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劍鋒
一、何謂“兒童意識”
蘇教版小學語文五上習作6的教學,在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后,有兩名學生呈現(xiàn)了如下的當堂習作片段。
生1:在小紅家的屋檐下,有一個燕子窩,窩里有四只小燕子。其中有一只小燕子想跟媽媽一樣在空中飛翔,誰知,它剛張開翅膀,就一不小心掉了下來。剛好,小紅看到這一幕,嚇得驚呆了,嘴巴張得老大……小紅一看,拿出了一根木棒想嚇跑小貓。終于,小貓被嚇跑了,小燕子得救了。
生2:小紅天生就害怕貓,看到貓心里就直哆嗦,恨不得逃得遠遠的。但她看到小燕子危在旦夕,心急如焚,“如果我不救小燕子,它就會被花貓嚼個粉碎,燕媽媽回來見不著自己的孩子,一定會非常傷心!”想到這里,小紅哆哆嗦嗦地拾起身邊的一塊石頭,雖然心里害怕,但她還是鼓足勇氣把石頭朝花貓使勁扔去……
生1的習作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小學生看圖習作片段。從本文來看,值得肯定的是學生對圖片的觀察和理解基本是過關的,但問題是“兒童意識”的缺位。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孫紹振認為:“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狀況下,作文要寫好,寫得有靈氣,就要貼近自我,貼近他的年齡、生長環(huán)境的特點,貼近他的七情六欲?!边@就是習作的要義。寫作主體獨特而清醒的自我意識是作文最珍貴的資源,是兒童習作的生命力賴以維持和迸發(fā)的核心驅動力。生2寫的習作片段就具備了可貴的主體意識,所以給予讀者一種身臨其境感。小作者對小紅怕貓的心理和隨之而來的動作把握得非常準確。顯然,這一情節(jié)并不是完全憑空想象出來的,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了小紅。她寫的其實不是小紅,而是她自己,是她在遭遇同樣的情況后可能出現(xiàn)的獨特反應。
二、“兒童意識”如何喚醒
教師應當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教材,喚醒兒童的主體意識呢?針對看圖習作教材存在的客體性強、去生活化的客觀情況,我們可以采取角色換位、立足生活兩種基本方法予以指導。
1.引導換位思考,實現(xiàn)角色轉換。
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的時候,應當認真仔細,但應避免陷入“就圖說圖”的誤區(qū)。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自由交流圖片信息,更要引導他們把圖片中的角色想象成自己。如蘇教版四上習作7,描繪的是一只燕子在與另一只不幸喪命的燕子做最后的告別。那只活著的燕子充滿人的靈性。在教學中,筆者提出了兩個問題:“你認為這只死亡的燕子與活著的燕子是什么關系?請閉上眼睛想一想,假如你就是這只活著的燕子,你會有怎樣的感受?”通過設置情境,換位想象,學生融情入境,靜態(tài)的圖片一下子變成了動態(tài)的場景,教學充滿了現(xiàn)場感。
2.遵循生活邏輯,展開合理想象。
想象假如脫離生活的土壤,就會浮夸而漫無邊際。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立足生活,按照生活中的人或動物的基本屬性去建構故事情節(jié)。以三下習作1來說,孫小圣為什么要在柱子上寫“到此一游”?兒童的想象永遠會出乎我們的意料,有的說它是在體會當年它的祖先孫大圣在如來佛手指上寫字的快樂,有的說它是想展現(xiàn)自己高超的書法技藝,有的則說是他在平日旅游時,看到許多游人都會留下“到此一游”的字跡,于是忍不住模仿起來……因為每個學生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不一樣,每個學生的生活遭遇不一樣,因此體現(xiàn)的主體意識也應該不一樣,只要符合人之常情、生活常理,教師都應該鼓勵和贊同。
缺少了主體意識,圖畫只是圖畫,圖畫上的內容單一而生硬;而兒童意識一旦進入,圖畫就會伸長拉寬,圖畫上的內容就會鮮活豐富,變成一軸色彩艷麗、生機勃勃的故事畫卷。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新區(qū)坊前實驗小學)
