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笑菊,何麗麗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學院 社會科學部,浙江 舟山316021)
心理效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中的運用
劉笑菊,何麗麗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學院 社會科學部,浙江 舟山316021)
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促進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一輪改革,從心理層面研究近因效應、名人效應、超限效應、共生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感動效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中的作用,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是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路徑.
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法;心理效應;運用;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思想性,其實質是育人,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案例教學法作為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案例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案例的選取、分析討論還是案例的歸納總結,只有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合理運用近因效應、名人效應、超限效應、共生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感動效應等心理效應,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心理潛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美國心理學家盧欽斯以所編撰的兩段文字作為實驗材料研究了近因效應現(xiàn)象,認為人們在對某一事物形成總體印象的過程中,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這種心理效應稱之為近因效應[1].近因效應告訴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最近或最后的印象對人的認知有強烈的影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案例教學中,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載體,案例的選取則是提高教學效果、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證.運用近因效應選取案例,首要的是講求案例的時效性.社會上發(fā)生的熱點、焦點案例十分豐富,能夠用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案例的也很多,為了更好地運用心理效應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在選取案例時,應該盡量選取最近發(fā)生的,或當時發(fā)生的案例.如在講解道德觀教育時,可選取當年評選的感動中國人物事跡作為教學案例.由于感動中國人物的現(xiàn)實性,使得學生易于置身其中;也由于人物事跡的真實性和鮮活性,使之更具有說服力,更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可以通過案例所提供的現(xiàn)實信息豐富自己的認知,并運用所學習的理論、觀點、方法分析案例,了解社會,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
所謂名人,泛指在社會上有一定知名度、美譽度以及特定的人格魅力的人士,他們一般是在某一領域有其過人之處,有著一呼百應的影響力,是人們心目中的偶像,因而經(jīng)常被仿效或借用.因此,在心理學上把名人的出現(xiàn)所達成的引人注意、強化事物、擴大影響的效應,或人們模仿名人的心理現(xiàn)象的統(tǒng)稱為名人效應.名人效應說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最容易因為名人本身的影響力而產(chǎn)生一種信服和認同感,從而自我激勵,立志成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其內容的理論性和抽象性,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教學效果不佳,而借用名人效應,將名人事跡等融入到教學中來,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例如,當前有很多學生總把自身的不成功歸結為自己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思想政治課上播放了俞敏洪的勵志演講,用俞敏洪這個案例來激勵學生拼搏進取,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奮斗目標,取得了較好效果.運用名人效應選取案例需把握以下幾點:第一,案例的主人公應是學生崇拜的,貢獻突出的科技精英、商界驕子、文壇泰斗、政壇領袖等,用他們的事例來豐富教學資源,更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各種理論的詮釋.第二,案例內容的選取應具有典型性.要以教材為中心,選取案例中與教材理論知識有內在聯(lián)系的,能反映和揭示教學內容所指向的問題的,能夠以小見大、以點見面的一些案例,用這些案例去深化理論知識,提升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第三,案例的選取還應具有針對性.不能因為是公共基礎課,就以一個案例講到底,而應以學生為中心,貼近學生的實際,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相應地選取不同的案例[2],做到有的放矢.只有這樣才能帶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同感.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受眾極不耐煩或產(chǎn)生逆反心理的現(xiàn)象[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過程中,有效避免超限效應有利于教學效果的充分發(fā)揮.超限效應的運用要求教師在分析教學案例時應把握幾個 “度”.一是案例分析的時間要適度,過長時間的分析會使學生的神經(jīng)細胞處于抑制狀態(tài),從而影響了學習的效率,不利于理論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其案例教學中理論講解要適度,避免純粹的理論知識灌輸,應通過分析、講解案例將課程的基本理論原理與案例內在地整合起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和探究問題的心理,從而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三是案例的數(shù)量要適度,案例教學的重點不是要學生清楚地記得案例中的人物或情節(jié),案例本身并不是教學的重點,它只是處于教學輔助性的地位,因而在教學中案例不宜過多,一般只需選取二三個典型的案例,就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這些“度”的把握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案例教學非常重要,如果“過度”就會產(chǎn)生“超限效應”,而如果“不及”,又達不到教學的既定目的.例如在職業(yè)道德專題的講解中,不能對每個行業(yè)都去選取案例,這樣會導致本末倒置,適得其反.實際上,根據(jù)學生的心理,只需選取幾個與學生所學知識相關行業(yè)的典型案例,讓學生集中焦點分析討論,即可有效避免超限效應,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只有掌握好一定的“度”,才能做到對案例的分析恰到好處,成功避免“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的超限效應.
