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北蘆,劉兆偉
(1.沈陽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2.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孝道理論的本真及其演化
劉北蘆1,劉兆偉2
(1.沈陽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2.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孝道理論是應改革社會、改革政治需要而產生的。為了實現孝和諧作用的廣泛社會化、政治化,就必須做好孝的基本功夫,即高度地人性化、人情化。因此,孔子的孝道理論教育人們要從由衷敬親開始。當今倡導孝道,必須從成年人做起,確立表率風范,而后化育青少年,方可奏效。
孝道理論;本真;教化
中華民族孝的情懷與孝養(yǎng)由來已久,《孟子·萬章》篇,《史記·五帝本紀》均載有舜乃大孝、至孝之人,為天下萬民樹立了孝的榜樣;而后《禮記·文王世子》記載周文王極孝其父季歷,周武王耳濡目染,亦以文王孝季歷而孝文王。周公旦佐周成王,“慎終追遠”,以鞏固周的統(tǒng)治;同時回顧周朝興起的歷程,創(chuàng)業(yè)維艱;取之不易,守之尤難;要避免商紂王暴政的再現。于是,周初的統(tǒng)治者提出,要“明德慎罰”,對百姓“若保赤子”,“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亦不可不監(jiān)于有殷”;統(tǒng)治者本身要“無逸”,要“自強不息”,要“體恤下民”,要關愛人民,要表率風范。一言以蔽之,要以寬緩和平的手段、途徑去治理天下,以達到社會和平、安定,長治久遠的目的。
周公之后五百年誕生了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時值春秋末期(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天下混亂,戰(zhàn)爭頻仍,哀鴻遍野,蒼生涂炭??鬃友龀兄芄┑膶捑徯裘竦闹螄铰裕槍Ξ敃r具體情況提出了“均、和、安”的政治改革目標,而為實現這一目標,孔子提出了“仁、禮、中庸”的思想主張:人們內在修養(yǎng)要做到“仁”,即要“愛人”、親民,泛愛眾,多考慮別人的情感與利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們外在規(guī)范要做到“禮”,人們要遵守國法王章,要循依各自等級名分行事,每人修養(yǎng)最高境界是中庸,要時時不偏、事事不偏、處處不偏,永遠適中,而處理問題的方法亦當如此。誠能如此,則易于解決社會存在的“不均、不和、不安”的問題,而益于使社會接近“均、和、安”的理想狀態(tài)。
那么,人們如何才能達到“仁、禮、中庸”的程度呢?要從社會每個最小單位即每個家庭做起,要擴展人人與生俱有的愛父母的情感,以成孝道,再進一步升華為人類之愛。把每個人的社會不和諧因素消化于自己家庭之中。這樣自然益于形成內在修養(yǎng)高境界的“仁”“中庸”,隨之奉公守法,遵行社會“禮”的規(guī)范??组T師生倡導孝道理論的意義正在于此。
《論語·學而》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即“孝”是“仁”的根本,欲形成仁德之風,必從孝做起?!墩撜Z·學而》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顯然,由于在家作到了孝敬父母,到社會上,才能尊上敬長,才能謹慎從事,忠信誠義;才能關愛民眾,逐漸接近仁德。有了這樣好的基礎,再擴展文化視野,以文化滋潤政治,以文化教化人民,官民互修互愛,自然利于達到“仁、禮、中庸”,而隨之則益于達到社會的“均、和、安”。這就是鮮明地講出一個道理,孝是“仁、禮、中庸”以及一切美好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是社會“均、和、安”的基礎的基礎。正因為如此,孔子才把人性本善、人性本孝,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創(chuàng)立了孝道理論。
由孔子的思想邏輯與史載孝道理論資料,均可說明:孝道理論是應改革社會、改革政治需要而創(chuàng)立形成的,決不只是為孝養(yǎng)、敬養(yǎng)父母而創(chuàng)立的孝道理論。也就是說孝道理論自產生之日起,就決定了孝的社會化、孝的政治化。上溯遠古時期,甲骨文字之中沒有獨體“孝”字,而有“ ”與“ ”字,“孝”的形體是“ ”,也可說明孝字與教育有關。其實,“孝”是教育的結果,子孫經過管教才能孝。當然,當時的教育者多為老人。所以,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從老??;從子,子承老也,子承老也。”所講與原本意相近。但把許慎“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想當然地講成“上為老,下為子,子背著老人”,就是孝,這種講法是漢代以后把孝道理論過分社會化、政治化的產物,不是“孝”字本真涵義。在此意義上講,不但孝理論產生時,孝就已經社會化、政治化,而且“孝”字產生時,就是社會化的產物。