一、何謂“兒童意識”
蘇教版小學語文五上習作6的教學,在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后,有兩名學生呈現(xiàn)了如下的當堂習作片段。
生1:在小紅家的屋檐下,有一個燕子窩,窩里有四只小燕子。其中有一只小燕子想跟媽媽一樣在空中飛翔,誰知,它剛張開翅膀,就一不小心掉了下來。剛好,小紅看到這一幕,嚇得驚呆了,嘴巴張得老大……小紅一看,拿出了一根木棒想嚇跑小貓。終于,小貓被嚇跑了,小燕子得救了。
生2:小紅天生就害怕貓,看到貓心里就直哆嗦,恨不得逃得遠遠的。但她看到小燕子危在旦夕,心急如焚,“如果我不救小燕子,它就會被花貓嚼個粉碎,燕媽媽回來見不著自己的孩子,一定會非常傷心!”想到這里,小紅哆哆嗦嗦地拾起身邊的一塊石頭,雖然心里害怕,但她還是鼓足勇氣把石頭朝花貓使勁扔去……
生1的習作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小學生看圖習作片段。從本文來看,值得肯定的是學生對圖片的觀察和理解基本是過關的,但問題是“兒童意識”的缺位。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孫紹振認為:“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狀況下,作文要寫好,寫得有靈氣,就要貼近自我,貼近他的年齡、生長環(huán)境的特點,貼近他的七情六欲?!边@就是習作的要義。寫作主體獨特而清醒的自我意識是作文最珍貴的資源,是兒童習作的生命力賴以維持和迸發(fā)的核心驅動力。生2寫的習作片段就具備了可貴的主體意識,所以給予讀者一種身臨其境感。小作者對小紅怕貓的心理和隨之而來的動作把握得非常準確。顯然,這一情節(jié)并不是完全憑空想象出來的,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了小紅。她寫的其實不是小紅,而是她自己,是她在遭遇同樣的情況后可能出現(xiàn)的獨特反應。
二、“兒童意識”如何喚醒
教師應當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教材,喚醒兒童的主體意識呢?針對看圖習作教材存在的客體性強、去生活化的客觀情況,我們可以采取角色換位、立足生活兩種基本方法予以指導。
1.引導換位思考,實現(xiàn)角色轉換。
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的時候,應當認真仔細,但應避免陷入“就圖說圖”的誤區(qū)。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自由交流圖片信息,更要引導他們把圖片中的角色想象成自己。如蘇教版四上習作7,描繪的是一只燕子在與另一只不幸喪命的燕子做最后的告別。那只活著的燕子充滿人的靈性。在教學中,筆者提出了兩個問題:“你認為這只死亡的燕子與活著的燕子是什么關系?請閉上眼睛想一想,假如你就是這只活著的燕子,你會有怎樣的感受?”通過設置情境,換位想象,學生融情入境,靜態(tài)的圖片一下子變成了動態(tài)的場景,教學充滿了現(xiàn)場感。
2.遵循生活邏輯,展開合理想象。
想象假如脫離生活的土壤,就會浮夸而漫無邊際。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立足生活,按照生活中的人或動物的基本屬性去建構故事情節(jié)。以三下習作1來說,孫小圣為什么要在柱子上寫“到此一游”?兒童的想象永遠會出乎我們的意料,有的說它是在體會當年它的祖先孫大圣在如來佛手指上寫字的快樂,有的說它是想展現(xiàn)自己高超的書法技藝,有的則說是他在平日旅游時,看到許多游人都會留下“到此一游”的字跡,于是忍不住模仿起來……因為每個學生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不一樣,每個學生的生活遭遇不一樣,因此體現(xiàn)的主體意識也應該不一樣,只要符合人之常情、生活常理,教師都應該鼓勵和贊同。
缺少了主體意識,圖畫只是圖畫,圖畫上的內容單一而生硬;而兒童意識一旦進入,圖畫就會伸長拉寬,圖畫上的內容就會鮮活豐富,變成一軸色彩艷麗、生機勃勃的故事畫卷。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新區(qū)坊前實驗小學)
一、何謂“兒童意識”
