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艷萍
(浙江農林大學 天目學院,浙江 諸暨 311800)
單一回指語言類型及英譯策略芻議
——余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個案研究
龔艷萍
(浙江農林大學 天目學院,浙江 諸暨 311800)
文學作品中的敘述頻率強調事件與被敘述次數之間的數字關系。如用同樣的詞匯、語塊、句式乃至語篇表現不斷重復的故事場景和故事情節(jié),就是單一回指敘述。作為對《馬太受難記》音樂敘述方式的文學模仿,《許三觀賣血記》的最大文體特點是單一回指敘述方式,然而一經翻譯,其英譯本的讀者反映與原作的讀者反映相去甚遠,原因在于翻譯策略未考慮敘述方式的文體表征特點,故需借此重新定位翻譯策略。
單一回指;語言類型;重復;認知;翻譯
敘述頻率是文學敘事中的概念之一,經Genett學術開辟之后零散分布在各類論述與研究中,通常說來,包含以下四種方式:發(fā)生一次的事件只敘述一次(1N/1S),被稱為單一敘述(singulative narrative);發(fā)生N次的事件敘述N次(nN/nS),被稱為單一回指敘述*該術語的確切翻譯未見于任何文獻,故暫譯為單一回指敘述。(singulative anaphoric);發(fā)生一次的敘述N次(1N/nS),被稱為重復敘述(repeating narrative);發(fā)生N次的事件敘述一次(nN/1S),被稱為概括敘述(iterative narrative)。[1]關于以上四種類型,敘述學界討論最多的是單一敘述、重復敘述和概括敘述,相對而言,單一回指敘述的討論比較少見,即便是熱奈特本人對其相關的理論闡述也只給出了極少篇幅,著墨不多,在其之后,更是幾乎未見學者對其進行進一步研究。本文擬對單一回指式語言類型作一些補充式探討,將其與文本翻譯研究結合起來,探討翻譯文本中該語言類型的翻譯策略。
單一回指式語言類型中,單一是指現實對應的語言結構;回指是指語篇中某個詞和先前出現過的詞在語義層面的共指(co-reference)關系,強調的是被重復語言之間的相互關系。Genett本人曾以這樣的例子來具體解釋單一回指式語言類型:“星期一我睡覺睡得早,星期二我睡覺睡得早,星期三我睡覺睡得早?!蓖ㄟ^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單一回指一方面強調事件內容的單一性,另一方面又強調事件發(fā)生的頻率,由此構成特殊語言句式,突顯出敘述事件與敘述次數之間的頻率關系。由單一回指語言類型的本質來看,可以確定以下情況:如果現實只發(fā)生一次,那就不可能構成單一回指式語言類型中的單一特點;如果發(fā)生多次的現實并不具有事實或者行為相似性,也不可能構成該語言類型中的回指特點。
Genett認為這樣句式的功能在于通過語言指出事件的均衡性(equality)。而我們則認為,構成這個句子的三個小句有多個語言單位重復,這種重復留給閱讀者的不再僅限于語義信息,還有超語義信息,這些超語義信息目的具有明顯的強調功能。事實上,單一回指語言類型的語言功能不止包含強調功能、還有音樂象似功能以及特殊情況中的語用功能。從這個角度來講,該語言類型與寫作者的心理目的具有密切關系,并非憑空而來。因此,對該語言類型的考證也必須細致展開。
從語言學角度來看,單一回指式語言類型中形成回指的語言類型可以覆蓋到任何一個類別,其語言級別可以從詞、詞組、小句一直堅持到長句、復句。通常這些語言單位的回指都能連帶出相應的語音重復,使文本獲得與音樂相似的節(jié)奏品質,給閱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從文學角度來看,該語言類型既可能出現在文學作品的某個章節(jié)、某個語篇中,也有可能貫穿整個文學作品的始終。如果是貫穿一整部文學作品,這些語音重復會由于出現頻率而強化閱讀者在這方面的記憶。換言之,也就是詞匯重復、詞組重復、小句重復、語篇重復能夠充分刺激閱讀者的記憶領域,通過高出現頻率來獲得認知和記憶。