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燕
素質教育的今天,數(shù)學差生是否會增加呢?這是老師和家長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學生自我學習的時間增多了,利用這些時間學生都去做什么還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全程監(jiān)督和引導。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這是一種需要,這種需要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里的反映,它表現(xiàn)為學習的意向、愿望或興趣等形式,對學習起著推動作用。學習動機是在不同的生活條件、教育條件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現(xiàn)象。
一、端正辦學方向,排除心理障礙
要喚起差生的學習動機,關鍵在于端正辦學方向。首先,教育部門要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現(xiàn)象,不以各種形式對校長和教師施加壓力,不下達升學指標,不以升學率高低對學校和教師進行獎懲。
把每個學生培養(yǎng)成國家合格人才,是學校應盡的義務和職責。差生不是不能轉變的,教師在差生轉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家庭學習條件、智力發(fā)展特點和學習基礎的不同,學生學習進度就存在階梯,其成績就 存在差異。教師對于那些思想和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要積極地接近他們,善于和他們談心,在交談中幫助他們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提高自我認識水平,使他們感情上得到安慰,理智上得到調整,自尊心獲得補償。
二、進行學習目的教育
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在于使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把學習與 社會需要聯(lián)系起來。而對于思想和學習不太求上進的差生,又必須把社會需 要與他們的切身利益聯(lián)系起來,使他們有一種“危機感”,以促使其逐步產生學習動機。例如,為了幫助一名身殘學生克服厭學情緒,班主任與他多次促膝談心,啟發(fā)他認識到,當今時代需要有理想、有知識、身體健壯的人。身殘無法挽救,只有刻苦學習好文化知識,獲得一技之長,彌補身體上的缺欠,將來才可能符合社會需要,才有出路,要向張海迪學習。與此同時,通 過多種方式給他補課。結果,這個學生確立了一個初步奮斗目標。
三、組織實踐活動
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文化知識的作用,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的不足,從而引起學習的需要,產生學習動機。
四、幫助積累知識
教育心理學研究證明:當某一方面的實際知識的積累達到一定水平時,就會產生對這類知識的興趣。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差生積累知識。
五、利用原有動機遷移
在學生沒有學習目的、缺乏學習動力的情況下,利用他們所喜歡的其它 活動動機,使這種動機和學習發(fā)生關系,把它轉移到學習上去,從而產生學 習要求。
例如,某位差生,喜歡畫畫,當班內開設“字畫欄”時,他積極投稿,為鼓勵他,教師特意為他舉辦了個人畫展。在他畫畫興趣達到高峰時, 教師啟發(fā)他說,畫畫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很有關系,大的畫家都是知識修養(yǎng) 很高的人,你要想在畫畫方面有所長進,有所建樹,就必須好好學習。教師的一番教導,使他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學習態(tài)度發(fā)生了改變。轉
六、制造“饑餓感”,培養(yǎng)學習動機
所謂制造“饑餓感”,就是使學生從“飽食終日”的心理狀態(tài)下擺脫出來,使之感到某種精神上的“饑餓”。
現(xiàn)代的學生一般都過著優(yōu)裕的物質生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無所用心,不思進取,甚至精神萎靡。對于這種學生,恢復制造“饑餓感”的 教育,乃是重要的課題。信息如洪水洶涌而來,不知“知識饑餓”的學生是很多的。例如覓書的需求源于知識的饑餓。對于不知“知識饑餓”的學生來說,書籍不可能是需求的對象。當教科書及其它書籍源源不斷地提供在他面前時,他是不會主動地尋覓書籍的。這樣,信息過多剝奪了知識饑餓感。因此,提供給學生的書籍不能過濫。即使教學上必要的讀物,也應當?shù)却衅浔匾獣r予以提供,無論在學校、在家庭,不宜提供過多過濫的參考書籍。再者,作為積極的動機,應通過種種的體驗,使之意識到“未知的世界”,培育求知欲。覺悟到無知,是制造“饑餓感”的契機。在這里,必須使學生直面未知的世界,如果把學生緊緊捆在課桌上,這種體驗就少了。從廣泛的 體驗中培養(yǎng)興趣和愛好乃是培養(yǎng)動機的重要教育。
七、成功率與差生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
1.布置適于學生能力的難度恰當?shù)恼n題。課題不能過難,也不能過易,以成功率符合要求左右為宜。遵循這一原則選擇學習課題,會調動每一個學 生的積極性。不過,現(xiàn)實的狀況并不可能那么理想化。在班級授課制條件下,面對數(shù)十名學生布置同一課題,要求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成功率在 1/2者,僅僅是其中極少數(shù)的學生,對于其他學生來說,要么太難,要么過易。在學習課題和學習時間上對全員提出統(tǒng)一化的要求原本是不合適的。因此,需要在現(xiàn)行制度條件下,在盡可能的范圍內謀求個別化。
2.引導學生擁有適于自身能力的要求水準。成功與失敗,是受達成水準與要求水準之差所制約的。如果達成了要求水準以上的成績,應判斷為成功。
3.使學習課題與學科的價值判斷多樣化。無論什么課題、什么學科,在能夠達成的場合,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這一點非常重要。在考試體制下的學校里,只要取得了高分,而且主要學科取得了高分,就被認為是成功了。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更應該關注,與關心差生,要努力培養(yǎng)差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差生轉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