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華
(商丘師范學院 1.文學院;2.漢梁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商丘 476000)
文史哲專題研究
宋犖研究述略
劉萬華1.2
(商丘師范學院 1.文學院;2.漢梁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商丘 476000)
從宋犖第一部詩集《古竹圃稿》誕生至今,有關宋犖的研究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醞釀期,低谷期與高潮期。就學者們有關宋犖的生平、著述、宦游、收藏、鑒賞等方面的記載與研究的文章進行歸納總結,分析和揭示宋犖研究的現狀與發(fā)展趨勢,以期促進和推動宋犖研究走向深入。
宋犖;文學活動;文化活動;綜述
文學批評往往伴隨作家作品的誕生,作品的誕生又為文學批評提供了對象。對宋犖的批評與研究,自其第一部詩集《古竹圃稿》結集就已經開始了,延及今日,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有清一代,是宋犖研究的醞釀期;二,民國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宋犖研究的低谷期;三,九十年代至今,是宋犖研究的高潮時期。
宋犖生于明末,長于清初,幼即侍衛(wèi)順治皇帝,而通顯于康熙一朝。 集世家、才子、顯宦、詩人于一身,順治六年(1649)邑人侯方域一見即稱許:“宋子年少有異材,是吾昔者雪園四子之所未及見者也。 ”[1]又云:“牧仲年未二十,博學能文章詩歌,筆翰動天下 。 ”[2]及 犖 侍 父 歸 里 , 方 域 等 人 便 邀 其 重 開 雪 苑 文社。 至順治十一年犖《古竹圃稿》結集,王鐸、侯方域分別為此集作序,王序稱宋犖其人“不貴與人爭一旦之名,而藏修潛德千秋不朽之業(yè)”,稱其“詩受鑄于 唐 , 音 調 清 新 , 范 我 馳 驅 , 游 意 乎 無 窮 之 次 ”[3], 這也就開啟了對宋犖其人其詩的研究先河。
及宋犖官位日顯,交游日廣,所為詩文亦愈多,所得名賢序跋褒獎之詞亦復不少。然畢竟是當代人,又是同好或門客弟子,所言自然溢美之詞多而稍欠公允, 如計東贊其為:“天下俊杰非常之士也。年十歲,精騎射。十一,能制義、詩歌。十五六能盡交天下士,斐然有令名。 其騎則能御趹踶之馬,上下峻阪,一日行四五百里;其射則能插矢于地,縱馬射之,兩矢相合不纖黍失;其制義則規(guī)矱先型,能自變化,盡奇正之法;其詩則上自蘇、李,下迄三唐,盡臻其 妙 ;其 交 天 下 士 ,則 折 節(jié) 虛 左 如 寒 士 。 ”[4]門 下 士 周龍 藻 云 : “ 生 平 業(yè) 詩 為 專 家 , 恒 與 新 城 王 公 方 駕 。 ”[5]然尚未能蓋棺定論。
作為“晚年位益崇望益重,海內以為泰山北斗… … 少 喜 為 詩 , 老 而 不 休 , 世 恒 以 漁 洋 、 綿 津 并 稱 ”[6]者,宋犖卒后,其生平事跡與作品一直受到清人的關注。 如宋犖自撰《漫堂年譜》、湯右曾《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太子少師吏部尚書漫堂宋公墓志銘》、 宋至等《少師公行狀》、吳士玉《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太子少師吏部尚書漫堂宋公神道碑銘》以及《歸德府志》卷二十五、《河南通志》卷五十八、《清史稿》卷二七四、《清史列傳》卷九、鄭方坤《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卷二、錢儀吉等《清代碑傳全集》卷六七、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九、朱方增《從政觀法錄》卷六、錢林輯《文獻征存錄》卷十、葉衍蘭,葉恭綽編《清代學者象傳合集》、張維屏輯《國朝詩人征略》卷十三、《中州先哲傳》卷二十四,等等,是今天宋犖生平研究的基本的史料來源。