反而言之,如果作者需要強化閱讀者在這方面的認知,除了其他某些特殊策略,如黑體字、斜體字等等,還可以用單一回指式語言類型來幫助閱讀者識別文學信息,借助文學創(chuàng)作、語言創(chuàng)作的途徑打通閱讀者的相關語言辨知。該語言類型體現了特殊的文體功能,使文學作品與其他文體特征的文學作品區(qū)別開來。事實上,文學材料也證明了通過這種語言方式所進行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普遍都受到了認可并且經久不衰。如王爾德的《夜鶯與玫瑰》、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魯迅的《祥林嫂》,這些文學作品文學性和語言性得到強化的部分均與單一回指式語言類型相關聯。
總的說來,單一回指式語言類型至少包括以下特點:(1)孤立的語言現象不可能形成語言回指,更不可能因此形成相應的連續(xù)性特點。(2)各類回指成分貫穿語篇甚至文學作品,相互支撐與襯托,形成語篇或作品的回指系統(tǒng)性。(3)必須指出的是,回指是指某些語匯的反復出現,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語匯必須表征出相同詞性,或者出現在同樣的語言結構里。
通過單一回指敘述進行語言表征的語言現象和語言材料并不多見,而將這種敘述方式布局到整個文學作品的就更是鳳毛麟角。原因在于文學中的回指“是一種極為復雜的技術,作者必須考慮讀者能否通過閱讀能力定位出回指信息”。[2]而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仍有少量的文學文本通過單一回指敘述的方式突顯了其文本的文學特殊性和典型性。關注這些文學作品,也必須關注這些作品的語言特點,因此,翻譯學也需要關注包含了這些語言特點的文學作品,關心它們的翻譯策略和接受情況?!对S三觀賣血記》與其翻譯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許三觀賣血記》是對巴赫名作《馬太受難曲》的模仿。后者包含宣敘調、詠嘆調和眾贊歌,共78曲,是描述耶穌受難與復活的復調音樂?!恶R太受難曲》用不同方式組合了敘述性宣敘調和詠嘆調;敘述性宣敘調和眾贊歌;敘述性宣敘調、引入性宣敘調和詠嘆調。[3]經統(tǒng)計,68個分曲中,除1、4a、4d、9b、9e、19、20、27a、27b、30、30b、36b、36d、38b、41b、45a、45b為合唱之外,其余均為宣敘調、詠嘆調與眾贊歌的重復。在這樣一幅鴻篇巨制中,這種巨量重復“極其單純,也極其有力”,能用“最快的速度進入到人的內心”,[4]受此影響,余華決定模仿該曲的音樂特征寫一部小說。這是《許三觀賣血記》的來歷。
《許三觀賣血記》是對《馬太受難曲》的重復性樂思陳述方式的模仿,故在語言類型上表現為典型的單一回指式語言。其語言級別覆蓋到各種詞匯、句式或語篇。詞匯方面包括人稱代詞、名詞和動詞;句式方面則包括排比句、動賓結構、疑問句;語篇方面包括對話組及反復被描述的相似事件。當然,除去這些語言回指,還有情節(jié)重復,包括許玉蘭3次生孩子,許三觀3次口述炒肉,10次賣血。絕大部分回指的語言情況如果用語法替換詞匯或句法結構,并不影響語義表征,唯一受損的就是語言的回指特點。
為什么語言的回指特點會受損?這跟它所模仿的音樂有密切關系?!恶R太受難曲》的重復式音樂節(jié)奏投射在《許三觀賣血記》的語言文本中,由語言來接收隱喻投射,致使各級語言單位不斷出現語言回指,俯拾皆是的語例大約有三類,一類是單純的詞匯回指,一類是短語回指,再一類是句法結構的回指。如:
例1 她轉身以后一直向巷子口走去,走出了巷子,她沿著那條大街走到頭,又走完了另一條大街,走進了一條巷子,最后她來到了何小勇家門口。
例2 全城人的臉上都是灰顏色,只有李血頭的臉上還有紅潤;全城人臉上的肉都少了,只有李血頭臉上的還和過去一樣多;全城人都苦著臉,只有李血頭笑嘻嘻的。
例3 許三觀開始哭了……他的淚水在他的臉上縱橫交錯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縫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長出去的樹枝,就像渠水流進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滿了城鎮(zhèn),淚水在他臉上織成了一張網。
