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民
月相與蚌珠、 莢
□ 王玉民
月亮的圓缺周期變化可以說是天空中最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之一了。中國古代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下,經(jīng)常把天象與地上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古人對月相變化也作過類似的聯(lián)想。比如,古代認為,河海里的蚌蛤具有“靈性”,它們體內(nèi)珍珠的光芒與月亮是相通的,會隨著月相變化而轉(zhuǎn)明轉(zhuǎn)暗,這在古代的詩文中有很多有趣的描述。
清代金農(nóng)的《十五夜對月有懷》詩,其中有句“已驗珠胎隨影滿,可憐玉鏡借光揩”,就把十五的圓月與珍珠的光芒變化聯(lián)系起來描述?!爸樘ァ?,因為古人認為珍珠在蚌蛤中的長成就像人的懷孕過程一樣,所以稱為“胎”,現(xiàn)在還常有“暗結(jié)珠胎”(指懷孕)這樣的成語使用。西漢揚雄的《校獵賦》,有辭“椎夜光之流離,剖明月之珠胎”,也是把明月與珍珠作聯(lián)想。
再看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城外》:
露寒風(fēng)定不無情,
臨水當山又隔城。
未必明時勝蚌蛤,
一生長共月虧盈。
李商隱的詩有時很晦澀難懂,有時不晦澀也很難懂,比如這首詩并不晦澀,但給人感覺像謎語一般:城外臨水又對著山的,是說的露水嗎?在月光下很吸引人的眼球,但是它還比不上蚌蛤孕育的珍珠。這里明白地告訴我們,珍珠的亮度永遠都與月亮的盈虧同步。
唐人張說有詩《贈崔公》,其中寫道:
蚌蛤伺陰兔,蛟龍望斗牛。
無嗟異飛伏,同氣幸相求。
圖1 蚌珠
“陰兔”代指月亮,第一句意思是:蚌蛤孕育的珍珠,光芒隨著天上月亮的圓缺在變化?!膀札垺贝笇殑?,這里用的是晉代豐城地下埋藏的寶劍氣沖斗牛,后化作蛟龍飛去的典故,所以第二句說:地下的寶劍則精氣上達天庭,直沖斗牛。第三四句說,不要對它們這種怪異的特性或行為驚訝莫解,它們是各自同氣相求啊!詩中不僅寫到了現(xiàn)象,還把它們的聯(lián)系做了邏輯上的解釋——同氣相求。不過中國傳統(tǒng)科學(xué)對事物的聯(lián)系有時只是表面、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因為珍珠是乳白色的圓球,形狀就很像月亮,放在室內(nèi)時,對光的一面發(fā)亮,背光的一面發(fā)暗,很像月亮的月相,再加上珍珠的昂貴、稀少,它也像月亮一樣受人珍視,所以人們就把月相和珍珠的亮暗看成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了。稀世寶劍的劍光與天上精氣的光芒同樣少見、令人震撼,所以人們也把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例子在中醫(yī)里極多,如紅色的大棗補血、像大腦的核桃補腦、破鼓皮治氣臌、像經(jīng)絡(luò)的忍冬藤可以通經(jīng)絡(luò)等等。
寫到蚌珠隨月光變化觀念的詩句還有很多,如唐朝元稹的“珠胎方夜?jié)M,清露忍朝晞”(《月三十韻》)、宋朝宋祁的“微風(fēng)發(fā)琴籟,殘月減珠胎”(《水亭》)都是很生動的句子。像“蛤珠憑月吐,蘆雁觸羅驚”(【唐】武元衡《冬日漢江南行將赴夏口》),把“珍珠”與“明月”兩個意象直接聯(lián)系,則顯得更為生動。
圖2 菥蓂,一種十字花科植物,可能是傳說仙草“蓂莢”的原型
順便說一句,這種寶物與月亮的亮度關(guān)系,其他民族也有,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就有過類似的見解。19世紀英國偵探小說家科林斯有一部著名小說《月亮寶石》,其中心“道具”就是印度神廟里月亮神額頭上的一顆價值連城的鉆石,它的亮度總是隨著月相明暗變化。
再看幾句詩:
“珠胎隨月減,玉漏與年長。寒盡梅猶白,風(fēng)遲柳未黃?!保ā咎啤孔诔汀墩禄奕帐萄纭罚┮浴爸樘ァ薄坝衤睘閷?,前者是民間傳說,后者是計時儀器,這是用以表示時間的流逝。
隋代樂府的蠟祭歌《夕月諴夏》:
“澄輝燭地域,流耀鏡天儀。歷草隨弦長,珠胎逐望虧?!?/p>
宋代無名氏〖滿庭芳·慶生日又生子五月初一〗中的詞句:
“律轉(zhuǎn)蕤賓,星流大火,堯階蓂莢初開。當年此日,降下謫仙才。見說鸞池薦瑞,蚌珠又、復(fù)產(chǎn)淵崖。真堪羨,龍生龍子,雙慶甚奇哉。”
