡行。人類信仰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法律是人們在法律社會中所應當具有的重要信仰之一。
其二,法律是可以被信仰的。在過去的一個時期,不知是什么原因,有的學者竟然提出并論證法律是不可信仰的。在我看來,這樣的結論多少有些魯莽與草率。古人乃至今人,對山川河流都可以信仰,為什么對于法律不可信仰呢?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太陽后面有個太陽神,月亮背后有個月亮神,山的背后有個山神,水的背后有個水神,乃至門有門神、灶有灶神,不一而足。這些虛無縹緲的神都可以被人們所信仰,實實在在的法律又何以不能被人們信仰呢?對于信仰,當然不能用簡單的理性來解釋。我們當然不會認為法律背后有個法律神,但是作為一種神圣的規(guī)則——法律,在理性的指導下,我們又為什么不能信仰呢?歷史與現(xiàn)實中,法律被遵守并不一定都緣于人們對于法律的準確理解和全面掌握。一些沒有什么文化的鄉(xiāng)間老農,他們對法律知之甚少,僅憑對于法律的信仰,憑直覺判定什么是違法、什么是不違法,就能長期不違法。對于那些難以判定的部分,他們也能有效抑制自己的行為,避免以身試法、觸犯法律。他們的道德觀念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人們對于法律的敬畏以及信仰也一定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其三,法律是必須被法律人信仰的。法律要得到人們的尊崇,當然需要我們對于法律作出世俗化的認知,但是這種世俗化的認知并不排斥它應有的權威性、神圣性。正是這種權威性、神圣性構成了法律可以并能夠被信仰的客觀基礎。法律如果不被人們所信仰,僅僅是基于國家暴力的威懾而不得不服從,那么,人們對于法律的尊重效果就必將大打折扣。因為,許多人一旦享有違法而不受制裁的特權,就可能濫用這種特權,演化出赤裸裸的違法和犯罪。對于普羅大眾而言,對于法律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出高深的理論解讀,只要能夠認識法律,并自覺地服從法律,遵從法律的召喚,為其所應為,為其所必為,行乎法、止乎法,足矣。其中,他們對于法律的信仰就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種信仰對于他們的守法行為甚至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法律信仰,既是阻止違法犯罪的精神屏障,也是人們生活幸福、無違法犯罪之虞的觀念保證。對于法律人來說,信仰法律的意義就不僅僅如此了。如果沒有對于法律的信仰,完全絕對世俗而卑下地看待法律,法律人就背叛了自己的本質。法律人與非法律人所不同的一個重要的差別在于他要對諸多的人和事,適用法律,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定、決定、裁判。法律人對于法律的信仰缺乏,往往是他們褻瀆法律、濫用法定權力的思想淵源。法律人法律信仰的缺失,必然導致對于法律的輕侮,其結果必將危害法律及其適用,傷害社會公正。
其四,信仰是法律職業(yè)共同體得以形成并維系的精神黏合劑。法律信仰是法律人的精神特質與外在標志。非法律人中有的人確實會有法律信仰,甚至許多人都可能具有對于法律的信仰。但是作為法律人來說,則必須人人都具有對于法律的信仰。盡管現(xiàn)實世界會不斷摧殘法律人的信念,甚至不斷動搖他們的信念,但是即便他們認為現(xiàn)實的法律無用,也應期待法律有用起來。他們對于法律效用現(xiàn)狀的態(tài)度,并不是他們信仰法律或者不信仰法律的理由,反而應當是他們更加努力推進法治的動力。作為一個應然意義的法律人,他們對于法律的無用狀態(tài)有憤懣,這些憤懣只能理解為是對法律效用更深層次的渴望,是法律信仰或者信仰法律的另類體現(xiàn)。有著法律信仰的法律人除非是過失,否則他們不會對法律不恭,更不會故意褻瀆法律。就法律人相互的關系來說,對于法律的信仰,是法律人,更是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精神紐帶。一切藐視法律的人都不配作為法律人。即使從事著法律人的工作,他們也不過是披著法律人外衣的稻草人,有的甚至是法律界的江湖術士、騙子、惡棍和罪犯。如果沒有對于法律的信仰,是絕對無法成為真正的法律人的。
最后,法律信仰是法律共同體能夠在法律上達成一致的橋梁。法律共同體的成員之間會有諸多的差異,并由此引發(fā)和存在分歧。法律實務工作者與法律理論工作者之間,警察、檢察官、法官、律師之間,由于角色、視角、視野等方面的差異,也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們存在分歧的同時,又完全可能達成一致。是什么促使基點不同、視角不同、利益不同的他們達成一致的法律認知,產生相同的法律需求,并在許多方面達成共識,演化為實現(xiàn)和維護法治的共同行動?回答可能各異,原因也確實很多,諸如事實、法律、認識、社會等,但是任何人都無法否定法律信仰在其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也許就是共同的對法律的信仰,促使他們有可能并確實地具有了一致性的認識、妥協(xié)、認同、協(xié)調、奮爭等。法律信仰,可以促使不同的法律人達成一致、放棄分歧、彼此認同。法律信仰具有不可言說的魅力與魔力,在許多時候都可以發(fā)揮出神奇的作用,對法律人的認識進行統(tǒng)攝、整合乃至推動其一致化。