這些不同類別的回指進一步表現在語音上,形成詞匯語音鏈、詞組語音鏈、句子語音鏈和篇章語音鏈四種形式,交錯形成語音回指組合,構成對整個音樂樂章的隱喻與模仿,并且其中任何一個語音鏈所關涉的語言回指與其他的類似成分互相支撐與襯托,使文本與音樂等效的文學效果。
例1的事件意義僅僅只是“她一直走到何小勇家門口”,并且這樣表達也符合漢語的經濟原則,但是動詞“走”被刻意地鑲嵌在各個小句,使彼此有機組合起來,使所在的復句呈現出回指特點。例2與例3也是同樣道理,只是它們不再局限于詞匯,而是擴展到了句法結構,經過單一回指式語言類型規(guī)則的過濾,使語言表征成為排比。這些回指語言最終交集在語音上,彼此之間相互輝映,凸顯作品的文體特征。這樣,作者實際上是在用單一回指式語言類型鋪展一個文學作品,利用語匯回指帶動了語音回指:由詞匯語音回指遞推到詞組語音回指,詞組語音回指遞推到句子語音回指,句子語音回指遞推到語篇語音回指,語篇語音回指最后上升到文學主題的回指,層層相疊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螺旋式上升模態(tài),構成對復調音樂《馬太受難曲》的象似模仿。
《許三觀賣血記》的譯者Andrew F. Jones采取了亦步亦趨翻譯策略,忠實可信?;谠髡Z言風格及譯者對源語語言文化的熟悉程度,其譯作效果引起的讀者反應應與源語的相近才是。然而,亞馬遜網站所顯示的讀者反饋*翻譯批評認為,網絡資源雖然良莠不齊,但若因此因噎廢食,不予利用,則易引生遺憾。筆者對相關的讀者反饋已作反復考辯,認為其中絕大部分結論是可信的。并不理想。普遍認為語言重復和斷裂,缺乏情感,句號過多,標點符號不夠多樣化,逐字逐句的翻譯讓譯本難堪,俚語的使用讓文本語言變得矯揉造作,并影響了讀者對人物角色的體會程度和理解。
《許三觀賣血記》雖為小說形態(tài),卻飽含了單一回指式語言類型,這一點使它與詩歌有了天然聯系。如果說原作中的回指語言反而單位化地使譯語呈現出斷裂形態(tài),不妨把它看成正是這些回指語言使整部小說都被連貫成具有獨特文體特征的詩歌網絡,能夠從形態(tài)上激發(fā)讀者的音樂感覺。
但漢英翻譯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对S三觀賣血記》為了模仿它的音樂原型,其語言類型通過語匯回指構建全局的重復式銜接關系網絡,實現了語言各個方面的形式美,包括語音的美。要讓譯語讀者非但不覺得語言斷裂而反復,還要感到語音的重復美,翻譯策略就需要突破象形字的拘囿,利用詩歌來顯化這種單一回指式語言構建的語音美。英詩的詩體形式是論行,以音節(jié)為基本單位,故每行不一定只有一句,詩句未完可以再來一行形成跨行。[5]也就是說,詩歌文體的跨行形式已經具備一種提示功能。它從視覺上的形態(tài)構造提醒人們需要用回指式語言所形成的語義關系去把握小說的閱讀和理解,讓讀者從形式上認知到譯作與詩歌的聯系。因為單一回指式語言類型在英語文學體系中一般都出現在詩歌文體中,如《奧賽羅》中的“farewell+名詞詞組”的重復,《閑暇》中“no time to+動詞”的重復,《英國人之歌》中的“l(fā)et+ 否定詞+動詞”的重復,[6]這些重復誘導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跟隨行的跨越而自動將其鏈接到語音的回指性,進而聯系到語言的回指性,故使譯本產生了與原作的等值效應。如上述例子原譯為:
例4 Xu Yulan walked past the threshold, turned, and made her way down the lane and onto the street. She walked all the way down to the end of the street, veered down another lane, and arrived at He Xiaoyong’s doorstep.