上兩首詩詞除了提到“蚌珠”、“珠胎”外,還提到了“歷草”、“莢”,這就引出了我們下部分的話題:一種跟隨月相變化的神草——莢。
據(jù)古老的傳說,在堯帝時代,可能是因為堯帝治國有方,人民安居樂業(yè),于是在堯帝簡陋的宮殿臺階前生出了一株奇草,它每月初一開始生一個莢(莢是豆莢狀的果實),初二又生一個,以后每天生出一個莢……直到十五滿月時生出15個莢;隨后從十六開始,每天掉一個莢,直到月末全部掉光(遇到小月則“一莢凋而不落”),掉完以后下一個月再重新生長。
這種奇草的記載最早見于《竹書紀年》和東漢的《帝王世紀》等古籍。它真可謂當之無愧的神草,因為它的結(jié)實和成熟的過程居然和月相的變化同步,簡直達到了“天草合一”的境界!當時堯帝就非常驚奇,給它取名“莢”。因為可以“觀莢以知月”,所以又稱它為“歷草”。后代一直都認為這是一種象征祥瑞的草。這就是上文所引“歷草”、“莢”的來歷。
“記當年,蓂兩莢,應(yīng)熊羆?!保ā灸纤巍苛涡兄端{(diào)歌頭》)“兩莢”說明這天一定是某月初二。
“萬古光寒太白精。直宜分作兩郎星。不然安得難兄弟,先后堯蓂三莢生。霜月冷,斗杓橫。老人今夜已齊明。他年莫作郎星看,兩兩臺躔拱太清?!保ā舅巍宽n元吉《鷓鴣天》)這首詞提到很多星名,如太白、(毛)郎星、斗杓、老人、三臺等,知道了“莢”的典故,“堯三莢生”我們馬上就知道是“初三”的意思。
“律筒又報三陽近,歷草還飛四莢輕?!保ā舅巍宽棸彩馈读迥干铡罚奥赏病奔瓷现v介紹的“候氣”典故,十一月(冬至月)為“一陽生”,臘月為“二陽生”,“三陽”開泰當然就是正月了,“四莢”說明是初四,這兩句詩就暗含了六叔母的生日日期:正月初四。
再看下句:
“壽對小春桃艷,曲室爐紅,乍寒天氣,七葉蓂開。”(【宋】張元干《醉蓬萊》)
“斗杓建丑,蓂葉初開九?!保ā舅巍繜o名氏《千秋歲·十二月初九》)
“月琯循環(huán)屆仲冬,蓂生十葉氣蔥蔥?!保ā舅巍繜o名氏《鷓鴣天·壽尊長十一月初十》,這里“月琯”即二十八宿的“宿”)
“桂含爽氣三秋首,蓂吐中旬二葉新?!保ā咎啤坷钌屉[《和韋潘前輩七月十二日夜泊》)結(jié)合詩題,可知“中旬二葉”是12個葉。
“六月翠蓂飛六莢,流空大火將西。”(【宋】無名氏《臨江仙·壽何察推六月廿一》) “飛六莢”是掉了6個莢,詩題更直接告訴我們,這天是二十一日。
“節(jié)晦蓂全落,春遲柳暗催?!保ā咎啤克沃畣枴斗詈突奕招依ッ鞒貞?yīng)制》)這寫的是月末晦日,莢全落了。
“意隨蓂葉盡,愁共柳條新?!保ā咎啤克沃畣枴豆鹬菖阃醵级交奕昭珏羞b樓》)不但寫出了晦日葉落盡,而且情景交融,表現(xiàn)出“興盡悲來”的情感變化。
圖3 蘇州市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陳凱歌復(fù)制的張衡渾天儀和瑞輪蓂莢(左)
再看宋人劉黻的《詠月追和韓昌黎韻》中的幾句:
歷歷天疑近,沈沈夜不扃。
廣寒非寂寞,沙界遍輝熒。
盈闕天之量,堯階任落蓂。
詩人站在月光下,天象歷歷,黑夜沉沉,仿佛天門洞開,伸手可及。月面上的廣寒宮并不寂寞,恒河沙數(shù)的星星滿天輝映。天宇蒼蒼,一望無際,如大海一般,增之一瓢不多,減之一瓢不少;時光永駐,浩浩千古,堯帝宮殿石階下的莢生生落落,也只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倏忽一瞬。
唐代李益的《書院無歷日以詩代書問路侍御六月大小》:“故人為柱史,為我數(shù)階蓂?!崩钜孀≡谶h離市井的書院,沒有日歷,不知六月是大月小月,于是作詩捎給一個朋友詢問,詩題說得很明白,詩里卻沒有直說,而是讓朋友為他“數(shù)階”,即查看一下莢這“活日歷”——當然莢誰也沒見過,這些都是詩人的想象之辭而已。
圖4 瑞輪蓂莢復(fù)原件
唐代司空曙《和耿拾遺元日觀早朝》:“大官陳禹玉,司歷獻堯蓂。”也是把歷日和蓂莢意象緊密聯(lián)系的詩句。唐代韓愈的詩《答張徹》有句“赦行五百里,月變?nèi)q”,這里則有一個月為“30天”的意思。
宋代項安世有《方太君生朝》:“天邊歷草記年華,一日東風(fēng)一莢花。春到平分爭一莢,庭萱吹出碧云芽。”更是生動寫出了蓂莢的日歷功能。
西方在近代發(fā)明了機械鐘后,有時也在機械裝置中加入“月相”演示功能,表盤上開有窗口,里面是大的“月相盤”,當時針轉(zhuǎn)動24小時的時候,表盤后的月相盤也緩慢移動一格,以顯示當天陰歷的月相,在一個朔望月內(nèi),朔、新月、上弦月、凸月、滿月、下弦月、殘月等會依次發(fā)生,很是好玩。不過張衡發(fā)明的“瑞輪莢”比西方機械鐘里的月相演示裝置早得多,表明中國古代很早就制造出了可實用的、既可展示日期,又可演示月相的機械日歷了。
(責(zé)任編輯 張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