宋犖的詩文創(chuàng)作在清代也頗受人關注,清初的侯 方 域 贊 其 詩 : “神 蒼 骨 勁 , 格 高 氣 渾 。 ”[7]周 龍 藻 嘗稱:“商丘宋公詩風行海內,海內推服無異詞。 ”又稱其為文“無剿說,無雷同,興會偶發(fā),隨物賦形,而自合于規(guī)矩。是故序記之文長于切,論辯之文長于醇,考訂之文長于核,哀誄之文長于思,下至寸簡尺牘,似屬匆卒不經意者,而亦躍躍有生氣,尚何家數、行墨 之 可 拘 哉 ? ”[8]至 清 中 葉 , 四 庫 館 臣 云 : “ 犖 雖 以 任子入官,不由科目,而淹通典籍,練習掌故,詩文亦為當代所推,名亞于新城王士禎……其詩雖不及士禎之超逸,而清剛雋上,亦拔戟自成一隊。 其序、記、奏 、 議 等 作 , 亦 皆 疏 暢 條 達 , 有 眉 山 軌 度 。 ”[9]洪 亮 吉亦 云 :“康 熙 中 葉 , 大 僚 中 稱 詩 者 , 王 、宋 齊 名 。 ”[10]他們對宋犖詩文創(chuàng)作表示肯定的同時,對宋犖的詩壇地位與影響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
當然,由于邵長蘅選王士禎、宋犖詩為《二家詩鈔》以及王士禎贈詩《嘆老口號寄宋牧仲開府》兩件事,使宋犖又頗遭后人詬病。 尤其在王、宋齊名這一問題上,自趙秋谷因交惡王士禎而連帶攻擊后,遂成為后世貶抑宋氏的口實。 康熙三十四年(1695),邵長蘅選王、宋二家詩為《二家詩鈔》,并稱:“今海內 稱 詩 家 ,并 稱 新 城 、商 丘 兩 先 生 無 異 辭 。 ”[11]然 趙 執(zhí)信頗為不屑,謂邵氏此言乃阿諛之辭。 后來如舒位云:“兩公詩格絕不相似,且宋實非王敵。 邵青門合刻 二 家 之 詩 , 意 在 尊 宋 , 適 足 以 形 宋 之 短 耳 。 ”[12]當然,此后也屢有人為其辯白,如鄭方坤云:“兩尚書詩,論者要不無軒輊。 即先生曾有句云‘綿津三舍避漁洋,詩屋新題詎敢當’,未敢以雁行進也。 然當新城雷動風行之日,求其別開生面、旗鼓相當,而風流宏長、力能為一代主持文柄者,恐亦舍西陂一老別無 替 人 也 。邵 氏 題 詞 ,未 可 謂 盡 阿 所 好 也 。 ”[13]鄭 氏 客觀上承認宋氏之詩不如王氏,但當王士禎風行雷動之日,能主持一代風雅尤其是江南文壇者,舍宋氏亦別無他人能代替,所以邵氏之言并不全是阿諛之辭,鄭方坤所言是比較公允的。 四庫館臣亦曾辨其原委,云:“此其所選新城王士禎、商丘宋犖之詩也。是時士禎為刑部尚書,犖為蘇州巡撫。 而長蘅實長洲人,又犖之門客。 趙執(zhí)信見之,有違言。 故士禎寄犖詩有‘尚書北闕霜侵鬢,開府江南雪滿頭,當日朱顏兩年少,王揚州與宋黃州’之句,蓋言己為揚州推官之日,犖為黃州通判之日,已同以詩名,初不以致位通顯始并稱也。然長蘅實不自遠嫌,致干物議。至今 論 者 不 允 , 殆 亦 有 由 矣 ”[14]論 述 其 中 原 委 頗 為 翔實,評價亦較為公允。 又,李慈銘嘗閱《筠廊二筆》,進而攻擊“牧仲故不讀書,所記無足觀者”,并舉《關侯祖墓碑》等三條斥其“弇陋如是,他可知矣。 其體例 亦 甚 蕪 雜 , 在 說 部 中 最 為 下 乘 。 ”[15]李 氏 好 謗 責 前人,有此論亦不足為怪。
