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外漢語教學中,語用能力是衡量對外漢語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本文從課堂語境、第二課堂語境和社會語境角度,結合對外漢語教學實踐,對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非漢語言專業(yè)留學生的公共漢語語用能力予以探討。
關鍵詞:對外漢語 語用 教學
引言
自20世紀80年代胡裕樹先生率先將語用分析引入漢語語法研究以來,漢語語用研究已有了長足的發(fā)展,這為對外漢語教學和研究也帶來了一種新的視角、理論和方法。隨著漢語言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漸長,對外漢語教育規(guī)模也隨之不斷擴大,然教學實踐效果仍有不盡人意之處。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最大可能地提高留學生的漢語語用能力仍是研究和實踐的難題之一。
長期的第二語言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衡量對外漢語教學成效的主要依據(jù)之一是如何讓學生準確理解、得體表達、成功交際。
語用能力的養(yǎng)成與提高離不開語境。正如Jef Verschueren所說的那樣:“對任何語言現(xiàn)象、特性、結構或過程的語用縱觀(語用視角),都要求其研究考慮語境與結構位置,語言使用的動態(tài)過程及這些過程在與人的‘社會心智相關中的位置?!盵1]任何一次語用交際行為,都是特定語境中對語言符號的一種選擇、協(xié)調(diào)、適應行為。任何一次語用活動的評價也不可離開語境高談闊論。如何利用不同語境培養(yǎng)提高留學生的語用能力,本文試作以下分析。
一、將對外漢語課堂的語境價值最大化
古人有云“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2]課堂教學在學生漢語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占據(jù)核心地位,因此需將對外漢語課堂的語境價值發(fā)揮到最大,提高在華留學生漢語語用能力。
首先,課堂教學語境中需要處理好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F(xiàn)如今人們對語言和文化之間水乳交融的關系已不再有任何異議,語言負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無疑少不了文化的因素。但語言首先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教學也不單是為了傳播文化而進行。因此,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我們首先應該視作語言教學,不然就是本末倒置。把漢語基礎知識、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的傳授和教育放在第一位,這也是留學生掌握、了解漢文化的一個捷徑。
其次,課堂教學語境中需要處理好語言能力培養(yǎng)和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語用能力以語言能力為基石。課堂教學實施中,脫離語言本體的學習和訓練,等于架空語用教學和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只能是紙上談兵。所以,基本的字詞句關必須過。而語用能力最終又會投射在語言要素的各個層面上。因此,教學中必須從漢語自身特點出發(fā),針對漢語獨有的聲調(diào)特點和功能,漢字的表意性及漢字與詞語的特殊關系,漢語特有的語法手段和特點等方面,幫助學生扎扎實實打好基礎。
再次,課堂教學語境中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正確處理教學矛盾。漢語知識經(jīng)過教師的心智融會,漢語語用魅力經(jīng)過教師以身示范后,會更有說服力。在華留學生的漢語教學環(huán)境,本身也是一個多元文化語境。教師只有在“被尊重”“被信賴”時,留學生才樂于在課堂語境中和教師互動合作。而留學生對漢語教師的尊重和認可,更多的時候其實是一種智力博弈。如某留學生在課堂上旁若無人發(fā)表高見:“我覺得XX國人很臟,不講衛(wèi)生,我覺得只有我們國家的生活習慣最好?!睂Υ恕案咭姟?,教師如果大批特批或聽之任之都不可取。其實只要介紹一句漢語諺語“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客觀地予以說明愛家愛國委實是一種普世情感與心理就足矣。而對這種富含民族文化的固定詞匯,留學生往往很有興趣,這樣既補充了漢語詞匯知識,又讓留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
另外,課堂語境需尊重學生個性與起點的多樣化。言語行為是一種“表意”的動態(tài)過程。如何選擇合適的語言符號從而得體地表達意義,很多時候這不僅僅是符號的輸出和輸進,而是在共有的語境中,施事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具體個體差異(如年齡、性格、性別、心理等),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合理控制教學內(nèi)容和節(jié)奏。比如一學年的聽力課程安排中,隨著留學生聽力水平的變化,教師就不必一定要一板一眼地按照教材提供的進度來授課。同時,教材作為一種人為的文本語境,與現(xiàn)實生活語境多多少少會有距離,教學中還需要盡可能地把教材中的語境生活化、親近化、豐富化,有的放矢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意識,這對提升留學生的語用能力也是一種潛移默化。
二、積極營建漢語第二課堂語境
語用能力的發(fā)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留學生個體諸多能力的發(fā)展相輔相成的。如同陸游所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绷魧W生語用能力的有效提高僅僅依靠漢語課堂語境還遠遠不夠,還應積極營建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漢語第二課堂語境。
