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源源
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一篇篇古典詩歌閃耀著情感的、智慧的、審美的光輝,對滋潤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說:“美人之光,可以養(yǎng)目;智者之詩,可以養(yǎng)心?!惫诺湓姼柙谡Z文教學內容中占據著一定的比例,學習古典詩歌能夠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夠讓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p>
但由于古典詩歌距離學生的時代久遠,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相差很大,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因而對古典詩歌不免敬而遠之。加上傳統(tǒng)教學,一些老師采用“字字解釋、句句翻譯”八字真經教學法,大大破壞了詩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滿靈性的古典詩歌變得索然寡味,毫無生機。那么新課改下的詩歌教學呢?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但筆者仍發(fā)現,課改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好的態(tài)勢:
現象一:為了讓語文課變得像聽音樂、看電影般有趣,不少老師在課件中集中了大量音像信息,如,圖片、影視作品片段。盡管拉近了古今距離,但大量的課堂時間被用來播放音像,學生看得挺有意思,但讀書時間越來越少,誦讀聲音越來越小,以前那種書聲瑯瑯的語文課堂氣氛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沖擊下已岌岌可危。
現象二:教師片面追求“課堂交流氣氛活躍”。什么叫“活躍”?就是問問答答,你說,他說,大家說。于是不斷設問,忽略了問題的有效性,只要交流討論不斷,課堂熱鬧就行。學生倒也積極,可一堂課下來沒有實際收獲,無論是考場應試能力還是文學欣賞水
平,均得不到實質性提高。
現象三:教師片面地理解語文學習的拓展與延伸,把這一環(huán)節(jié)當成語文課堂改革中的一個招牌,似乎擔心如果哪一節(jié)課沒有貼上這一標簽,就會被評課者判為不符合課改理念的陳舊課型。所以,一節(jié)課時間再緊,內容再多,必定安排哪怕三五分鐘來“延伸拓展”。為延伸而延伸,當然沒效果。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以《歸園田居》教學為例,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力求做到務實不務虛,讓詩歌教學也盡量實在有用。具體如下:
一、以讀為本,領會詩意、詩情
詩歌的特點是富于節(jié)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回腸蕩氣,使人百讀不厭。只有把節(jié)奏韻律全讀出來,才能漸漸體會詩歌之精妙。古人對詩歌的理解有著十分精辟的論斷,他們強調讀詩主要是品味詩中表達出來的一種意、一種情、一種韻,而不是落得太實,講解太清楚,因為很多詩是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的。所以,我在教學《歸園田居》時,為了使學生充分體會詩中的意境,配合詩歌內容,讓學生多層次誦讀,并配合樂曲伴奏,在課件上簡單匹配古典色調和詩人筆墨繪圖,盡量還課堂瑯瑯書聲。
二、結合考試與鑒賞需求,實際設問
詩歌的文字具有概括性,但卻是我們離不開的。只有結合文本,才能讓學生進入詩境,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引起情感上共鳴。如,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回答以下問題:(1)塵網、樊籠具體指什么?運用了什么修辭?(2)據此為作者眼中的官場性質做個概括?(3)以此做比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通過一系列問題,既包括文本解析,又聯系思想情感,不僅幫助學生讀懂了文本,還理清了詩人的感情線索。
三、結合高考需求進行拓展
考慮到作者已經相對熟悉,我把拓展部分做了簡單處理。一是設問“作者用這些平凡意象描繪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要求跳出本詩,結合高考鑒賞答題技巧,形象描繪圖景,概括氛圍特點。學生思考積極,回答相當到位。二是接著只延伸了蘇東坡和林語堂的兩個評價名句,與作者情感結合,讓學生充分認識了詩人的精神。如此拓展,簡單實用。
綜上所述,詩歌教學應當盡量做到務實而不務虛,課改在詩歌教學方面理應如此。
(作者單位 重慶市綦江中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