共生指共同生存發(fā)展,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既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對共生現(xiàn)象進行理論研究最早是從生物學家開始的,他們發(fā)現(xiàn)在自然界中,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于是就將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xiàn)象稱之為“共生效應”.之后人們把共生效應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中,如英國卡迪文實驗室從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現(xiàn)了25位諾貝爾獲獎者,便是“共生效應”的一個典型的范例.在猶太經(jīng)典《塔木德》中有一句名言: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學會嗥叫;和那些優(yōu)秀的人接觸,你就會受到良好的影響.共生效應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啟示是,在案例討論中,應該在發(fā)揮自己主導作用的同時,更好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充分運用并不斷強化“共生效應”,啟發(fā)鼓勵學生采用多向、發(fā)散性思維方式,對案例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地詮釋和分析,并通過小組討論、自由發(fā)言的方式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自由交流的渠道,讓學生在這樣一種群體環(huán)境中思想得到碰撞、情感得到交流、能力得到提高[4].
羅森塔爾效應指人們基于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chǎn)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其實質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xiàn)象.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決條件,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fā)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能產(chǎn)生奇跡,能改變人的行為,增強人的自我價值,使人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中,對案例進行歸納總結是案例教學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最終落腳點[5].在該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對案例教學全過程進行歸納、總結、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表現(xiàn)和發(fā)言進行評價.學生的理解和觀點往往缺乏全面性、系統(tǒng)性、深刻性,教師應當按羅森塔爾效應要求,在案例的歸納總結中盡量多看到學生的優(yōu)點和長處,少提出學生的缺點和不足,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引導其打破常規(guī)思維模式,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要對學生提出美好的期待,使之產(chǎn)生一種改變自我、完善自我的動力,自覺地努力學習和實踐,以使自己符合老師的期望,從而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合格接班人的目的.例如,一些未考入理想學校的大學生,尤其是一些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存有自卑心理,在學習中缺乏激情和熱情.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中應多給予學生一些表達的機會,并對于他們的表現(xiàn)和發(fā)言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表揚,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使他們向著老師的期望而不斷努力.
感動效應是指隨著大量“感動”事件的不斷涌現(xiàn),很快在全社會產(chǎn)生帶動效應,激發(fā)更多人心中蘊藏的向善因子,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因感動而行動的現(xiàn)象,稱之為“感動效應”.在越來越多的“感動”中,道德的光芒在最細微和最平凡處頻頻閃現(xiàn),感動人心、震撼靈魂,在感動力量的推動下,全社會掀起了“發(fā)掘感動、學習好人、追尋真善美”的熱潮,一大批愛國敬業(yè)、樂于奉獻的先進楷模不斷涌現(xiàn),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星空裝點得分外輝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感動效應要求教師在案例教學的歸納總結中,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全面推進以來出現(xiàn)的“感動案例”加以分析和倡導,在學生中催生一種“感動效應”.例如,在近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筆者選取了本校學生英勇救人不留名的案例.在對這一案例進行歸納總結時,著重強調了該同學在危急關頭的所作所為折射出的道德的光芒,很多學生在感動中深受啟發(fā).當然,“感動”的力量不只在于使人欽佩,更在于促人行動,應當使學生因感動而行動,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促進學生不斷進行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
從心理學的視角研究心理效應在案例教學中的運用是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在案例教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中對不同心理效應的運用,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和熱情,而且切實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從心理學的視角研究心理效應在案例教學中的運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1] 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姜相志.運用案例教學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J].教育探索,2007,27(1):45- 46.
[3] 陳萬伯,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龍妮娜.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與課堂心理環(huán)境的優(yōu)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26(10):172- 174.
[5] 陳蓓.案例教學法的價值追尋及實踐反思[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6):20- 22.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effect in cas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LIU Xiao-ju,HE Li-li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llege,Zhoushan,Zhejiang 316021,China)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not only is beneficial to motivating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but also improves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With the new round of reform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it is an important path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recency effect,celebrity effect,transfinite effect,symbiotic effect,Rosenthal effect and moving effect on cas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and use it in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case teaching;psychological effect;application;effectiveness
G 424.1
A
2095- 3550(2014)01- 0080- 03
2014- 02- 25
劉笑菊,女,江蘇泗陽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liuxiaoju2002@126.com
(責任編輯:趙國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