孔子在《論語·先進》表揚閔子騫孝道時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毙?!真正的孝??!閔子騫其人能使他的父母兄弟得到一片贊揚,別無二詞。即閔子騫能使他的父母兄弟為人處事都得到社會認可,都受大家歡迎,這才是孝。這就是孔子贊揚的孝?!墩撜Z·學而》“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卑褠酆妹郎珦Q成重視女子賢德;奉養(yǎng)父母能竭力盡孝;侍從君主能身體力行;與朋友交往,一諾千金,絕不食言,這樣的人,即使未受過學校教育,也一定受過其他方面良好的教育。顯然,孔門師生均認為孝道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尊賢、敬親、忠君、信友相一致的。由此可見,孔門評價孝與不孝的標準也是社會化、政治化的。而欲實現孝的政治化、社會化,那就必須做好孝的基本功夫,而基本功夫是人性、人情的善性煥發(fā)與弘揚。即為了實現孝的政治化、社會化的最大價值,在作基本功夫時,決不能政治化、社會化,而是要人性化、人情化。所以孔子的孝道理論教育人們要從由衷敬親開始。
《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在此強調的是由衷敬愛父母是“孝”的核心,深刻揭示了孝的真諦是由衷敬愛父母的情感及其所支配的孝敬行為,也明確了孝有別于其他情感的界限。
《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真正的孝,是發(fā)自內心地敬愛父母,這種真善美的情感自然反映在面容上就和顏悅色。比較而言,幫助長者辦事,請長者先用酒食等就不是孝的核心內容了。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說:“蓋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奉親之際,惟色為難耳。服養(yǎng)奉勞,未足為孝也?!逼鋵嵵祆湟馑际?,只是服養(yǎng)奉勞,不足為孝。服養(yǎng)奉勞時懷著一種深深敬愛之情,以敬愛之情作為服養(yǎng)奉勞的統(tǒng)帥、靈魂,這樣的服養(yǎng)奉勞當然就是孝了。
《論語·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孔子認為,侍奉父母,尤其要關心他們的病痛。盡心地去減少他們的苦痛,這就是孝?!墩撜Z·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是講高齡父母尚在世上,不能隨意外出遠行,一旦父母病重,不在身邊,就是不孝。這絕不是不分年齡大小,病或不病,只要父母在世就不能遠游。《論語·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就是孝。且是善始善終的孝。每個人如能真正動情地孝敬父母,且善始善終地孝敬父母。他就能如同《論語·子罕》載孔子所說:“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如此而為,孝就會很好地政治化、社會化了。
曾子充實弘揚了孔子的孝道理論。《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本瓷鞯貙Υ秊槔先怂徒K之事,追懷遠去的先人,民風民德將愈來愈樸厚。即人們如能作到孝道,整個社會民風民德就將歸于樸厚?!洞蟠鞫Y記·曾子大孝》載曾子說:“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陣無勇,非孝也?!彼J為,“孝”存在于整個社會當中,“孝”幾乎充溢體現于關于個人活動、社會關系和政治行為等所有規(guī)范之中。曾子所論,使孝更加全面的政治化、社會化。
而孟子在繼承與弘揚孔子、曾子孝道理論基礎上,為孝道理論有效地政治化、社會化創(chuàng)立了行孝的禮制與規(guī)范,這是孟子在孝道理論上的突出貢獻。1.確立了人的五倫關系;2.明確了“孝”的高標準,不只養(yǎng)身,而要養(yǎng)心、敬心;3.明確了“孝”與“不孝”的一般規(guī)范;4.明確了“死葬、守喪、祭祀”的具體標準;5.“易子而教,父子不責善”;6.孝也不能違背國法王章。
這六點之中,第一、第六最重要。第一,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案缸佑杏H”即父慈子孝,只有父慈子孝,才能“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边@還是講孝是所有人倫道德的基礎。有了孝這個基礎,社會人倫秩序才能很好地建立起來,鞏固起來。第六,孝也不能違背國法王章。孝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不但能解決家庭親情不和諧的問題,而且能解決社會的諸多不和諧的問題。但也不能因為孝親,就違背國法王章。
《孟子·盡心上》:“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
孟子曰:‘執(zhí)之而已矣?!?/p>
‘然則舜不禁與?’