例5 Everyone in town is gray with hunger, but Blood Chief Li still has ruddy cheeks. Everyone in town has lost weight, but Blood Chief Li’s face is as fleshy as ever. Everyone in town is always scowling, but Blood Chief Li has a big smile on his face.
例6 Xu Sanguan began to cry……Rivulets of tears crisscrossed like rain streaming across a windowpane, or the hairline cracks crawling up the sides of a fragile antique bowl, or the dense profusion of branches reaching out from an old tree, irrigation canals spreading across the fields, a network of streets extending across a town. Tears wove a net across his face.
如此讀者自然傾向語篇閱讀方式,很難感受到單一回指式語言所產生的詩歌般的音樂感,閱讀起來缺乏重心,而利用詩歌跨行之后的改譯則為:
例7 Xu Yulan walked past the threshold,
turned, and made her way
down the lane and onto the street.
She walked all the way
down to the end of the street,
veered down another lane,
and arrived at He Xiaoyong’s doorstep.
例8 Everyone in town is gray with hunger,
but Blood Chief Li still has ruddy cheeks.
Everyone in town has lost weight,
but Blood Chief Li’s face is as fleshy as ever.
Everyone in town is always scowling,
but Blood Chief Li has a big smile on his face.
例9 Xu Sanguan began to cry……
Rivulets of tears crisscrossed like rain streaming across a windowpane,
or the hairline cracks crawling up the sides of a fragile antique bowl,
or the dense profusion of branches reaching out from an old tree,
(or) the irrigation canals spreading across the fields,
a network of streets extending across a town.
Tears wove a net across his face.
由于詩歌跨行,閱讀上述例子自然強調了一定的重復頻率與重復規(guī)律,這些頻率與規(guī)律又帶來一定的重復節(jié)奏感,所以,雖然改寫了文體形式,但是譯本的詩歌文體卻使靜態(tài)的語言材料自動被認知成動態(tài)的聲音材料,避免了原文學形態(tài)使語言顯得重復、斷裂、并且不連貫的問題。另外,原作中的語言重復由于跨行而使詩體押韻出現尾韻、頭韻、中間韻等多種形式,無意之中又豐富了譯作作為詩歌的多種表現形式。
語言的單一回指最終是為文學主題服務。原作一共29章,其中10次賣血,1次未果,多次的文學主題重復就如音樂原型中耶穌的重復遭遇一樣使主題升華,在這個前提下,詩體形式能把原作的單一回指式語言在譯作中化解并熔鑄成為史詩一樣的問題,既凸顯原作的文學主題,又為譯語讀者的語言認知搭建橋梁。另外,小說第4章僅用600字就描寫了許玉蘭5年3次分娩的3幕場景,為了實現時間跨越,原作運用了大量省略號,這種高度壓縮的寫作方式,從詩歌文體來看,亦可化解標點符號帶來的翻譯困擾。
為求證跨行的改譯策略是否真正地能讓譯語讀者同樣具有詩歌般的音樂感,筆者請7位英語人士閱讀并且反饋意見。他們集中性地認為:第一個語例與小說文學體裁并無二致;第二個語例能強烈的感受到通過語言表現出來的、音樂般的重復感;第三個語例可被接受,但需提示。這個調查又一次啟示筆者:重新修正文體是可行的翻譯策略,但并非每一個單一回指式語言情況都能與譯語的期待規(guī)范相吻合,具體情況需具體對待,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逐一討論。同時,由于英語體系中頭韻或尾韻的節(jié)奏表征本就比中間韻更加明晰化,對此譯作可通過書寫符號特殊化來提醒讀者。
