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巧香
(鹽城高等師范學校,江蘇鹽城,224000)
1986年,英國的斯鉑佰(Sperber,D.)在《關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提出關聯(lián)理論,他指出關聯(lián)理論的核心就是尋求最佳的關聯(lián)性,其最佳的關聯(lián)性簡單概括就是指以最小的心理投入獲取最大的語境效果。
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人際交往的實質就是一個明示加推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存在一個所謂的最佳認知模式——關聯(lián)性,所以交際的雙方要默契配合,共同找到話語和語境假設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性。這種最佳關聯(lián)性就是指當理解話語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可以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而且按照關聯(lián)理論,人們之間的交往行為都會產(chǎn)生一個最佳的相關期待,而這種期待就是雙方在共知的認知環(huán)境中能夠找到對方話語和語境之間的一種關聯(lián),并且可通過推理和判斷得出語境中所暗含的意思,從而獲得語境效果,達到交際的目的。
將關聯(lián)理論應用到翻譯領域中已經(jīng)成為一種實踐。翻譯也屬于一種言語交際行為,需要與大腦相結合進行推理,而這種推理所依據(jù)的其實就是關聯(lián)性。關聯(lián)性屬于一個相對的概念,關聯(lián)性的強弱取決于兩個因素:處理努力和語境效果。如果語境效果好,那么在推理時付出的努力就相對較少,則表明關聯(lián)性強;如果語境效果差,那么推理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就相對較大,則表明關聯(lián)性弱。因此要想翻譯出最佳的文章,就需要付出相應的努力,從而得到最佳關聯(lián)性。
在關聯(lián)理論產(chǎn)生之前,譯者采用的是靜態(tài)的描述方法進行翻譯,因此,翻譯體現(xiàn)的只是原文作者和譯者之間的雙方關系。但是這種理論完全忽略了譯文讀者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最終翻譯的內(nèi)容也只是一種片面的翻譯。而關聯(lián)理論的應用是翻譯不再是靜態(tài)地去翻譯,而是動態(tài)地去闡釋和推理。之所以要用動態(tài)闡釋的方法,是因為關聯(lián)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推理的過程,是需要涉及大腦機制進行的一種言語交際行為。因此翻譯從本質上屬于交際的一種言語。這種推理的模式涉及兩輪的交際。第一輪是作者與譯者的交際,第二輪是譯者和讀者之間的交際。那么認知結構和認知環(huán)境就不再是固定的了,這種模式對翻譯產(chǎn)生了更加有益的啟示。而這種啟示包括兩個方面:
1.翻譯是一種三元關系
翻譯其實也是語言使用的一種方式,屬于一種特殊的交際方式。其中涉及三個文本。首先是因為原文作者和譯者之間的交際,產(chǎn)生了原文作者傳輸給譯者的文本;其次是譯者和讀者之間的交際,主要是譯者通過推理形成了圖式文本;最后是譯者將這種圖式文本傳遞給讀者從而形成譯語文本的形式,最終完成了交際。在這種交際過程中,譯者實施的是一種中間的行為,一方面需要通過尋找對原文的關聯(lián),形成對原文的認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又需要將譯者自己對原文的認知和了理解傳遞給讀者。譯者和原文作者的認知結構和認知環(huán)境是不同的,所以譯者努力從原文中通過尋找關聯(lián)性而獲得的語境效果一定和原文作者的語境效果不同。所以譯者所傳達的信息和原文作者作品中所蘊含的信息是不對等的。而且譯文傳達出的信息內(nèi)容需要讀者自己去理解,那么兩者之間的認知結構和認知環(huán)境不同,使得譯者和讀者的語境也是不完全等同的。因此,讀者的認知不完全等同于譯者的認知,而譯者的認知也不完全等同于原文作者的認知。所以翻譯涉及的是一種由原文作者、譯者、讀者三方構成的三元關系。
2.成功翻譯的前提是對原文語境進行正確的理解
在翻譯之前,只有首先找到原文和語境之間的關聯(lián),譯者才能夠通過對這種關聯(lián)性的分析進行認知和推理,才能真正意義上地把原文作者的意圖以另一種明確的方式翻譯給讀者。翻譯能否成功,必須看原文作者和譯者之間、譯者和讀者之間的明示和推理的過程能否成功。所以,翻譯成功的首要條件就是譯者能否首先對原文進行正確的翻譯,找出原文和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理解原文的語境效果。
語境即指言語環(huán)境。其中包括語言因素,也包括非語言因素。語境因素包括我們所熟悉的時間、空間、情境和對象,以及上下文等,只要是與詞語有關的都屬于語境的因素。而語境又可以分為“情境語境”和“文化語境”,也可以分為“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其中語言性的語境是指在交際過程中人們所要表達的某一種觀點代表著某一種含義而需要依賴的各種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上下文。這種上下文既指書面語中的上下文,也指人們口語對話中的前言后語。而非語言性語境是指人們所要表達的某一種觀點表達某種特定含義時所依賴的一些主客觀的因素,包括時間、地點、場合或交際者的身份、地位、文化背景等。語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缺少了語境的表達就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誤解,使交際無法進行。比如在一段情境對話中:
A:what do you do?