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則舜如之何?’
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p>
舜是大孝之人,是孝子的楷模,他又是天子,有行孝的廣泛權力。但他父親犯法了,也不能不抓起來。他如果硬要違法亂紀,把他犯法的父親放掉,他就不要做這個天子了。孟子講得很含蓄,說舜把掌控天下的權力視如一只破草鞋,他可以背他父親跑掉隱居起來。但不論怎么講,如包庇了犯法的父親,就做不成天子了,這是孟子道出的道理。孝是守禮的,不是違禮的,不能因為孝而違禮、違法、違章。由孟子所論可以進一步看出,孝道理論的本真是充分政治化、社會化的。可以說,孝道理論是政治的產物,是社會的產物。
《孝經》一書雖僅有1 798字,但它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它是文字最少,影響最為廣泛的經書。漢代以來學術界的多番研究,一般認為,《孝經》是孔子傳孝道給曾子,曾子與孔子反復切磋,達成共識后,曾子又傳授給其弟子,其弟子又多方討論、理解后編寫成書?!缎⒔洝返男纬桑悠鹬鲗ё饔?。但思想理論源頭在孔子。而成書時的文字推敲則是曾子弟子們的功績。如此結論,可能更接近事實。
1.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孝是教育的源頭;孝始于敬待父母,展孝為忠;不要什么事都求祖宗,重要的是要靠自己修德。如因違禮犯法受刑而損傷身體就是不孝。
2.天子之孝。無論帝王、天子,為了孝敬父母,怕父母受辱,就必須去尊重別人,決不能憎惡別人,嫌棄別人,怠慢別人,褻瀆別人。要教育天下人都能孝親敬長,這就是天子之孝。
3.諸侯之孝?!霸谏喜或湥叨晃?;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這就是諸侯之孝。
4.卿大夫之孝。服裝配飾,工作語言,所作所為均需合乎禮,決不違背規(guī)范,這樣做利于亨通、升遷,可免父母提心吊膽,這就是卿大夫之孝。
5.士之孝?!耙孕⑹戮跃词麻L”;堅韌不拔地弘揚善心善念,勤勉做事,祖先永得安寧,這就是士之孝。
6.庶人之孝。順天時,合地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這就是庶人之孝。
以上講了五種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其財力、勢位不一樣,但孝心應是一樣的。而實現孝心要根據自己的財、勢而盡其心力。即天下人都能依據自己的名分而循社會規(guī)范辦事,就是孝??梢灾v,《孝經》的主要思想,就是孝道理論如何具體明確的政治化、社會化。并強調孝是天經地義,是做人的原則;明王以孝治天下,天下就和平;無上、無法、無親就是大亂之道;為人如驕傲、爭名奪利,打破規(guī)范,即使敬養(yǎng)父母,也是不孝。
《孝經》第十五章論證了天子有諍臣的優(yōu)勢,國家有諍臣的不可戰(zhàn)勝,大夫有諍臣的穩(wěn)妥,父親有諍子的完善。天子、諸侯、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如對父母親之命一味地盲從,就會陷于不仁不義,怎能說是孝呢?卿大夫以下如對天子、國君一味地盲從,使天子、國君陷于不仁不義,怎能說是忠呢?所以《孝經》說:“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父有諍子,則不陷于不義?!闭嬲闹页?,不能一味地順,見君主有錯誤,要明確地提出;君主不聽,要爭辯,一定要維護國家的長遠利益。真正的孝子不能完全任父親擺布,父親錯誤的指示,不能聽,要爭辯,一定要避免父親犯錯誤。聽父親正確的,不聽父親錯誤的,這才是真正的孝子。
《荀子·子道》:“入孝出悌,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對臣而言,要按君的正道行事,不是按君的錯誤辦事;對子而言,要依父的正義辦事,不依父的錯誤辦事。不能糊涂地忠,不能愚昧地孝。
1.孝,要由衷地尊敬父母;不能愚孝,不能對父母的錯誤視而不見。
2.孝敬父母,各級各類正常人的感情都是一致的,但財力、物力有別,均需根據自己的力量盡心盡意盡力就可以了,不要為了錦上添花超過自己的能力去行孝。過了反而不孝。
3.父母去世,要由衷哀悼,但不要過分,不能以死傷生。
