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宗國
中國古代之神兵利器,排名第一的,不是什么寶刀,也不是什么名劍,而是文人的口誅筆伐!為何這樣說呢?因為刀劍再厲害,也不過是消滅肉體,一死而已,但那些口誅筆伐,卻能讓人死后也不得安寧。比如秦始皇,一不小心結怨于文人,于是,一項“焚書坑儒”的千秋大罪從天而降,弄得百世唾罵,好不可憐!
關于“焚書”,似乎鐵證如山,無可分辯,但是“坑儒”一事好像疑點甚多,有待商榷。從《史記》中看,這件事是由兩個術士侯生、盧生的畏罪潛逃引起的。兩人誑稱與神相通,哄騙秦始皇,為其求長生不老之藥,但久久未果,只好逃亡,逃則逃矣,卻節(jié)外生枝地在逃亡之前嘀咕:“始皇為人……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上樂以刑殺為威”,明顯是非議秦始皇,不可再為他求仙藥。秦始皇知道后大怒:“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是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庇谑敲穼弳柸迳头绞浚麑ず钌?、盧生,弄得大家互相告發(fā),共牽連了460多人,遂下令在咸陽把這些人全部活埋了。這一事件,后世往往和焚書并列,合稱“焚書坑儒”。
然而,有些學者認為:所謂“坑儒”,可能是“坑方士”之訛傳。理由是:其一,《史記》記載之侯生、盧生,與徐福等人都是一伙方術之士,并非儒門學士;其二,被殺者的罪名是“誹謗”皇帝,而非信仰傳播儒家學說,并未因此定罪、殺人,怎能算“坑儒”?應該只是對方士的一次坑殺。只不過,因為株連過多,連累一些儒生送命罷了。《史記·儒林列傳》中也有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闭f明被殺的主體是方術士,并非儒生。而當時及后來很長時間內,儒家學者均平靜對待,直到西漢中期,仍稱這次事件為“坑殺術士”;其三,漢初名儒賈誼、董仲舒等人,距此事件只有幾十年時間,應該略知一二,如果真有坑儒之事,何以從未論及?其四,司馬遷的坑殺記載,明顯指的是神仙學派事。而到東漢班固寫《漢書·儒林傳》,提到此事時,仍以“殺術士”名之。之后的一些大儒,如韓愈、司馬光,都不說“坑儒”,而說“坑殺學士”或“屠術士”,可見對此事歷來就有不同認識。
只是,歷史上占上風的看法,是認為秦始皇坑殺的多數是儒生而非術士。與司馬遷同時代的理財專家桑弘羊,在西漢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就提出了秦始皇“坑儒”的說法。而西漢經學家孔安國,在《尚書序》中明確指出:“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東漢哲學家王充盡管斥責當時流傳的以焚書坑儒為一事,并增大被殺人數為“增語”,卻又令人驚訝地武斷:秦始皇“燔詩書,坑儒士,實也”。
另外,唐人顏師古引衛(wèi)宏《詔定古文尚書序》中所述說,秦始皇不但“坑儒”,還坑了兩次。情況是:秦始皇焚書之后,害怕天下人不聽更改了的法令,便以封官“拜為郎”作誘餌,吸引“諸生賢儒”七百多人聚集咸陽。他先是命人“冬種瓜于驪山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說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視之。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決,因發(fā)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逼甙俣辔晃娜搜攀宽暱袒癁樵┕恚梢娺@一次“坑儒”規(guī)模更大,而且是利用“機關”干的,手段極其詭秘,故而不為當時人知,直到二百五六十年后,才由衛(wèi)宏揭露出來。對這第二次“坑儒”,有人認為更不可信,一是衛(wèi)宏的說法頗類傳奇故事,二是秦漢其它史料不見此事,只憑衛(wèi)宏一人之口,且在二百五六十年后才說的,既無具體時間,亦無佐證,怎能當真?
咸陽殺人,固然悲劇。但是,秦始皇是暴君不是昏君,儒生本無罪,何必要坑儒?綜合來看,很可能是他被徐福欺騙后,心中窩火,便借侯生、盧生之事報復方術之士而已。至于,后世文人說他“坑儒”,或許,也是一種報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