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李
默會知識是一種經(jīng)常被忽略的知識,最早是由英國哲學家波蘭尼提出的,它是相對于顯性知識而言的一種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我們通常看到的表現(xiàn)在語言、書面文字下以各種文本形式傳遞的顯而易見的知識,這種知識邏輯性強、可言傳,同時又是明確的具體知識。默會知識與之相反,也就是以我們通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形式存在。我們頭腦中的默會知識到底是什么并不能明確表述出來,也未能形成系統(tǒng)性的表達方式。然而,這種隱性的默會知識卻在我們頭腦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比顯性知識要多得多。有些人認為這種“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的知識微不足道。相反,默會知識比顯性知識更能引導我們思維生活,它是引導認知發(fā)展的巨大力量。在生物教學中,如果教師的默會知識發(fā)揮得當,就會達到極佳效果;但若利用不當,會成為思維阻礙。同樣,學生的默會知識對其知識的接受及理解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趨利避害,引導、轉(zhuǎn)化固有的錯誤的默會知識,使其為教學和學習所用,使默會知識成為教學的新生長點,將高中生物教學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一、默會知識的特征
1.缺乏表述性。相對于顯性知識,默會知識的可表述性極差,很難用標準的邏輯化語言準確地描述出來。更確切地說,很多情況下這種默會知識表現(xiàn)為一種能力,是一種后天經(jīng)過具體學習或事物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形成在頭腦中的觀念,表現(xiàn)在肢體活動中就成為一種能力。如人際交往能力、快速閱讀能力等。
2.不能用正規(guī)方法傳遞。默會知識既然是隱性的、存在于頭腦中的知識,就注定傳遞不會方便,無法像顯性知識一樣寫成書面文字進行大規(guī)模傳遞。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相同環(huán)境下,對于默會知識不同的人可以有相同或相近的感受。這也就方便了生物教學中的思想傳遞,盡管語言不能表述,但可以轉(zhuǎn)換成其他方式,憑借學生不同的認知能力,達到不同層次的理解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帶給學生更多積極的默會知識。
3.具備經(jīng)驗性。默會知識大多是從經(jīng)驗中獲得,有一定的形成背景和形成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經(jīng)歷長期的過程。如同高中生物學習,這種默會知識是從不斷的練習、復習、做題中得來的,做題中的錯誤犯過就不會再犯,也是由于形成了默會知識。學生對生物學習進行綜合把握,整體總結(jié),這對取得優(yōu)異成績形成推動作用。
4.體現(xiàn)文化性。體現(xiàn)默會知識的文化性與顯性知識的文化性不同,默會知識的文化性體現(xiàn)得更為強烈,也更不好把握,因為若發(fā)生偏差,就會將思維引向歧路。這種思維文化比顯性文化更能支配人的行為,如騎自行車、游泳等運動,即使很久不復習,再次練習只需稍加練習便可,因為已經(jīng)成為自己的文化和能力,有自給自足性。
二、生物教學中對默會知識的關注
1.在師生對話間挖掘默會知識的共同點。無論在課中還是課下,溝通永遠都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在認知的默會知識上,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因為不能確定教師的潛在思想就一定是正確的,學生的思想就一定是有偏差的,只有教學相長才是共同進步的正確方法。因此,在溝通與對話中,將彼此的潛在思想和默會知識表現(xiàn)出來,通過人與人的思維聯(lián)結(jié)尋求共鳴,對于生物教學有極大的幫助。師生相互成為傾吐者和傾聽者,一方面可加深師生感情,另一方面可以發(fā)現(xiàn)教學和學習中的問題,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也應放平和,以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摒棄傳統(tǒng)教學中“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多聽聽學生的聲音,避免雙方保持沉默,除生物知識以外避之不談的現(xiàn)象。但是應該認識到這種尋求共鳴并不是絕對的思想統(tǒng)一,完全地消除思想上的差異,應在和諧的基調(diào)上讓師生思想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2.提升和轉(zhuǎn)化默會知識,使之成為正確、科學的思想。默會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為一種處理問題的固定程序,同時也是支配意識做什么、怎么做的重要來源。認識到默會知識的重要作用后,我們應該使默會知識發(fā)揮其重要的領導作用。在生物教學中,面對學生明顯的意識偏差,教師應想方設法幫助其轉(zhuǎn)化成科學、正確的思想。而對于一些認知淺顯、知識攫取程度低的學生,應幫助其提高默會知識的高度,努力讓默會知識成為科學的、對學生學習有幫助的重要動力。教師可嘗試設置情景訓練,以實驗或演示來糾正學生思想中對生物知識的錯誤想法,使學生開闊視野,對默會知識形成新的主觀改變,這對學生答題及接下來連鎖的生物知識學習也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3.應用默會知識。在一番糾正與思考過后,是“趁熱打鐵”階段,教師應讓學生自己體驗生物默會知識的具體內(nèi)涵。教師可開展一些實踐活動或生物科學的研究,鞏固學生剛剛形成的默會知識,讓正確的思想在心中扎根。
總之,如何讓默會知識在生物教學中發(fā)揮巨大作用,使之成為推動教學發(fā)展的巨大動力,是所有教學工作者共同的心愿,也是學生學業(yè)前進道路上必須重視的學習因素。
(責任編輯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