只有中庸地對待孝道,才能“無過無不及”,才能使孝道持久,才能永遠利于社會和諧。
漢文帝非常注重孝道的提倡與踐行。《史記·孝文本紀》《漢書·文帝紀》對此多有記載。對老年人常有關懷,賜衣、賜糧、賜酒、賜絲綿?!稘h書·文帝記》載漢文帝說:“孝悌,天下之大順也?!睎|漢趙岐《孟子題辭》說:“孝文皇帝欲廣游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后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而已?!边@很清楚說明了,漢文帝時《孝經》已與眾經書同列,得到特殊的重要地位?!缎⒔洝窂拇耸艿綒v代皇帝重視,且逐漸充分而廣泛地發(fā)揮了“經”的歷史作用與顯現了其社會地位價值。
漢文帝始重視《孝經》,并把《孝經》與《論語》《孟子》《爾雅》同列,各置博士,稱“傳記博士”。漢武帝時,為《孝經》設置專門教師。從此以后,東晉、南朝宋、梁均為《孝經》設置負責官員,負責宣講《孝經》。南朝宋時,已開始認定《孝經》為“經”。唐玄宗在《孝經》序正式稱《孝經》為“經”。唐文宗開成二年,刻“開成石經”,五代蜀廣政元年刻“石經”,宋仁宗嘉 六年刻“石經”。三次刻“石經”,都有《孝經》。這就以學術統(tǒng)一、社會輿論統(tǒng)一、政治意識統(tǒng)一的方式確立了《孝經》的主流思想的歷史地位與現實地位。這是重大的歷史轉折。從唐朝開始,《孝經》也就成了科舉考試的內容之一。所以從唐朝開始孝道理論思想更加廣泛傳播,對于中華民族孝道文化的發(fā)展與弘揚提高了層次與水平。
《漢書·平帝本紀》載漢平帝元始三年下詔:“立官稷及學官??粚W,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鄉(xiāng)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經》師一人?!憋@然,漢平帝時非常明確基層學校就是學習《孝經》,并且設置的經師是專門講授《孝經》的經師。
元始五年,漢平帝又下詔,請各明曉經書、文字、歷史、醫(yī)學、《孝經》、《論語》的人到京城重用。其中講了《孝經》教授者,這再次證明《孝經》在西漢已經廣泛傳播?;实勰芟略t征召講授《孝經》者,可見,皇帝把《孝經》與五經同樣對待、重視?;实蹘ь^提倡學習《孝經》,那《孝經》的地位自然提高。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命令宮中護衛(wèi)必須學習《孝經》?!逗鬂h書·光武帝本紀》建武二年載,光武帝冊封功臣時說:“人情得足,苦于放縱,快須臾之欲,忘慎罰之義。惟諸將業(yè)遠功大,誠欲傳于無窮,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栗栗,日慎一日?!比缓蠊馕涞塾肿髁宋淖职l(fā)表:“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敬之戒之,傳爾子孫,長為漢藩?!笨梢姽馕涞凼熳x《孝經》,他下發(fā)諸侯功臣的簡策,非常自然地恰如其分地引用了《孝經·諸侯章》的四句話:“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被实蹘ь^學,帶頭用。對臣民影響是巨大的。據駱承烈先生《中國古代孝道選編資料》一書所載,漢明帝在其父光武帝的基礎上更加廣泛地傳播《孝經》,要求其衛(wèi)將衛(wèi)兵都要學明白《孝經》章句。
晉武帝泰始七年、惠帝元康六年,均有皇太子講《孝經》的禮儀活動。東晉元帝作《孝經傳》。穆帝、孝武帝均多次親講《孝經》,還召集君臣討論《孝經》經義。晉恭帝八歲時,在幽厄中,仍授之以《孝經》。宋武帝、文帝亦曾親講《孝經》。南齊武帝永明元年在國學中置鄭注《孝經》。梁武帝天監(jiān)時,親撰《孝經義疏》,令師傅為年僅三歲的昭明太子講授。陳文帝、陳宣帝、陳后主,都曾詔令東宮講《孝經》。
北魏時,孝文帝令人將《孝經》譯成鮮卑語言,以教國人。宣武帝于正始三年親講《孝經》。孝明帝在宮中主持聽講《孝經》。北齊宣帝天保九年,太子監(jiān)國集諸儒講《孝經》。北周太祖因楊尚希講《孝經》而將其擢升為國子博士。
唐太宗對皇太子讀《孝經》大加贊賞。高宗儀鳳三年,詔令以《道德經》與《孝經》為上經。玄宗兩次親注《孝經》,并詔令天下,家家收藏。天寶四年,玄宗又親以八分書寫《孝經》刻石立于國子學。
