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晴
(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江蘇南京,210097)
在當今英語教學中,EFL教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語用能力必不可少的工具。本研究旨在綜述國內外EFL教材的語用研究情況,并從宣告類言語行為角度對EFL教材的語用評估的研究做出歸納。
Grant[1]指出了在評價教材時需要考慮三個重要方面。首先,教材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的教學需要和大綱及考試的要求。評價教材中有關超出大綱或課程標準的部分,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與現有水平,看教材是否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將知識系統化,并通過綜合性能力訓練將教材所提供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語用能力。其次,教材只是教師進行教學手段的工具,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最后,教材中教學內容的設計需要為培養(yǎng)學生實際的語用能力服務。Myers-Scotton和Bernstein[2]的研究主要是基于EFL/ESL課堂中的對話是否準確地反映了自然發(fā)生在英語本族語使用者中的交流類型。此實證研究以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學生為實驗對象,結果發(fā)現,真實語境下的對話與TESOL教材中的對話不同。Bardovi-Harlig[3]的研究指出了當時的英語教材不能夠給學習者提供真實、自然的對話實例,并且,該研究是在課堂環(huán)境下,以教師通過自然對話,學生通過觀察來填充課本中的對話等方式將語用融于教學中的。同時,考察了20種教材的會話后發(fā)現,結束語準確的很少。Kuo[4]強調教材應該擁有的特點:一定的動態(tài)性;考慮學生的認知需求、興趣和動機,將學習任務與現實生活語言環(huán)境密切結合起來,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商,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的共同發(fā)展;讓學生能夠加入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去。Vellenga的研究將質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結合,基于8本英語教材,即4本EFL教材和4本ESL教材,探究8本英語教材中語用信息的數量和文本質量,以及元語言的使用、言語行為的外顯干預和元語用信息。然而結果發(fā)現,這些教材和教師手冊中缺乏必要的元語用信息,教材并沒有為學生提供在各種情境中如何認識和分析語境的方式,即并沒有提供學生關于何為禮貌或粗魯的知識。目前而言,學生直接從課本上學習語用知識的可能性很小。因而,研究者表示教材編寫者應引入言語行為的真實例子和足夠的元語用知識的解釋以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綜上,國外對于教材評價的研究較多,如Cunningsworth[5]等對教材評價提出了自己的劃分方法和評價標準,也涉及教材與語用能力的聯系,這對提高我國英語教材的編寫水平有很大幫助。然而,從語用角度評估教材的文獻比較少且不夠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統計和歸納英語教材中的語用知識,或與真實情境的語料對比上。
研究查閱發(fā)現,以往關于教材的研究多是關于語用教學的,教材的語用評估多是被忽略的[6]。孟妹[7]研究了現行的大學英語教材的語用情況,發(fā)現在教材中的交際能力部分含有語言行為、得體、文化因素等語用特征,然而這些特征的數量和質量的呈現很有限。何春燕[8]以言語行為中“道歉”為主,對4套高等院校英語專業(yè)基礎英文教材——《新編英語教程》(修訂版)、《交際英語教程:核心教程》(修訂版)、《綜合英語教程》、《英語》(修訂版)[9-12]做出簡要分析,總結了言語行為部分編寫的三點不足:真實性不夠,同一言語行為在不同單元的編寫缺乏連貫性,對啟發(fā)學生言語行為意識的重視有待提高。最后指出,教材編寫的真正目的應該是提升學生的語用意識,即通過在教材編寫和課堂教學中應用言語行為跨文化對比研究的結果,加強學生對言語行為策略和表達形式的語用因素的理解和認識。黃潔[13]發(fā)現目前國內外的EFL教材中,以真實語言材料為源語言素材并對會話進行恰當的可理解性語用解釋的內容很少。他對我國的EFL教材編寫中如何融入語用知識提出建議:教材編寫者應強調語言材料的真實性及語境。安昌光[14]從語用角度對英語教材編寫中出現的不足進行了探索,并指出過去的英語教材編寫上的不足:編寫者以語法結構為綱,缺乏真實語境,往往是重形式輕內容,忽視話語的意義和語境以及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粑谋6]以初中英語教材《英語》(新標準)為研究對象,歸納了言語行為在該教材中的分布情況,著重考察了“請求”這個言語行為在教材中的分布情況。調查研究發(fā)現,當前作為二語學習的英語,其教材種類繁多,各地區(qū)選用的教材不同,而國內學者對牛津初、高中英語及大學英語教材的研究相對較多。如《初中英語新教材的教學初探》《牛津英語——英語教材的新理念及其對教師教學的新挑戰(zhàn)》《關注教材改善EFL教學》《牛津初中英語教學探索》《試論我國大學英語教材評估的發(fā)展現狀》等文章皆是通過將教學與教材結合起來,總結英語教材的特點,針對教師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以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另外,國內學者對于當前EFL教材的研究角度各有不同。霍文保[6]指出國內現有教材的研究多從難度、文體、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15-17],較少結合語用意識培養(yǎng)對教材進行分析研究。筆者發(fā)現針對各類英語教材評估評價的研究較多,而關于中學英語教材語用方面的研究也寥寥可數,但有逐漸增多的趨勢。《課標》(2011年)中明確指出,英語教材是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教師只有深入地研讀教材,才能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水平和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開發(fā)與利用。而英語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下基礎。針對這一要求,少數學者指出了EFL教材編寫中語用部分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教材沒能反映真實的語言使用情況,并對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
綜上所述,國內外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以及課堂教學研究較多,但是對EFL教材語用研究得較少且關注不夠。關于EFL教材語用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教材編寫者改進教材中語用信息匱乏等問題,這一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
[1] Grant N.Making the Most of Your Textbook[M].New York: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7.
[2] Myers-Scotton,Bernstein.Natural Conversation as a Model for Textbook Dialogue[J].Applied Linguistics,1988.
[3] Bardovi-Harlig.Developing Pragmatic Awareness:Closing the Conversation[J].ELT Journal,1991(1).
[4] Kuo,Chih-Hua.Problematic Issues in EST Materials Development[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3(2).
[5] Cunningsworth A.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Oxford:Heinemann,1995.
[6] 霍文保.初中英語教材的語用評估[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9.
[7] 孟妹.教材的語用評估:個案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2006.
[8] 何春燕.我國高校英語專業(yè)精讀教材中言語行為部分編寫的幾點不足[J].山東EFL教學,2007(1).
[9] 李觀儀.新編英語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11).
[10] 李筱菊.交際英語教程核心課程(二):下冊[M].修訂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2).
[11] 張建琴,鄒為誠.國際基礎階段英語課程標準比較研究[J].中國外語,2010(4).
[12] 黃次棟,胡文仲.語用學與語用錯誤[J].外國語,1984(1).
[13] 黃潔.語言習得研究的構式語法視角[J].四川EFL學院學報,2008(4).
[14] 安昌光.從語用角度看英語教材的編寫[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15] 何兆熊,周雪林.《新編英語教程》調查報告[J].外語界,1997(1).
[16] 胡壯麟.當代語言理論與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17] 王守仁.關于英語教育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1-10-18.
[18] 王守仁,何鋒.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牛津初中英語[J].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19] 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