蘇教版小學語文五上習作6的教學,在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后,有兩名學生呈現(xiàn)了如下的當堂習作片段。
生1:在小紅家的屋檐下,有一個燕子窩,窩里有四只小燕子。其中有一只小燕子想跟媽媽一樣在空中飛翔,誰知,它剛張開翅膀,就一不小心掉了下來。剛好,小紅看到這一幕,嚇得驚呆了,嘴巴張得老大……小紅一看,拿出了一根木棒想嚇跑小貓。終于,小貓被嚇跑了,小燕子得救了。
生2:小紅天生就害怕貓,看到貓心里就直哆嗦,恨不得逃得遠遠的。但她看到小燕子危在旦夕,心急如焚,“如果我不救小燕子,它就會被花貓嚼個粉碎,燕媽媽回來見不著自己的孩子,一定會非常傷心!”想到這里,小紅哆哆嗦嗦地拾起身邊的一塊石頭,雖然心里害怕,但她還是鼓足勇氣把石頭朝花貓使勁扔去……
生1的習作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小學生看圖習作片段。從本文來看,值得肯定的是學生對圖片的觀察和理解基本是過關的,但問題是“兒童意識”的缺位。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孫紹振認為:“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狀況下,作文要寫好,寫得有靈氣,就要貼近自我,貼近他的年齡、生長環(huán)境的特點,貼近他的七情六欲?!边@就是習作的要義。寫作主體獨特而清醒的自我意識是作文最珍貴的資源,是兒童習作的生命力賴以維持和迸發(fā)的核心驅動力。生2寫的習作片段就具備了可貴的主體意識,所以給予讀者一種身臨其境感。小作者對小紅怕貓的心理和隨之而來的動作把握得非常準確。顯然,這一情節(jié)并不是完全憑空想象出來的,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了小紅。她寫的其實不是小紅,而是她自己,是她在遭遇同樣的情況后可能出現(xiàn)的獨特反應。
二、“兒童意識”如何喚醒
教師應當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教材,喚醒兒童的主體意識呢?針對看圖習作教材存在的客體性強、去生活化的客觀情況,我們可以采取角色換位、立足生活兩種基本方法予以指導。
1.引導換位思考,實現(xiàn)角色轉換。
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的時候,應當認真仔細,但應避免陷入“就圖說圖”的誤區(qū)。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自由交流圖片信息,更要引導他們把圖片中的角色想象成自己。如蘇教版四上習作7,描繪的是一只燕子在與另一只不幸喪命的燕子做最后的告別。那只活著的燕子充滿人的靈性。在教學中,筆者提出了兩個問題:“你認為這只死亡的燕子與活著的燕子是什么關系?請閉上眼睛想一想,假如你就是這只活著的燕子,你會有怎樣的感受?”通過設置情境,換位想象,學生融情入境,靜態(tài)的圖片一下子變成了動態(tài)的場景,教學充滿了現(xiàn)場感。
2.遵循生活邏輯,展開合理想象。
想象假如脫離生活的土壤,就會浮夸而漫無邊際。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立足生活,按照生活中的人或動物的基本屬性去建構故事情節(jié)。以三下習作1來說,孫小圣為什么要在柱子上寫“到此一游”?兒童的想象永遠會出乎我們的意料,有的說它是在體會當年它的祖先孫大圣在如來佛手指上寫字的快樂,有的說它是想展現(xiàn)自己高超的書法技藝,有的則說是他在平日旅游時,看到許多游人都會留下“到此一游”的字跡,于是忍不住模仿起來……因為每個學生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不一樣,每個學生的生活遭遇不一樣,因此體現(xiàn)的主體意識也應該不一樣,只要符合人之常情、生活常理,教師都應該鼓勵和贊同。
缺少了主體意識,圖畫只是圖畫,圖畫上的內容單一而生硬;而兒童意識一旦進入,圖畫就會伸長拉寬,圖畫上的內容就會鮮活豐富,變成一軸色彩艷麗、生機勃勃的故事畫卷。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新區(qū)坊前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