法律的產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與非理性相聯(lián)系。但是在總體上,法律肯定是理性的產物。如果一定要認為理性與非理性都與法律的產生具有某種必須的聯(lián)系的話,那么非理性的存在為法律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性,理性的存在則為法律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如果要評估理性與非理性二者各自對于法律起源的意義,就不難發(fā)現(xiàn),法律的出現(xiàn)在根本上是依賴于人的理性的。沒有理性,人類不會創(chuàng)立法律、制定法律,更不會完善法律、發(fā)展法律。如果沒有非理性,沒有違法犯罪,那么制裁違法犯罪的法律還有什么必要制定呢?所以說,非理性使法律的產生成為必要。沒有理性,人類也就不可能制定并運用一套法律來預防和懲罰違法犯罪。理性為法律所依賴,沒有理性,法律就不可能產生和發(fā)展。
就所有社會成員在法律上的理性程度來說,法律人對于法律的認識,遠不同于一般的其他民眾,應該具有更高的理性水平。從應然意義上講,法律人是經過法律專業(yè)訓練,并從事法律職業(yè)的人。他們具有常人所不及的法律知識基礎與法律工作環(huán)境。對于法律上的是與非、對與錯、合法與不合法、犯罪與非犯罪,其認知不僅高于一般社會公眾,而且具有更大可能與更大程度的一致認識。原因是他們具有共同的法律理性。因為,在非理性意義上,即使是法律人也可能對同一法律現(xiàn)象作出各不相同的認識,得出千奇百怪的結論。
由法律人所組成的法律職業(yè)共同體,更應該具有對于法律的理性認知。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共同理性,除了他們與常人無異的認識能力之外,更有專業(yè)素養(yǎng)的內涵。作為法律人,一是他們都接受過大體一致的法學教育,具有共同的教育基礎。在接受法學教育的過程中,盡管各自的收獲不一、水平不一,但是這種教育為他們的共同理性提供了基本的也是共同的認識基礎。所掌握的法學基本概念、范疇、知識、邏輯、原理、思維等都構成他們的理性能力。相同的法學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師資力量、圖書資料、教育環(huán)境等,熔鑄出共同的法律理性。二是他們所依據的都是同一的法律體系包括相同的法律制度、規(guī)范包括條款。法律文本的供給是一致的,這種文本的量度對任何法律人都是一樣的,無所差別。所差別的只是他們知悉的狀況和解讀的樣態(tài)不同。共同的、客觀的法律文本為其共同的法律理性提供了客觀基礎。面對同一的案件,不同的法律人都會去找尋相同的法律制度、規(guī)范、規(guī)則,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行業(yè)規(guī)章、司法解釋、類似判例等。三是他們面對的是一樣的客觀事實,這是他們法律理性的事實基礎。不管對于證據如何解讀、認識,所面對的當事人、案由、訴求、證據總是一致的。不同主體的認識差異是存在的,有時是巨大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但是它并不能改變案件事實本身的狀態(tài)。案件事實的客觀性為同一案件被不同主體的審視并得出公允的結論提供了現(xiàn)實可能,也為一些歷史錯案被重新處理提供了事實條件。這就是不同審級、不同時間的法院、法官能對同一案件重新審判的重要原因。
法律人的共同理性不僅體現(xiàn)在案件的認識與處理上,而且體現(xiàn)在不同類別的主體之間。法官、檢察官、警察、律師、法學學者,他們對于案件的認識都是以自身的理性認識作為基礎的。他們的這些認識是可以通分的。他們之間完全可以找到最大公約數,進而形成法律人共識,其實這也就是法律職業(yè)共同體能夠建立并維系的重要原因和主觀條件。
中國的法律職業(yè)共同體是在中國現(xiàn)代化包括法治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也是在中國的法治建設與司法改革中發(fā)展形成的。法治建設、司法改革都為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最好的歷史條件。法治中國與司法改革的推進都為法律人共同的價值精神、法律信仰、法律理性提供了場景和條件,而價值精神、法律信仰、法律理性又為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觀念基礎。相信經歷了法治中國建設、司法體制改革的法律職業(yè)共同體必將得以真正的形成,并以其前所未有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