學以致用是至理。第二課堂語境形式多樣,比如漢語角、漢語報刊雜志、漢語影視劇、考察學習現(xiàn)場、校園團體活動、互助學習小組(留學生和漢語言或?qū)ν鉂h語專業(yè))等。這也是一種相對自由、自主的實踐語境。它直觀、活潑、生動、新穎,到處是全新的未知的變數(shù),那種發(fā)現(xiàn)的驚喜可能讓他們一生都會牢記在心。在這些不同于一般課堂的語境中,留學生既可開闊視野,又可強化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固化課堂教學效果。
第二課堂語境的營建應是一種有計劃的教學手段。否則,就和隨心所欲漫無目的的游玩沒有什么區(qū)別了,遑論教學效果。所以,第二課堂設計須配合課堂教學進度,設計一些任務目標明確、計劃條理、步驟合理可行的漢語練習語境是重中之重。
當然,在第二課堂實踐中的“用”必須輔之以必要的指導,這樣才會事半功倍,不致流于形式。如古人所言“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盵3]教育工作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須由表入里,重視直觀性教育和課外訓練的日常漸進。在對中華文化的觀摩、學習中,在跨文化的交流中,留學生耳濡目染,學習探究的興趣自然會被喚醒。
漢語第二課堂語境的諸多優(yōu)勢是課堂教學遠不能及的。所以,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資源,給留學生積極營造良好的第二課堂語境,可以固化、延伸課堂教學效果。endprint
三、充分運用社會大語境
實踐出真知。任何語言知識、語用知識只有融匯貫通于留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才會從課本中走出來,從課堂延伸出來,從教師的輸出最終內(nèi)化為浸染上學生個體經(jīng)驗知識和能力的、屬于他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漢語語用能力。因此,對外漢語教學還需引導學生自覺游入漢語語用的“大?!薄鐣笳Z境。
在華留學生最大的優(yōu)勢是生活在一個真實的而非模擬的漢語語境中。如果說課堂語境、第二課堂語境還有人為因素的話,那么只要走出校門,就是真實的社會大語境。這是學生檢驗自己漢語語用能力的實踐場所。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讓漢語教學社區(qū)化、社會化。在這種不可控的大語境中,留學生的語用受挫幾率也要大得多,教師的引導和指導同樣少不了。留學生要敢于、樂于、善于置身于無限自由廣闊的社會語境中,如一位零起點的韓國留學生跟班學習僅半年,漢語交際能力就神速進步,原因就是她課余經(jīng)常和小區(qū)里的叔叔阿姨們聊天。
在不可預知的漢語社會語境中,留學生眼有所見、耳有所聞、身有所觸、心有所感,留學生的生活和漢語也在一點一滴地關聯(lián)起來,其間的興奮、驚奇、感激也好,失望、沮喪、痛苦也罷,都將是其人生經(jīng)歷的組成部分之一。哪怕是運用剛剛學到的“你好!”羞澀地打一聲招呼,這也是往前邁了一大步,因為漢語進入他們的生活交際語境了。
留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畢竟有限,如果我們把生機無限的社會語境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留學生最終才能“雖離其師而不反也”[4],當然,這對教學本身也是一種促進。
結語
世界多元,宇宙無極。情感與思想、文化內(nèi)涵都是語言生命力的體現(xiàn),也是語用的歸宿。語言如淪為純粹的工具,是語言的最大悲哀。同樣,第二語言教學若淪為純粹的語言知識的灌輸,沒有思想、文化的碰撞,沒有情感的交流,那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悲哀。
現(xiàn)代社會,教育是個體成長和個人經(jīng)驗得以改造的必要手段。只有使教育與社會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教育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誠如杜威所言,“教育即成長,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經(jīng)驗的改造”,當我們對待這些千里迢迢遠離親人與祖國的在華留學生的時候,其實也很有必要思考一些問題,這些留學生在漢語言的語境中是否成長了?他們的經(jīng)驗是否得到充實?他們的社交能力、探究能力、表現(xiàn)能力是否得到了發(fā)揮?如果我們的漢語能以一種迥異于留學生母語的文化身份助力留學生的成長,無疑是值得引以為傲的。設想,若干年后他們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感念漢語曾給他們帶來的給養(yǎng),那將是何等欣慰之事。
“語用學其實是一個視角,而不是語言學理論的一個并列組成成分?!盵5]借鑒語用學這個新視角,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必將收獲更多的喜悅。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絕不應是一種點綴,大力倡導并加強對外漢語的語用教學實踐和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對外漢語教學關乎對外漢語教師,關乎留學生個體,關乎漢語言文化的推廣,關乎中華民族的長遠發(fā)展,關乎多元、生態(tài)、和諧世界文化的建構,任重而道遠。
注釋:
[1][5]耶夫維索爾論著,錢冠連,霍永壽譯:《語用學詮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237頁。
[2][3][4]傅任敢:《“學記”譯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5頁,23頁,12頁。
參考文獻:
[1]耶夫·維索爾論著,錢冠連,霍永壽譯.語用學詮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傅任敢.“學記”譯述[M].上海教育出版社,1957.
(王鴻雁 甘肅省蘭州交通大學文學與國際漢學院 730070)endprint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4年1期