單一回指式敘述文體最開始由Genett所提出,本文在他所提出的的理論基礎上,進行了又一步嘗試性探討,分析了該語言類型的基本特點、語言功能以及它對文學作品的語言架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為說明該語言類型的實際特征,本文對《許三觀賣血記》英譯情況進行了詳細分析,指出該小說是對巴赫的音樂名作《馬太受難曲》的文學模仿,是一部通過大量的單一回指式語言類型創(chuàng)造出來的音樂小說,因此,該小說的翻譯策略需要充分考慮和利用它和《馬太受難記》在重復性質上的相通性:前者是利用語言進行重復,后者則是利用音樂復調進行重復。重復性是英語詩歌的常見特征,故《許三觀賣血記》的英譯策略可以考慮修改文體,通過詩歌文體的重復性特征與復調音樂《馬太受難記》的對接,使其經過翻譯之后在異域文化中依然保持對《馬太受難記》的模仿姿態(tài):重復。
傳統(tǒng)的翻譯策略多以詞匯、語塊、長句、篇章等語言單位為考慮對象,甚少有翻譯策略從文體方面進行大肆篡改,使其變得“面目全非”。然而,既然翻譯文本最終的去向是為異域文化的讀者,那么就需要從他們的心理界位出發(fā),充分理解目的語讀者對于譯作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文學角度和文化維度,也只有得到了目的語讀者的理解和接受,中國文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邁向了世界傳播。當然,必須承認的是,由于各種語法原因,譯作中的同義詞匯不能與原作保持嚴格的同位語法重復或者同頻重復,所以翻譯瑕疵在所難免,但是正因如此,故希望更多研究能夠參與進來,以補不足。
[1]GENETTE,GéNARD.Narrative discourse: an essay in method [M].Jane E Lewin,Trans.Ithaca: Con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113-118.
[2]DURKA,JULIA TO.Anaphoric relations,comprehension and readability [J].Processing of Visible Language,1980(13):537-549.
[3]呂常樂.巴赫《馬太受難曲》的戲劇結構:上[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4(1):24-27.
[4]余華,洪治綱.火焰的秘密心臟[M]//洪治綱.余華研究資料.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16.
[5]樂黛云.比較文學簡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丁廷森.英語詩歌語篇中的重復[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116-121.
(責任編輯 陳蒙腰)
Language Pattern of Singulative Narrative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A Case Study ofChronicleofaBloodMerchantby Yu Hua
GONG Yan-ping
(Tianmu College,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Zhuji 311800, China)
Narrative frequency stresses the numeral relation between the event and the times of being narrated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kinds. The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natural rate in between the events that are in the same form or proportion results in a special form of singulative narrative.ChronicleofaBloodMerchant, as the iconic imitation ofMatthausPassionfrom narrative frequency, does not achieve the equal readers’ response as the source book,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needs to be reconside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frequency.
singulative narrative; linguistic pattern; repetition; cognition; translation
2014-03-25
2014-04-29
浙江農林大學人才啟動項目(2013FR060);浙江農林大學天目學院預研項目(TMYY1304);浙江農林大學教學改革項目(TMYB1305);浙江省社科聯課題(2014N163)
龔艷萍(1979—),女,湖北恩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
H 315.9
A
1008-889X(2014)04-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