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小偉
一、構建“階梯式”習作教學內容
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所以,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掌握整套教材的編排體系及教學內容,尤其要準確把握各類文體在各學段教學內容的分布情況,根據學情及教學實際,形成一個“階梯式”的教學內容結構。在此,筆者以蘇教版教材習作練習中的寫人文章為例。
不難看出,蘇教版小學習作教材中的寫人類的習作隨著年級的增高,呈現出拾級而上的教學內容和梯度要求。建構“階梯式”的教學內容,就是要明確各學段的習作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梯度:三年級起步作文時的言之有序,到簡單舉例;四年級作文總分構段、具體舉例,到詳略得當;五年級作文細節(jié)描寫,到綜合運用;六年級作文謀篇布局,到敘事抒情議論的相得益彰。建構這些不同層級的教學目標,就是幫助我們確定每一次習作教學“原點”——從什么地方教起,每一次習作教學的“邊界”——教到哪里暫停。
二、構建“互補型”習作教學內容
綜觀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閱讀與習作的關系相對松散,且所提供的習作例文也是隨著年級的上升逐步減少。這種變化需要教師更多地開掘讀寫結合的教學內容,即以單元習作任務為目標,通過閱讀教學為學生習作提供源源不斷的補給性營養(yǎng)。
以蘇教版五下習作4為例,這一單元的寫作內容是寫一篇參觀或者游覽記。編者選配了例文《龜山漢墓參觀記》,習作要求是按照一定順序,抓住重點景物描寫景觀,避免寫成流水賬。通讀這篇例文,我們覺得很容易造成一種千人一面的寫作模式。為了打破這種僵化的習作思路,筆者嘗試從本單元的課文中發(fā)掘出與眾不同的寫作路徑:《秦兵馬俑》這篇課文,可以從文章的謀篇布局的結構入手,為無錫學生寫參觀惠山泥人廠提供一個寫作范式;《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課文,是圍繞“音樂之都”這個中心,從多個方面并列展開言語結構,可以為學生寫無錫的太湖游樂園或者杭州的西湖等內容提供一個范本;《埃及的金字塔》這篇課文,可以從埃及金字塔的來歷、宏偉又精巧的特點以及怎么建造的猜測來開發(fā)教學內容,為學生寫北京長城這樣的內容提供一條比較匹配的表達路徑。構建讀寫“互補型”的教學內容,意味著我們要從單元習作教學任務出發(fā),盡可能從閱讀教學中開掘出具有不同指向的習作教學內容,以此豐富學生的習作言語圖式,為不同的學生完成習作內容提供相匹配的思路。
三、構建“資源型”習作教學內容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研究性學習開始走進習作教材,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圍繞某個專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表達信息的能力。譬如蘇教版三下習作5“寫一段介紹端午節(jié)研究的小報告”,四下習作5“發(fā)現和研究一兩種植物”,六下習作6“寫調查統(tǒng)計報告”。
不同學段的研究性習作教學內容是不同的: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這類學習方式,只要求梳理現成資料,合成一篇有條理的小短文;四年級則要求學生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能向他人請教或自主查閱課外資料;到了六年級,學生需要學會融匯數學學科的統(tǒng)計知識處理信息,并根據統(tǒng)計結果表達自己的感受。可見,研究型習作的教學內容在逐步攀升,不斷深入。實施此類教學內容,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實踐先行,該調查的去調查,該訪問的去訪問,教師不可越俎代庖,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獲得鮮活的習作資源和體驗;二是上網搜索相關資料;三是主題閱讀,根據習作內容,選定閱讀主題,開放學校和班級閱讀資源庫,讓每個學生各取所需。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新區(qū)碩放實驗小學)
一、構建“階梯式”習作教學內容
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所以,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掌握整套教材的編排體系及教學內容,尤其要準確把握各類文體在各學段教學內容的分布情況,根據學情及教學實際,形成一個“階梯式”的教學內容結構。在此,筆者以蘇教版教材習作練習中的寫人文章為例。
不難看出,蘇教版小學習作教材中的寫人類的習作隨著年級的增高,呈現出拾級而上的教學內容和梯度要求。建構“階梯式”的教學內容,就是要明確各學段的習作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梯度:三年級起步作文時的言之有序,到簡單舉例;四年級作文總分構段、具體舉例,到詳略得當;五年級作文細節(jié)描寫,到綜合運用;六年級作文謀篇布局,到敘事抒情議論的相得益彰。建構這些不同層級的教學目標,就是幫助我們確定每一次習作教學“原點”——從什么地方教起,每一次習作教學的“邊界”——教到哪里暫停。
二、構建“互補型”習作教學內容
綜觀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閱讀與習作的關系相對松散,且所提供的習作例文也是隨著年級的上升逐步減少。這種變化需要教師更多地開掘讀寫結合的教學內容,即以單元習作任務為目標,通過閱讀教學為學生習作提供源源不斷的補給性營養(yǎng)。
以蘇教版五下習作4為例,這一單元的寫作內容是寫一篇參觀或者游覽記。編者選配了例文《龜山漢墓參觀記》,習作要求是按照一定順序,抓住重點景物描寫景觀,避免寫成流水賬。通讀這篇例文,我們覺得很容易造成一種千人一面的寫作模式。為了打破這種僵化的習作思路,筆者嘗試從本單元的課文中發(fā)掘出與眾不同的寫作路徑:《秦兵馬俑》這篇課文,可以從文章的謀篇布局的結構入手,為無錫學生寫參觀惠山泥人廠提供一個寫作范式;《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課文,是圍繞“音樂之都”這個中心,從多個方面并列展開言語結構,可以為學生寫無錫的太湖游樂園或者杭州的西湖等內容提供一個范本;《埃及的金字塔》這篇課文,可以從埃及金字塔的來歷、宏偉又精巧的特點以及怎么建造的猜測來開發(fā)教學內容,為學生寫北京長城這樣的內容提供一條比較匹配的表達路徑。構建讀寫“互補型”的教學內容,意味著我們要從單元習作教學任務出發(fā),盡可能從閱讀教學中開掘出具有不同指向的習作教學內容,以此豐富學生的習作言語圖式,為不同的學生完成習作內容提供相匹配的思路。
