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玲
“先學后教”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
■吳建玲
有“疑”有“問”是“先學后教”的課堂所產生的最大亮點,是有成效的學習進入高級境界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自主性、能動性、獨立性學習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這一切源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預習把學生能解決的問題提前解決了,產生的思考與疑問便成了課堂進一步學習的寶貴資源。一次,學生的疑問的深度和獨特的見解常讓我震驚:那是《找最小公倍數(shù)》一課,在我歸納完方法之后,一位叫章富淵的同學舉手道:“老師,兩個相鄰的偶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它們的乘積除以2,而相鄰的奇數(shù)的最小的公倍數(shù)則是它們的乘積,我的想法對嗎?”“老師,露在外面的面是不是指我們看得到的面?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把物體堆放在玻璃桌上,它們底面還是看得到呀?!币晃唤杏茸狭盏耐瑢W對我的提法提出了質疑。在新課堂里,先學中產生的疑問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催化劑。
值得注意的是: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大膽提問。學生在課堂不敢提問,主要是因為有心理顧慮;因此,對大膽提問的學生,不論問題質量如何都應給予鼓勵。對提錯問題的,啟發(fā)他用另一種方法思考,樹立自信心;對于提出的問題富有思考性的,可因勢利導,采取個人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的形式加以解決;對于提出的問題超過學生現(xiàn)階段所學知識范圍或教師一時難以回答的,要給學生講明原因。這樣,學生就沒有精神束縛和心理負擔,上課自然會積極舉手,踴躍發(fā)言。
啟發(fā)和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對待課本里的每一段文字說明、每一道例題、每一條結語甚至每一幅插圖。例如,在教學《分數(shù)與百分數(shù)的互化》時,我和學生一起閱讀,并不時提出示范性的問題,學生受到啟發(fā),也紛紛提出問題:在分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的方法中,把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除不盡時,為什么要保留三位小數(shù)?如果把分數(shù)先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shù)再化成百分數(shù)可以嗎?為什么把分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的方法中,要用“通常”這兩個字?這樣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印象更為深刻。
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式情境,讓學生主動提問。學生已有知識與未知知識之間的矛盾沖突,可以激發(fā)學生認知興趣和探索愿望。教師應善于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式的情境,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產生了對新知識的需求,并在興趣的激勵下,通過探索去掌握新知識。如教學“面積的認識”時,結合新課的導入板書“面積”二字后,問學生:“你想知道有關它的什么知識?”學生思考后提出“什么叫面積?”“面積和誰有關系?”“學習了面積有什么用”等問題。教師便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出發(fā),引導研究“面積的含義”,聯(lián)系粉刷墻壁、地磚等生活中的實際事例,學習“面積的應用”,并在應用中幫助學生理解“面積”與“線段”是兩個不同的幾何概念,這樣就能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探索之中。
教學中,有意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進行數(shù)學學習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產生強烈的問題需求和迫切的探究心理,從而樂于提出問題。如在教學“計算與應用”一課時出示:我國汶川發(fā)生罕見地震,為支援災區(qū)學生的學習,學校開展了捐款活動,其中:三年級捐款2000元;四年級比三年級少捐200元。根據(jù)上面提供的信息,要求學生選擇其中的部分信息或全部,提出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數(shù)學問題,由此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
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用”中“問”。兒童思維離不開實踐活動。在知識應用中必須精心設計一些實踐題,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切身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例如:“如果準備到文具店買作業(yè)本,買本子時應該考慮考哪些問題:每本的單價是多少?身上的錢夠買幾本?應找回多少錢?這是每個學生都有的生活經歷,學生將生活問題轉化為數(shù)學問題,提高了數(shù)學應用的能力。
角色換位,鍛煉學生提問的能力。教師和學生進行角色換位,變教師提出問題為教師提供素材,讓學生根據(jù)素材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墩砼c復習》課中,我出示了一個長方體紙盒,對學生說:“現(xiàn)在請你們提出問題,老師回答,同學們都來判斷,大家覺得好不好?”學生表示同意,思考后,各小組開展了合作學習,氣氛十分熱烈。學生們先后提出:將這個紙盒放在書柜上,所占柜子的面積是多少?如果在它的四周繪上美麗花紋,繪花紋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把這個長方體木塊切成兩個完全一樣的小長方體,表面積最多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如果把這個長方體木塊切成棱長為2厘米的小正方體,著色4面有幾個?拿走其中的一個小正方體,它的表面積和原來長方體的表面積相比有變化嗎?”通過角色的轉換,一方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又訓練了學生提出問題的思維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欣賞和贊美?!?因此,教師應善待孩子的提問,對學生所提的問題要及時表達自己積極的反應,如,你的想法真的很奇妙,很有啟發(fā),從你所提出的問題中,就可以看出你的知識面很廣。也可以采用一些更加鼓勵的方式,如鼓掌,伸出大拇指,做一個OK的手勢、榮譽命名等等,使學生在得到積極肯定評價中強化問題意識。
正如培根所言:“如果你以肯定開始,必將以問題告終;如果從問題開始,則將以肯定結束。”為此,課堂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答”,更要學會“問”,因為沒有問題,就沒有創(chuàng)新。
(作者單位:福建省大田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