另外,宋犖作品的刊刻出版工作亦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不僅宋犖生平創(chuàng)作隨集隨刊,其著述在生前大多已經刊刻出版,少數以鈔本形式流傳,而且在其死后又有所發(fā)展,比如《西陂類稿》,康熙間至雍正初,在宋犖死后不久,其兒孫們便補輯刊刻出版,成為《西陂類稿》流傳中最完善的版本;至乾隆間,被文淵閣四庫全書收入,其他十余種著述又被列入存目之中;至光緒四年,吳元炳又以活字鉛板印刷;好事者又花費很大精力謄寫繕錄,發(fā)行鈔本。其《筠廊偶筆》《二筆》以及《漫堂說詩》等亦被《說鈴》《檀幾叢書》等廣為流傳的叢書所收錄。 凡此都擴大了宋犖的影響,為研究宋犖提供可資借鑒的文本資料。
總之,有清一代對宋犖及其著述的關注大多集中在詩歌上,方法上以隨感、點評式評論為主,評論中往往夾雜個人的情感好惡,不夠系統,亦不甚科學,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研究。 但諸家所作碑傳、墓志以及隨感式評論往往涉及其人其著述的方方面面,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見,論述精辟,為后來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一時期宋犖較少被關注到,研究成果亦很稀少,詩歌依然是關注的焦點,但其鑒藏方面的成就卻引起人們的注意。在其著述出版方面,民國六年宋氏族人感《西陂類稿》屢經兵燹,流傳較少,于是據初刻補輯重刊,此本存世較多。 宋恪寀、宋明善、徐繼儒等人亦以序跋的形式簡評了宋犖其人其文。在詩歌方面,徐世昌《晚晴簃詩匯》收其詩二十四首,并論其詩云:“西陂雍容暇豫,其氣和,其辭煉,在盛唐雅近王、韋,五言尤粹美。 細讀之,使人躁釋矜平,知其涵養(yǎng)者深也。 子至詩稍有圭稜,然名章秀句 ,不 愧 名 父 之 子 。 ”[16]鄧 之 誠 《 清 詩 紀 事 初 編 》選 其詩二首,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對宋犖其人及其作品亦有研究,稱“其為詩,早負盛望,幾與士禎相齊。邵長蘅即嘗選士禎及犖詩,為王宋二家集,以流布于世,雖趙執(zhí)信力持異論,然其詩為當時所推重,固無 以 易 之 也 。 ”[17]針 對 前 人 在 王 宋 齊 名 問 題 上 的 疑問,進行了較為客觀地辨析。
宋犖鑒藏方面的影響在清代亦常為人所樂道,如湯右曾稱:“尤精鑒賞法書名畫, 尊彝甁盎到目,別其真?zhèn)危杆猿觥貢嘟f卷,吳中得荊公《百家詩選》《施注蘇詩》殘本、《蘇子美集》,屬其徒 校 而 刊 之 。 ”[18]進 入 近 現 代 , 其 鑒 賞 收 藏 方 面 受 到了更大的關注。 《中州先哲傳》稱:“迄于清亡,而犖之名爛焉。犖富收藏,精鑒賞。自言鑒別書畫能于暗中摸嗅得之,蓋所見古跡多爾別有神悟,非可以常理測也。 舊傳合肥許翰林孫荃家藏畫鶉一軸,陳洪綬題曰北宋人筆,人不知所出,犖一見定曰崔白。 持畫向日曝之,于背映出印文曰‘子西’,即白號也。 眾皆詫服。黃州推官王絲未之信也。會燕客,廳事懸一畫,犖從門外輿中辨為林良筆,迨下輿視之,果良畫也。 絲始心折。 今世共寶犖故籍,其后裔家已落,書賈始賤買犖物而貴售之,最后凡略有犖手澤者,悉居為奇貨,入市不論價。 久之宋氏覺之,而斥賣已盡。 唯存犖印章數事,與書賈約,從人家得舊冊就加印 章 以 充 犖 物 , 得 值 而 平 分 焉 。 士 林 傳 為 佳 話 。 ”[19]傅增湘先生嘗得閱稿本《迎鑾日記》,在《題宋牧仲迎鑾日記稿本》中贊犖刻書:“寫刻乃精麗無倫,頗具天 水 遺 范 。 ”[20]民 國 間 , 宋 犖 的 藏 墨 著 作 如 《 漫 堂 墨品》《漫堂續(xù)墨品》等被收入《十六家墨說》等叢書中,其藏墨亦多為《百十二家墨錄》等書所著錄。 建國后,周紹良先生的《清人名墨談叢》更是用三節(jié)的內容來研究宋犖的藏墨,并稱其為“清代康熙年間一大藏墨家”,其“鑒識之精,收藏之富,不惟冠絕一時 , 后 來 者 亦 難 倫 比 ”[21],評 價 相 當 高 !