宋太宗御書《孝經》頒賜李至。真宗咸平二年,詔令邢昺撰《孝經義疏》。大中祥符八年,真宗親撰《孝經》詩,命群臣賦和。南宋高宗除御書《孝經》賜給幸臣外,又頒御書《孝經》于天下州學。紹興十四年,又詔令各州以御書《孝經》刊石,賜現任官及在籍學生。
金海陵王天德三年,詔令用唐玄宗御注《孝經》,授予各級學校。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仿效漢代羽林軍通《孝經》故事,以女真文《孝經》千部交檢點司,賜給護行親軍。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定國子學制,凡讀書必先讀《孝經》,元武宗時,命中書右丞以蒙古文翻譯《孝經》,并下令自王公達于庶人,皆當由是而行。
明太祖強調《孝經》是帝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
清順治帝曾親注《孝經》??滴跛氖辏獭皾M漢合壁”《孝經》。雍正五年,刊行《欽定翻譯孝經》、雍正十二年定考試儒童依《孝經》出題。乾隆時,宮廷畫家金廷標繪《孝經圖》,乾隆親作題記。咸豐時詔令各省學校,科舉考試要加試《孝經》。
由以上史實不難發(fā)現,漢文帝、漢光武帝以后,諸多皇帝均能親率王子、大臣學習《孝經》,倡導推廣《孝經》。
自漢代文帝以降,幾乎歷朝歷代皇帝皆重視、宣傳孝道,所以中華民族歷史上孝道成風?!墩撜Z·顏淵》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p>
漢代孔安國《古文孝經》序說,天下人爭先恐后地想學習《孝經》,苦于得不到經書。“時王公貴人咸神秘焉,比于禁方。天下競欲求學,莫能得者。每使者至魯,則以人事請索;或好事者,募以錢帛,用相問遺。魯吏有至帝都者,無不齋持以為行路之資?!笨梢姟缎⒔洝返玫街匾暸c流行的生動情景。官員愿意學,百姓也愿意學,帝王樂于提倡。三者如此一體之事,蓋莫過于此者,人性使然。順乎人之善性去解決社會問題,功莫大焉。
唐玄宗李隆基為《孝經》寫序說:“朕聞上古其風樸略,雖因心之孝已萌,而資敬之禮猶簡。及乎仁義既有,親譽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于是以順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揚名之義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是知孝者德之本歟!’”唐玄宗引孔子話:“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充分證明了,由孔子以至漢文帝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非常鮮明地認為大有作為者目標在“使天下亂臣賊子懼”,在使天下和平、安定、均衡,而平素的作為必須是倡導孝,踐行孝。孝得到廣泛推行、踐行,政治目標就達到了。所以,孝不但是一切道德的基石,一切良風善俗的基石,更是理想政治、理想社會的基石。這就是孝道理論的本真。
當今倡導孝道,必須從成年人做起,確立表率風范,而后化育青少年,方可奏效。
[1]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何晏,皇侃.論語集解義疏[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3]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85.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駱承烈.中國古代孝道資料選編[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B222
A
1674-5450(2014)01-0037-04
2013-09-15
劉北蘆,女,遼寧鐵嶺人,沈陽師范大學館員,教育學碩士;劉兆偉,男,遼寧鐵嶺人,沈陽師范大學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教育史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 趙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