三、構建“資源型”習作教學內容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研究性學習開始走進習作教材,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圍繞某個專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表達信息的能力。譬如蘇教版三下習作5“寫一段介紹端午節(jié)研究的小報告”,四下習作5“發(fā)現和研究一兩種植物”,六下習作6“寫調查統(tǒng)計報告”。
不同學段的研究性習作教學內容是不同的: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這類學習方式,只要求梳理現成資料,合成一篇有條理的小短文;四年級則要求學生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能向他人請教或自主查閱課外資料;到了六年級,學生需要學會融匯數學學科的統(tǒng)計知識處理信息,并根據統(tǒng)計結果表達自己的感受??梢姡芯啃土曌鞯慕虒W內容在逐步攀升,不斷深入。實施此類教學內容,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實踐先行,該調查的去調查,該訪問的去訪問,教師不可越俎代庖,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獲得鮮活的習作資源和體驗;二是上網搜索相關資料;三是主題閱讀,根據習作內容,選定閱讀主題,開放學校和班級閱讀資源庫,讓每個學生各取所需。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新區(qū)碩放實驗小學)
一、構建“階梯式”習作教學內容
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所以,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掌握整套教材的編排體系及教學內容,尤其要準確把握各類文體在各學段教學內容的分布情況,根據學情及教學實際,形成一個“階梯式”的教學內容結構。在此,筆者以蘇教版教材習作練習中的寫人文章為例。
不難看出,蘇教版小學習作教材中的寫人類的習作隨著年級的增高,呈現出拾級而上的教學內容和梯度要求。建構“階梯式”的教學內容,就是要明確各學段的習作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梯度:三年級起步作文時的言之有序,到簡單舉例;四年級作文總分構段、具體舉例,到詳略得當;五年級作文細節(jié)描寫,到綜合運用;六年級作文謀篇布局,到敘事抒情議論的相得益彰。建構這些不同層級的教學目標,就是幫助我們確定每一次習作教學“原點”——從什么地方教起,每一次習作教學的“邊界”——教到哪里暫停。
二、構建“互補型”習作教學內容
綜觀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閱讀與習作的關系相對松散,且所提供的習作例文也是隨著年級的上升逐步減少。這種變化需要教師更多地開掘讀寫結合的教學內容,即以單元習作任務為目標,通過閱讀教學為學生習作提供源源不斷的補給性營養(yǎng)。
以蘇教版五下習作4為例,這一單元的寫作內容是寫一篇參觀或者游覽記。編者選配了例文《龜山漢墓參觀記》,習作要求是按照一定順序,抓住重點景物描寫景觀,避免寫成流水賬。通讀這篇例文,我們覺得很容易造成一種千人一面的寫作模式。為了打破這種僵化的習作思路,筆者嘗試從本單元的課文中發(fā)掘出與眾不同的寫作路徑:《秦兵馬俑》這篇課文,可以從文章的謀篇布局的結構入手,為無錫學生寫參觀惠山泥人廠提供一個寫作范式;《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課文,是圍繞“音樂之都”這個中心,從多個方面并列展開言語結構,可以為學生寫無錫的太湖游樂園或者杭州的西湖等內容提供一個范本;《埃及的金字塔》這篇課文,可以從埃及金字塔的來歷、宏偉又精巧的特點以及怎么建造的猜測來開發(fā)教學內容,為學生寫北京長城這樣的內容提供一條比較匹配的表達路徑。構建讀寫“互補型”的教學內容,意味著我們要從單元習作教學任務出發(fā),盡可能從閱讀教學中開掘出具有不同指向的習作教學內容,以此豐富學生的習作言語圖式,為不同的學生完成習作內容提供相匹配的思路。
三、構建“資源型”習作教學內容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研究性學習開始走進習作教材,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圍繞某個專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表達信息的能力。譬如蘇教版三下習作5“寫一段介紹端午節(jié)研究的小報告”,四下習作5“發(fā)現和研究一兩種植物”,六下習作6“寫調查統(tǒng)計報告”。
不同學段的研究性習作教學內容是不同的: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這類學習方式,只要求梳理現成資料,合成一篇有條理的小短文;四年級則要求學生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能向他人請教或自主查閱課外資料;到了六年級,學生需要學會融匯數學學科的統(tǒng)計知識處理信息,并根據統(tǒng)計結果表達自己的感受。可見,研究型習作的教學內容在逐步攀升,不斷深入。實施此類教學內容,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實踐先行,該調查的去調查,該訪問的去訪問,教師不可越俎代庖,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獲得鮮活的習作資源和體驗;二是上網搜索相關資料;三是主題閱讀,根據習作內容,選定閱讀主題,開放學校和班級閱讀資源庫,讓每個學生各取所需。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新區(qū)碩放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