綜觀此期,有關宋犖的研究評論,重點從詩歌轉向鑒賞收藏等方面,方法逐漸從點評式向概括式、考證性的綜合分析過渡。 雖處于低谷時期,但也為新時期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日漸深入,學術界亦生機勃勃,宋犖研究亦逐漸恢復,尤其是近年來關注度持續(xù)升溫,有了較深入的發(fā)展。 首先,宋犖著作被影印出版,隨著《歷代畫家詩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續(xù)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稀見叢書匯刊》 等叢書的出版發(fā)行,宋犖的主要著作得以被影印刊出,為現代研究奠定了堅實的資料基礎和前提條件。
其次,在廣度和深度上,本時期的研究都取得一定的成績,陸續(xù)誕生了一批成果,廣泛觸及了宋犖其人其詩文的各個方面。關于宋犖的藏書和刻書,成為這一時期宋犖研究的熱點,成果較多。 如,劉 乾 的 《宋 犖 刻 書 考 》[22]較 為 詳 細 地 考 述 了 宋 犖 刻 書情況,將其刻書分為四種:重刻古籍、代刻時人著作、選刻時人著作和宋氏家集,分別進行考論,開現代研究宋犖之先河。 此后,曹紅軍《清康雍乾時期臣工 刊 書 進 呈 內 府 現 象 研 究 》[23]對 宋 犖 刊 刻 并 進 呈 《 御制詩集》《御批資治通鑒綱目》 等書進行了考述,他的 《康熙〈皇輿表>的編撰及其在蘇州的刊刻過程考 》[24]則 考 述 了 宋 犖 等 刊 刻 《 皇 輿 表 》的 過 程 。 對 宋 犖及其宋氏家族藏書的研究則更為頻繁,如張萬鈞《商丘宋氏藏書鎖談》、程偉《商丘宋氏藏書考》、徐春燕《清初河南藏書家宋犖》、李鳳花《清初著名藏書 家 刻 書 家 宋 犖 》[25]等 , 但 因 為 沒 能 看 到 宋 犖 的 《 西陂藏書目》和《漫堂藏書錄》,宋犖及其宋氏家族藏書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
對于宋犖生平事跡及其著作的研究也在有序地展開。 交游研究成為宋犖研究的一個熱點,宋犖一生揚歷中外四十余年,交游遍布天下,對他的交游進行深入的研究有重要的意義,成果也很豐富,如 《八 大 山 人 與 宋 犖 》[26]一 文 由 八 大 山 人 的 《 孔 雀 圖 》考述兩人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系和交往;馬大勇的《 開 府 江 南 的 宋 犖 與 “江 左 十 五 子 ”》[27]考 述 了 宋 犖 與“江左十五子”的交游,并闡述了宋犖對這一詩歌群體 的 建 設 及 影 響 ;《曹 寅 、 李 煦 與 宋 犖 》[28]考 述 了 江 寧織造曹寅、蘇州織造李煦與江蘇巡撫宋犖之間的交游 ; 劉 書 鵬 《 宋 犖 與 王 士 禎 交 游 考 論 》[29]論 述 了 王 士禎與宋犖的交往及其對康熙詩壇的影響;來新夏的《 康 熙 與 宋 犖 》[30]與 黃 建 軍 的 《 宋 犖 與 康 熙 文 學 交 往考 論 》[31]則 分 別 論 述 了 宋 犖 與 當 朝 皇 帝 康 熙 的 關 系 。賈 光 《宋 犖 事 跡 征 略 》[32]較 為 深 入 細 致 地 考 述 了 宋 犖一生行跡,并對其作品進行了系年。 關于宋犖著述的研究,主要有王樹林的《宋犖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結 集 》 、 《 宋 犖 雜 著 雜 編 考 》[33]二 文 , 分 別 考 述 了 宋 犖的詩集和雜著,但因資料限制,考述并不完備。
宋犖的文學思想和文學創(chuàng)作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對宋犖的詩歌思想和創(chuàng)作、詞論等漸趨深入 。 關 于 宋 犖 的 詩 歌 研 究 , 如 嚴 迪 昌 《清 詩 史 》[34]第 四章第三節(jié)論述了宋犖的詩歌創(chuàng)作歷程及其建設“江左十五子”詩人群的過程和意義;劉世南《清詩流派史 》[35]將 宋 犖 納 入 清 初 宗 宋 派 來 論 述 宋 犖 的 詩 學 思想 ; 劉 書 鵬 《 論 宋 犖 的 詩 學 觀 》[36]一 文 從 《 漫 堂 說 詩 》來論述宋犖詩學與清初復古思潮、宗宋詩學及王士禎“神韻說”的聯系;黃玉琰《宋犖的創(chuàng)作歷程與明清 詩 風 之 遞 嬗 》[37]則 從 宋 犖 詩 學 思 想 轉 變 的 過 程 ,來論述宋犖詩學承前啟后的詩歌史意義。由于未能結合宋犖集外序跋諸文及其詩歌,對其思想與創(chuàng)作的研究稍顯單一,仍有較大的開掘空間。
