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軍(中南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
時下,學術界討論的熱門話題是教育機會均等、教育均衡發(fā)展這樣的大問題,其實,從提升教育效益的增值評價的角度來看,課堂上教師提問的不均衡更值得我們關注、思考和分析。聽教研課與推門聽課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在一個班級內(nèi),學生獲得課堂回答問題的機會相差很大。有的同學一堂課回答問題達七八次,多的甚至達到十余次。經(jīng)驗性的統(tǒng)計表明:5%的“優(yōu)生”獲得35%以上課堂答問的機會,95%的學生共享約65%的答問機會,超過40%的學生始終在課堂上是“聽眾”,是“旁觀者”,沒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在合作學習、伙伴互助形態(tài)下的課堂,答問不均衡的表現(xiàn)更為突出。
從班級授課的可能性來看,教師課堂提問的不均衡有其合理因素,因為不可能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均等的回答問題的機會,均衡只能是相對的,不均衡則是絕對的。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同,能夠?qū)栴}作出回答的學生也有較大差異,教師就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對象來回答。理解水平有差異,參與程度有不同,學習動機有高下,回答問題的可能性也就有了區(qū)別??梢哉f,在課堂上,無法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來對回答問題的頻次、機率等作出恒定的評判。因此,提問的不均衡現(xiàn)象似乎有了合理的外衣,被忽視就成為一種必然。但是,它對學生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其實質(zhì)上關系到部分失卻答問話語權的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且這種影響事后難以補救。具體來說,其危害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chǎn)生負面影響。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如果課堂上學生沒有機會表達自己對一個學術問題的觀點,自己的思維成果沒有得到展現(xiàn),那么將會使他們降低對課程的興趣。如果這樣的機會缺乏是長期的,更會削弱他們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在課堂現(xiàn)場,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一些學生對活動的懈怠。筆者就有這樣的個人經(jīng)歷:在某次教研課上,一位學生連續(xù)舉手6次之后沒有獲得答問的機會,就開始不參與課堂活動,并且之后的舉手頻率明顯下降,同時還伴隨注意力的分散,做著一些與學習無關的動作,當然,就更不用說其他的“旁觀者”了,他們對課堂活動的興趣明顯減退。
二是會降低學生的自我成就感。課堂上學生自我成就感的實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為參與和表達,那些公開表達自己觀點的學生、得到教師肯定的學生,在自我體驗層面往往高于平均水平。而一旦學生覺得自己沒有機會答問、表達,他們要么變得不耐煩,很疲憊,注意力分散;要么思想出軌,心神不定;更甚者自找樂趣,騷擾課堂。
三是會使教師失去對課堂真實狀況的判斷。課堂的真實狀況會有各種形式反饋給教師,教師通過這些反饋可以作出現(xiàn)場的判斷,進而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以便于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的效果,為學生們提供學習的持續(xù)動力。學生的課堂答問就是教師作出判斷的重要依據(jù)。如果課堂現(xiàn)場學生的答問表達機會均衡,則會使更多的信息反饋給教師,反之,不均衡的課堂答問會使課堂信息變得片面、零散化,也就最終使教師失去對真實信息的判斷。
四是答問表達機會過多,會導致所謂的“優(yōu)生”思考質(zhì)量降低,并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懈怠。
當然,我們所說的課堂答問機會均衡不是一節(jié)課平均每人一次或兩次表達機會,而是學生參與課堂表達的總體幾率高,并且有效率。要切實解決教師課堂提問的不均衡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在教學評價引導、教師技能培養(yǎng)、學生能力訓練諸方面努力。
教學評價是對教師教學狀態(tài)和成效的判斷,更是對學生參與學習狀態(tài)及其學習效果的衡量。教學評價的功能在于引導教學的正確方向,調(diào)節(jié)、控制、改進教學系統(tǒng)。因此,通過教學評價的引導來破解課堂答問的不均衡狀態(tài)可以做這樣一些工作。第一,轉移與擴展評價視角。長期以來,我們都假設教師“教得好”,學生就會“學得好”,教學評價的視點專一地放在教師身上。然而,教育的職能告訴我們,“教”是手段,“學”才是目的?!敖獭币獮椤皩W”服務,在教學理念上轉移與擴展評價的視角:以學評教,以教促學。第二,從學生維度構建課堂評價量表,規(guī)范教師的言語行為,激發(f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優(yōu)化課堂教學環(huán)境。尤其要設計專用學生答問量表,將課堂上課桌的擺放位置用圖標示出來,按回答問題的順序記錄不同學生回答問題的機率。聽完課后,再對回答問題的情況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第三,教師要示范引導,及時總結,及時反饋。
破解課堂答問不均衡的現(xiàn)象,在教師教學技能的層面上,可以作這樣的要求。第一,強化教學問題設計。教師在教學設計階段,雖然不可能將在課堂上提問哪些學生都一一羅列出來,但至少在課堂提問時,對提問哪些學生要做些思考,不要把提問過于隨意運用,不要把回答問題看作無足輕重,不要不經(jīng)任何思考就將學生叫起來回答問題。第二,注重問題設計,難度要恰到好處,使每個學生都有可能回答,而不是定向提問給特定的學生。第三,教師的教學反思,既可體現(xiàn)在教學前后,也可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后者反思的內(nèi)容應將“讓這個同學回答問題是不是合適”等包括在內(nèi)。第四,強調(diào)課堂學習內(nèi)容的動態(tài)生成,不要因為怕影響教學效果或拖延時間而忽視“沉默的大多數(shù)”。
課堂答問不均衡現(xiàn)象的存在,有時是學生學習態(tài)度與技能訓練不足造成的。具體而言,可以對學生做這樣四個方面的訓練。第一,強化參與動機,讓學生主動爭取每一次答問的機會,并通過科代表登記次數(shù),表揚先進,促進“沉默者”的轉變。第二,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多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指點。第三,指導學生學會討論問題的方法、步驟。第四,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減少指名式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