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際芬
摘要:本文基于圖書文獻分類要求,重點介紹分類排檢法和主題排檢法的內容和實施細則,為圖書館藏資源的分類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圖書文獻 分類排檢法 主題排檢法
分類與主題既是編排文獻,也是檢索文獻的兩種不同的方法,一向為人們所使用。
1 分類排檢法
這是根據文獻反映的知識內容,按學科的邏輯次序,分門別類組織文獻的方法。分類遍排法的基本原則是知識的系統(tǒng)性。歸類標準是學科的性質,而不是知識對象。此法有助于按類檢索文獻,了解其學科類屬。
我國圖書分類法產生于漢代。當時劉向、劉歆編撰出我國第一部分類目錄《七略》隨后班固據此編撰出《漢書藝文字》。《七略》與《漢書藝文字》是儒家學說為主的六分法的體系,即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shù)、方技。西晉初年改六分法為甲、乙、丙、丁四部。東晉初年又改四部內容為甲部記經書,乙部記史書,丙部記子書,丁部記文集。四部次序由此確定。唐代魏征撰《隋書經籍字》,以經、史、子、集名稱標示四部類名,從此定為永制。清代乾隆年間篆修《四庫全書》,紀呁等在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的基礎上加以修訂整理,定為四十四類;其中有十五類再分子目。從此,公私藏目錄書均以此分類古籍。《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也是采用修訂的四部分類法。因此,掌握四部分類法就等于有了一把打開古籍寶庫的鑰匙。
《四庫全書總目》類目如下:
經部——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小學類。
史部——正史類、編年類、別史類、雜史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史評類。
子部——儒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y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shù)類、藝術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道家類。
集部——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詩文評類、詞曲類。
從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雖然出現(xiàn)過幾十種圖書分類法,其中影響較大的是三十年代出現(xiàn)的劉國鈞所編《中國圖書分類法》,這部分類法曾被圖書館屆廣泛應用于編制館藏分類目錄。
建國以來,創(chuàng)制出多種圖書分類法,其中《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被應用于編制館藏目錄、書目和索引。
2 主題排檢法
這是一種以規(guī)范化的自然語言作為文獻主題標識符號的編排法。它按照文獻內容來揭示其中所討論、研究的對象和問題,而不是從科學分類體系來考察與區(qū)分類別。規(guī)范化的自然語言就是標題。標題是用來描述文獻主題內容,標引和檢索文獻的標準詞匯。標題表則是進行文獻標題工作的主要依據。
為了使用漢字信息系統(tǒng)電子計算機進行圖書情報檢索,近年來在北京圖書館主持下,全國五百多個單位協(xié)作,編輯出版了綜合性的《漢語主題詞表》。收錄主題詞十萬八千五百多個。每個主題詞下又附有英文譯名,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個系統(tǒng)分別編制。每一部分的主表按主題詞的漢語拼音順序,由前往后逐字母對比排列。主表之后,編有附表及詞族索引、范疇索引、英漢對照索引,共分三卷十個分冊。這部詞表具有范圍廣、級別深、詞量大與英漢對照等特點。此表的正式出版,為全國主題檢索體系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于主題法是從文獻資料所論述和研究的具體對象和問題出發(fā)選擇的標題,所以不論主題如何專深,也不論主題的學科性質如何相互交叉、滲透和復雜,都能用一目了然的標題和敘詞予以標引和檢索,比較適應工具書排檢的要求。
主題排檢法常常要結合另外一種檢字法來組織標題,一般按標題首字的漢語拼音字母排列。
分類排檢法與主題排檢法提供了兩種不同的編排與檢索的路線。前者從知識之間的科學關系出發(fā);后者則直接從事物或問題本身出發(fā)。盡管有時二者用同樣的名稱做類目或標題,其意義是不完全相同的。
我們既要看到知識的系統(tǒng)性是分類排檢法的主要特征,知識的直接性是主題排檢法的主要特征;又要看到分類排檢法含有主題法的因素,主題排檢法也含有分類法的因素。有些稱之為按類編排的工具書,實際上不完全按類編排。有些稱之為按主題編排的工具書,實際上也不完全是按主題編排。
參考文獻:
[1]鄧順國.分類法主題法一體化問題的探討以及《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類目與《漢語主題詞表》主題詞對應試驗[J].圖書情報知識,1986(04).
[2]劉榮.關于《漢語主題詞表》的編制與使用[J].湘圖通訊,1980(04).
[3]羅嚴珍.《四庫全書》與四部分類淺論[J].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