關于宋犖詞學創(chuàng)作與思想的研究則較少,如《清詞史》僅稍稍涉及宋犖的詞學思想;陳水云《論康 熙 年 間 河 南 詞 人 群 的 詞 學 思 想 》[38]論 述 了 以 宋 犖 、劉榛、周在浚為代表的河南詞人群的詞學思想。 關于宋犖的古文思想,僅見李嬋娟的《從〈國朝三家文鈔 > 之 編 選 看 清 初 文 風 之 轉 變 》[39]一 文 , 論 述 了 宋 犖編選《國朝三家文鈔》體現出的審美傾向,及其對清初古文思想轉向“淳雅”一面的作用。
總之,這一時期宋犖的著作得到較大規(guī)模影印出版,為深入細致的研究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相關研究也取得較為豐富的成果,對宋犖的生平、著述、文學等方面均有所涉及,尤其在其藏書刻書、交游研究等方面已較為深入。但由于文本資料的限制,對宋犖文學思想的研究雖時有涉及,卻并不深入和系統。研究方法上已經過渡到系統化、全面化的研究,不再是過去的點評式研究。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對宋犖文學思想與文學創(chuàng)作并未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雖有零星涉及,也是分散的。 再者說,由于宋犖著述豐富而又分散各處,僅從其《西陂類稿》等已經影印出版的著作來進行研究,已經很難深入下去,讓研究者頗感困難。 基于此,我們選擇了這一論題,著重考察宋犖的文學思想和文學創(chuàng)作及其著作的版本源流問題。
[1][清]侯 方 域.雪 園 六 子 社 序[O]//壯 悔 堂 文 集·遺 稿.續(xù) 修 四 庫全書 1406 冊影印清順治刻增修本:101.
[2][清]侯 方 域.贈 宋 子 昭 序[O]//壯 悔 堂 文 集 : 卷 2.續(xù) 修 四 庫 全書 1405 冊影印清順治刻增修本:631.
[3][清]王 鐸.古 竹 圃 稿 序[O]//西 陂 類 稿 : 卷 首.清 康 熙 間 宋 至 補刻本.
[4][清]計 東 .贈 宋 牧 仲 序 [O]//改 亭 文 集 : 卷 5.續(xù) 修 四 庫 全 書1408 冊影印清乾隆十三年(1748)計璸刻本:136.
[5][清 ]周 龍 藻.皇 清 誥 授 光 祿 大 夫 太 子 少 師 吏 部 尚 書 漫 堂 宋公 墓 表[O]//宋 筠.商 丘 宋 氏 家 乘 : 卷 18.清 乾 隆 六 年 (1741)刻本.
[6][清 ]宋 至.少 師 公 行 狀 [O]//宋 筠 .商 丘 宋 氏 家 乘 : 卷 15.清 乾隆六年(1741)刻本.
[7][清]侯 方 域.宋 牧 仲 詩 序[O]//壯 悔 堂 文 集·遺 稿.續(xù) 修 四 庫 全書 1406 冊影印清順治刻增修本:100.
[8][清]周 龍 藻.西 陂 文 稿 序[O]//西 陂 類 稿 : 卷 首.
[9][清 ]永 瑢 等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卷 173[M].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65:1526.
[10][清 ]洪 亮 吉 .北 江 詩 話 : 卷 5[M].北 京 : 人 民 文 學 出 版 社 ,1983:98.
[11][清]邵 長 蘅.二 家 詩 鈔 序[O]//二 家 詩 鈔 : 卷 首.清 康 熙 三 十四年(1695)刻本.
[12][清]舒 位.瓶 水 齋 詩 話[O]//續(xù) 修 四 庫 全 書.影 印 清 光 緒 十 二年邊保樞刻十七年增修本〈瓶水齋詩集>附.
[13][清]鄭 方 坤.國 朝 名 家 詩 鈔 小 傳 : 卷 2·西 陂 詩 鈔 小 傳[O]//周 俊 富 輯.清 代 傳 記 叢 刊.臺 北 : 明 文 書 局 ,1985.
[14][清]永 瑢 等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 卷 194[M].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65:1775.
[15][清]李 慈 銘 撰,由 云 龍 輯.越 漫 堂 讀 書 記·子 部·雜 家 類 [O].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711.
[16]徐 世 昌.晚 晴 簃 詩 匯 : 卷 32[M].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90.
