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云 秦雷 王要鑫 楊文
血清胱抑素C聯(lián)合纖維蛋白原評估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價值探討
劉潔云 秦雷 王要鑫 楊文
目的 探討血清胱抑素C聯(lián)合纖維蛋白原評估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擇于本院住院的500例經(jīng)冠脈造影確診的冠心病患者, 根據(jù)Gensini積分法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組。分別檢測血清胱抑素C濃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 并對血清胱抑素C水平及纖維蛋白原水平與冠脈病變嚴重程度進行單因素和組間方差分析及相關性分析。結(jié)果 隨著Gensini積分的升高, 胱抑素C水平逐漸減低, 纖維蛋白原水平逐漸升高, 二者之間亦呈負相關, 相關系數(shù)為-0.855(P<0.01)。結(jié)論 血清胱抑素C、纖維蛋白原水平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密切相關。血清胱抑素C聯(lián)合纖維蛋白水平評估冠脈狹窄程度優(yōu)于其單一因素, 對臨床評估冠脈病變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胱抑素C;纖維蛋白原;冠脈病變
冠心病的發(fā)病率日益增高, 其中血脂代謝異常、高血壓、糖尿病等與其發(fā)病密切相關。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 胱抑素C、纖維蛋白原與冠心病發(fā)病密切相關, 但關于兩者聯(lián)合評估冠脈病變嚴重程度的研究較少。本文旨在探討胱抑素C聯(lián)合纖維蛋白原水平對評估冠脈病變嚴重程度的預測價值。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1月~2012年8月于本院行冠脈造影證實為冠心病的患者500例, 排除近2周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明確細菌感染、病毒感染、肝腎功能不全、半年內(nèi)腦卒中病史及合并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者。
1. 2 方法
1. 2. 1 血清胱抑素C水平及纖維蛋白原水平測定 所有入選對象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8 h后抽取肘靜脈血共7 ml。其中5 ml靜脈血于生化室常規(guī)測血脂、血糖、胱抑素C水平;另2 ml靜脈血應用標準EDTA抗凝管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纖維蛋白原。
1. 2. 2 冠狀動脈狹窄病變評分方法 所有患者均應用Judkins 法進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 造影結(jié)果由3名以上從事心導管術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共同進行評價。采用定量冠狀動脈造影評價冠脈病變血管及狹窄程度。根據(jù)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診斷標準, 冠脈狹窄程度為冠脈狹窄部位與鄰近正常管徑比較, 管徑減少的百分比。各支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的定量評定采用 Gensini積分法[1]:無狹窄為0 分, 狹窄1%~24%為1分, 25%~49%為2 分, 50%~74%為3分;75%~99%為4分, 99%~100%為5分。然后主支分數(shù)相加, 總分1~4分定義為輕度狹窄;5~9分定義為中度狹窄;10分定義為重度狹窄。(特殊情況:若一支血管有兩處以上狹窄, 則以最嚴重處的病變進行積分;若多支血管病變, 則將各支血管狹窄分數(shù)累加作為該患者冠脈病變積分)。按 Gensini積分分為將患者分為3組:輕度狹窄組(120例)、中度狹窄組(210例)、重度狹窄組(170例)。三組間患者在性別、年齡、血脂水平等一般資料方面進行統(tǒng)計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 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相關分析評價胱抑素C、纖維蛋白原水平與冠脈評分之間的關系。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胱抑素C、纖維蛋白原水平與冠脈病變嚴重程度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 將入選患者根據(jù)Gensini積分法分為輕度狹窄、中度狹窄及重度組3組。輕、中、重度組Cys C水平分別為(0.86±0.12)mg/L, (0.76±0.10)mg/L, (0.72±0.12)mg/L;FIB水平分別為(3.11±0.61)g/L, (4.07±0.71)g/L, (5.42±0.80)g/L。3組間比較, 血清胱抑素C、纖維蛋白原水平有統(tǒng)計學差異(F值分別為58.44,379.70;P均<0.01)。進而進行單因素分析提示, 3組間隨著冠脈狹窄程度的加重, 血清CysC水平呈下降趨勢, FIB呈升高趨勢。
2. 2 血清CysC、FIB與冠脈狹窄程度及其之間相關性分析 血清CysC與冠脈狹窄程度呈顯著負相關, 相關系數(shù)為-0.973, (P<0.01);FIB與冠脈狹窄程度呈正相關, 相關系數(shù)為0.878, (P<0.01)。血清CysC與FIB呈負相關, 相關系數(shù)為-0.855, (P<0.01)。