B:Try to guess,please.
然后B給出了一些有關他的職業(yè)的描述的語句,比如“people talk about my clothes.”“People take picture of me.”“I work around camera.”如果只是從前一句看,會得出很多答案,比如“designer”“model”“tailor”等。但是如果結合后面幾句話,就可以翻譯出B的職業(yè)是“fashion model”。
語境不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的重要,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也是不可少的因素。所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期就提醒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者們要深入群眾中去,主動了解群眾的生活并且能夠熟悉他們的語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賦予創(chuàng)作活力,并為大眾所喜愛。所以在當時涌現(xiàn)的一批人才,為國家建設時期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一歷史事實足以證明,語境在語言和文化交際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不能忽略語境的影響力。
從關聯(lián)理論分析,翻譯包括兩個明示和推理的過程。其中在第一個明示和推理的過程中,需要翻譯者通過兩種語言之間的關聯(lián)性對原文進行正確的理解,需要了解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并且對其進行推理;在另一個過程中,需要譯者在關聯(lián)原則的制約下,能夠根據(jù)自己對讀者的期待和接受狀況的估計,將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和信息加以示意,最終傳給讀者。在這兩個過程中都需要對認知語境進行了解,而翻譯在其中充當?shù)木褪窃暮妥g文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的角色。
實踐證明,不同的話語處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含義,即使是相同的話語,由于交際的雙方對語境的認知不同,意義也會有所差別。語境和話語本身自始至終存在著一種關聯(lián)性,而這種關聯(lián)性就會使得人們對說話人的意圖做出合理的推斷,從而獲得對對方話語的正確反應。假如雙方缺乏共同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而只是片面地去理解話語的含義,就很容易導致交際判斷的失誤,因此產(chǎn)生誤會,導致交際失敗。
社會語境可以被視為一種文化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主要包括作者和讀者的立場、創(chuàng)作風格、閱歷和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歷史背景、文化習俗等各方面。語言與文化是密切關聯(lián)的,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和特色,從語言上不僅能夠體會出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能夠感受到一個民族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甚至思維習慣等。因此,在翻譯之前,譯者要詳細地了解原文作者和讀者所處的文化背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需要將整個的語境看做全面和動態(tài)的,而不是孤立和靜止的。譯者的工作就是要以全面的動態(tài)語境為出發(fā)點,正確地翻譯、評估原文與譯者之間的語言文化語境。這種評估既包括原文與譯文之間的差異和共性,又包括原文作者所處的語境文化和讀者所處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之間的差異和共性。
通過對關聯(lián)理論的理解得出,翻譯離不開對語境的認識和推理。語境在整篇翻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譯者應該通過努力尋找這種關聯(lián)性從而獲得最佳的語境效果,最終實現(xiàn)正確翻譯的目的。
[1]伏運新.公示語漢英翻譯的最佳關聯(lián)轉換過程[J].懷化學院學報,2009(3):68-69.
[2]吳音.關聯(lián)理論下的認知語境觀與廣告語翻譯[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08(15):67-68.
[3]余高峰.從關聯(lián)理論角度看翻譯策略[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