[17]張 舜 徽.清 人 文 集 別 錄 : 卷 3[M].武 漢 : 華 中 師 范 大 學 出 版社,2004:69.
[18][清]湯 右 曾.皇 清 誥 授 光 祿 大 夫 太 子 少 師 吏 部 尚 書 漫 堂 宋公 墓 志 銘[O]//宋 筠 重 修.商 丘 宋 氏 家 乘 : 卷 16.清 乾 隆 六 年(1741)刻本.
[19]經 川 圖 書 館 輯 .中 州 先 哲 傳 : 卷 24[O].民 國 二 十 四 年(1935)刻本.
[20]傅 增 湘.藏 園 群 書 題 記·史 部·傳 記 類[M].上 海 : 上 海 古 籍出版社,1989:188.
[21]周 紹 良.清 人 名 墨 談 叢[M].北 京 :文 物 出 版 社 ,1982:140.
[22]劉 乾.宋 犖 刻 書 考[J].黃 淮 學 刊,1991(2).
[23]曹 紅 軍.清 康 雍 乾 時 期 臣 工 刊 書 進 呈 內 府 現 象 研 究 [J].求索,2005(12):205-208
[24]曹紅軍.康熙〈皇輿表>的編撰及其在蘇州的刊刻過程考[J].新 世 紀 圖 書 館 ,2007(3):53-55.
[25]張 萬 鈞 .商 丘 宋 氏 藏 書 鎖 談[J].河 南 省 圖 書 館 學 刊 ,1981(1):49-51;程 偉.商 丘 宋 氏 藏 書 考[J].河 南 省 圖 書 館 學 刊 ,2005(10):86-87; 徐 春 燕.清 初 河 南 藏 書 家 宋 犖[J].河 南 省圖 書 館 學 刊 ,2005(12):62-63; 李 鳳 花.清 初 著 名 藏 書 家刻 書 家 宋 犖[J].商 丘 職 業(yè) 技 術 學 院 學 報 ,2010(3) :67-68.
[26]蕭 鴻 鳴.八 大 山 人 與 宋 犖[J].南 方 文 物 ,1999(1).
[27]馬 大 勇.開 府 江 南 的 宋 葷 與 “ 江 左 十 五 子 ”[J].南 陽 師 范 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8).
[28]雷 廣 平.曹 寅 、李 煦 與 宋 犖[J].紅 樓 夢 學 刊 ,2005(6).
[29]劉 書 鵬 .宋 犖 與 王 士 禛 交 游 考 論[J].商 丘 師 范 學 院 學 報 ,2008(11).
[30]來 新 夏.康 熙 與 宋 犖[J].紫 禁 城 ,2007(4).
[31]黃 建 軍.宋 犖 與 康 熙 文 學 交 往 考 論[J].湖 北 民 族 學 院 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32]賈 光 .宋 犖 事 跡 征 略 ( 上 、 中 、 下 )[J].商 丘 師 范 學 院 學 報 ,2009(5)(7)(8).
[33]王 樹 林 .宋 犖 的 詩 歌 創(chuàng) 作 和 詩 歌 結 集 [J].黃 淮 學 刊 ,1996(1); 王 樹 林.宋 犖 雜 著 雜 編 考[J].黃 淮 學 刊 ,1996(2).
[34]嚴 迪 昌 .清 詩 史 [M].杭 州 :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2002:538-543.
[35]劉 世 南.清 詩 流 派 史[M].北 京 :人 民 文 學 出 版 社 ,2004.
[36]劉 書 鵬.論 宋 犖 的 詩 學 觀[J].語 文 知 識 ,2008(1).
[37]黃 玉 琰.宋 犖 的 創(chuàng) 作 歷 程 與 明 清 詩 風 之 遞 嬗[J].河 南 教 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38]陳 水 云.論 康 熙 年 間 河 南 詞 人 群 的 詞 學 思 想[J].商 丘 師 范學院學報,2000(6).
[39]李 嬋 娟.從 〈 國 朝 三 家 文 鈔 > 之 編 選 看 清 初 文 風 之 轉 變[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
(責任編輯 倪玲玲)
K249.2
:A
:1671-9123(2014)03-0052-04
2014-06-10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czw073);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2BWX002);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2013-ZD-019);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122400450577);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計劃資助項目(教社科〔2012〕1176 號)
劉萬華(1980-),男,河南商城人,商丘師范學院文學院、漢梁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區(qū)域文化與文獻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