胱抑素C由Anastasi等于1983年首次在雞蛋清蛋白中分離純化得到高純度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 后被正式命名為胱抑素C。其廣泛存在于人體組織的有核細胞及各種體液中, 其在抗原呈遞、蛋白分解機細胞外基質(zhì)降解等生理過程中起重要調(diào)節(jié)作用[2]。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胱抑素C在細胞內(nèi)肽類及蛋白質(zhì)的吸收、炎癥的調(diào)控中[3]發(fā)揮了關鍵作用。既往研究認為胱抑素C是評價早期腎損害的敏感指標之一,而新近研究發(fā)現(xiàn), 胱抑素C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其機制考慮與胱抑素C對組織蛋白酶的抑制作用有關, 若體內(nèi)胱抑素C的濃度下降, 致使組織蛋白酶活性相對增強, 從而加速血管壁的病理性重構(gòu), 使得動脈硬化發(fā)生、發(fā)展速度加快。國外Sukhova等[4]通過動物實驗證實了動脈硬化形成時存在半胱氨酸蛋白酶/蛋白酶抑制劑失衡。目前關于胱抑素C與冠脈病變狹窄程度之間的關系, 報道不一。國外Eriksson等[5]研究發(fā)現(xiàn), 胱抑素C濃度在主單倍體純合子個體中水平較高, 而在突變單倍提攜帶者中明顯降低。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隨著冠脈病變程度的加重, 血清胱抑素C水平逐漸降低(P<0.01)。與國內(nèi)李國棟等[6]研究的結(jié)果相似。由此推測胱抑素C水平越低, 冠脈病變越嚴重。但其具體機制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近年隨著對血凝因素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發(fā)現(xiàn)纖維蛋白原與冠脈事件的發(fā)生明確相關。其主要機制機制在于:①纖維蛋白原在凝血途徑中其決定性作用;②參與體內(nèi)的免疫及炎性反應[7], 從而促進冠脈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③特異性的與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受體相結(jié)合, 促進血小板的聚集[8],從而進一步加重冠脈血管病變。本研究顯示, 隨著冠脈狹窄程度增加, 血漿FIB水平逐漸升高, 三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由此我們推測, FIB的升高與冠脈病變的發(fā)生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 密切關注FIB濃度變化有利于對冠脈病變進一步評估。
在本研究還提示胱抑素水平隨著冠脈病變程度的加重逐漸降低, 而FIB濃度逐漸升高, 通過相關分析顯示, 二者之間呈負相關(P<0.01)。由此我們推測, 對冠心病患者進行胱抑素C及纖維蛋白原水平的聯(lián)合監(jiān)測, 可以更有效地評估冠脈病變的嚴重程度, 指導臨床治療。但其之間相互作用機制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 扎擁,賈國良,張玉順,等.內(nèi)皮素與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的相關性研究.心臟雜志, 2001,13(5):383-384.
[2] Turk V, Turk B, Guncar G, et al. Lysosomal cathepsins:structure, role in 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 and cancer.Adv Enzyme Regul, 2012,42:285-303.
[3] Wang B, Sun J, Kitamoto S, et al.Cathepsin S controls angiogenesis and tumor growth via matrix- derived angiogenic factors. J Biol Chem, 2010, 281(9): 6020-6029.
[4] Sukhova G K, wang B, Libby P, et al. Cystatin C deficiency increases elastic lamina degradation and aortic dilatation in apolipoprotein E-null mice. Circ Res, 2012,96(3):368-375.
[5] Eriksson P, Deguchi H, Samnegard A, et al. Human evidence that the cystatin C gene is implicated in focal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11, 24(3): 551-557.
[6] 李國棟,李凌,趙曉燕,等.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尿酸、血漿脂蛋白(a) 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1, 27(4): 615-617.
[7] Lind P, Hedblad B, St avenow L, et al. Influence of 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on the incid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eath is modified by other inflammation -sensitive proteins: a long- term cohort study.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11(21): 452 -458.
[8] Eto K, Ochiai M, Isshiki T, et al. Platelet aggregability under shear is enhanced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who develop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pn Circ J, 2010(65): 279-282.
475000 河南省開封市中心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
秦雷 E-mial:suyuan27549558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